王志琴 張如意
2020年6月28日,微信支付聯合同程旅行發布了2020年端午出游大數據。數據顯示,此次小長假對旅游消費的拉動效應顯著,微信支付旅游行業支付筆數同比增長43%,支付金額同比增長27%。
2020年端午小長假期間,各大景區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為游客提供行程預訂、行中消費等服務。數據顯示,小程序支付筆數同比增長123.52%,公眾號支付筆數同比增長38.54%。通過假日休息,人們利用 “買買買”釋放壓力,也給商家帶來了經濟效益。
假日消費花樣多
說到節假日,人們關注的常常是節日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很少會涉及節日背后的經濟含義。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會發現生活中的節日越來越多,假期也跟著變多。對于節日,紀念的功能慢慢消退,相比較而言,更多的或許是娛樂性質,也因此讓人們的消費方式變多,經濟因素成為推動節日繁榮背后 “看不見的手”。
家住上海的小黃表示,對他來說,放假和花錢就畫上了等號。某種意義上,節假日就等同于消費和閑暇。他說和普通的周六日不同,像國慶節之類的長假,可以讓自己有充足的休閑時間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看美術展、話劇,出門逛逛街都是要花錢的。“平時工作忙嘛,就不太有時間去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周六日可能更多的是想在家躺著,但是稍微長點的節假日就好得多,能多陪陪家人,花點錢出去逛逛什么的,放松一下。”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愿意假日出游。除了旅游,節假日有時候還多了一些儀式感,比如聚餐慶祝、購買禮物、走親訪友等等,也因此節日成為了各大商家競相爭艷的地方。
假期也是人們集中購物消費的旺季。針對各種各樣的節日,商家們也各出奇招,正在不斷挖掘“假日經濟”背后的巨大消費需求。
比如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與食物聯系在一起,如春節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光是這些傳統食物,就讓商家發現了不少商機。
2020年端午節,各大品牌開始“不務正業”,喜茶、李子柒、味多美、星巴克等品牌,紛紛推出了自家的粽子禮盒,賣起了粽子。除了傳統白水粽,這些品牌還讓粽子的餡料更加多樣化,比如咸蛋五花肉、咖喱牛肉、蔓越莓蘇子、奶茶波波……這些獨特口味的粽子,除了讓人在傳統節日感受節日氛圍,還讓人嘗個新鮮,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
利用假日,有些人還可以多學一門技能,一門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寒暑假就成了學習新知識最好的時間,但其實除了大、小長假,平時的周六周日也不容小覷。剛畢業不久的于小姐就喜歡利用假期上一些課程,“想要利用假期時間來多學點技能,順便豐富一下自己的業余生活。”工作日太忙,就用周末來學習,“也不是什么特別需要費體力腦力的,就是從健康出發為了鍛煉身體的瑜伽,還有因為興趣學習的西班牙語,都是周六日的課程。”
假日讓人們的消費方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可以旅游放松,也可以用知識充實自己。這種假日消費已經悄然進入人們的生活,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假日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選擇。
假日刺激消費
在如今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當下,利用節假日消費,好好享受生活,是不少人的選擇。
自從1999年9月,我國對原有法定節假日進行大幅度調整,將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延長為7天,為居民出行、消費等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時間,商家的“黃金周”概念也應運而生。“黃金周”這個詞可以說是一語雙關,不僅指人們對長假期的認可、重視,也指出了假期帶來的經濟效益。
利用假日,有些人選擇去購物,有些人選擇去旅游,有些人選擇去吃平時吃不到的美食。可以說,假日經濟的實質就是假日消費經濟。伴隨著我國居民收入以及消費意愿提高、閑暇時間和服務種類的增加,假日經濟應運而生。
假日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指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旅游等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市場以及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模式。假日經濟其實不能單純理解為“節日經濟”或是“旅游經濟”。從更高的程度上講,它作為一種休閑消費,既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又是勞動力價值的提升。
提到假日經濟,可能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旅游消費。確實,旅游消費是假日經濟不可或缺的存在。
2018年的國慶七天長假,是假期制度調整后實行的第20年。在這20年間,我國的國慶出游人次從曾經的2800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7.26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規模從141億元增長到5990.8億元。
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10月發布的《2019年國慶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場情況》顯示,綜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數據,經文化和旅游部綜合測算,2019年國慶7天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
其實,旅游經濟不僅是假日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發展假日經濟中起著先導性作用。不僅僅是簡簡單單“出門旅游”四個字,其中還包括了吃、住、行、購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涉及到了各行各業。
假日經濟拉動了我國消費市場的發展,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使交通運輸業、旅行社業、飯店業、飲食業、娛樂業、商業、景區業等行業相互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增長。隨著我國假日天數逐漸增多、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以及消費觀的轉變,假日經濟這塊蛋糕也越做越大。
商務部2019年10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慶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1.52萬億元,比2018年同期增長8.5%。旅游、觀影、看展、運動、讀書等過節方式受到越來越多民眾青睞。
假日經濟的市場空間前景之大,也促使許多新的就業崗位產生。各個行業開始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促進企業效益提高,讓第三產業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就業崗位增加,推動經濟前行。
不難看出,隨著如今人們的消費需求升級以及當下的全域旅游時代,假日經濟前景可觀。
假日經濟帶來的兩面性
假日經濟帶來了可觀的效果,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假日經濟也是如此。在我國民眾對休閑的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假日經濟如何得到更好的發展,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假日經濟的特點是短暫性、集中性和爆發性。在假日短短幾天中,人們集中旅游、娛樂、購物,和平時相比,很多地方的人數超出平時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使消費出現爆炸性的增長,也因此讓交通、旅館業壓力陡增,造成出行難、購票難、住宿難,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人們的旅游熱情。
利用假日去旅游出行、走親訪友的人,有時因為過于集中,會讓市場供求失衡,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而假日結束后,市場上又會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造成很多設施閑置,資源配置嚴重失調。除此之外,有時候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也會使安全存在某種隱患等。這些在假日經濟中出現的弊端,需不斷加以改善。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當前,我國假日消費仍主要集中在法定節假日,旅游消費、文化消費、購物消費等作為假日消費的主要方面,具有消費量大、消費需求旺盛的特點,也存在人多擁擠、消費體驗不佳的問題。未來,應進一步強化帶薪休假等政策的落實,引導消費者分時休假、錯峰休假,既提升旺季的消費體驗,又能帶動淡季的文化旅游消費。
不僅如此,假日經濟從消費品供給角度來看,目前也有消費產品單一、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比如出行旅游的各地文化街、步行街等消費場所的產品,存在著大同小異的現象等。因此,要進一步促進假日消費,就應當增加產品種類開發,開展更豐富多彩的活動,創造更豐富的消費場景。同時,要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內容品質,提供優質、多樣化、特色化的文化產品。
盡管假日經濟存在一些弊端,但總體上來說,還是利大于弊的。假日經濟使人們旅游意識進一步增強,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積極帶動了人們娛樂消費的動力,還提供了諸多新的工作崗位。
假日經濟未來的市場空間和消費升級潛力讓人不可小視。人們從最初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商品轉向更多服務型產品,消費的雙重轉變趨勢加快。未來企業要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公眾個性化、品質化、便利化的假日消費需求。
對于假日經濟,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注意揚長補短,并且與相關部門協調,加強引導和管理,統籌規劃,使資源配置最優化,或許都能幫助假日經濟繼續向前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中國新時代 202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