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軒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在很多人眼里,35 歲正當時,經驗豐富、處世成熟,但職場中,35歲以上,無論是藍領還是白領,因為年齡的關系,其職場之路會顯得比較狹窄。不僅公務員招考年齡要求35歲以下,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 35 歲以下者,人才市場上的這種現象被稱為“35 歲危機”。
這幾年,80后陸續進入35歲的年齡線的上方。作為目前職場的重要組成人群,80后也將迎來他們的“35歲危機”。有心理學家表示,人在面對不可抗的身體衰老時,本身就有對年齡的恐懼感,這使得很多職場人士在 35 歲這個年齡,都不免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一些職場人士則認為,通過前10年的職場積累,人生在35 歲時正處于黃金期。
那么35歲,到底是危機還是機遇?
35歲危機,如影隨形
4年前,羅曉莉在一家小公司上班,懷孕后,家里人商量讓她辭職回家,因為“反正一個月也拿不了多少錢,不如在家安心養胎”。孩子終于安頓好了,一心想著終于可以重返職場的羅曉莉開始準備。本以為找個工作不會太難,羅曉莉卻尋找了兩個月,也沒找到一家合適的單位。“他們多數都是覺得我年齡大了,很多招聘崗位都要求在35歲以下?!彼行┚趩剩耙患也惋嬈髽I招會計,一問我的年齡就搖頭。如果說是因為我有幾年沒有上班當全職太太拒絕,我還能理解,但真的很不明白,會計工作怎么也會限制年齡?”
當你35歲,意味著你已沒有資格報考國家公務員及各種事業單位考試;投遞求職簡歷會收到“年齡不合要求”的婉拒;即使你目前在華為這樣的大公司,也有可能一朝被清退;哪怕你不用保溫杯,“中年危機”已經如影隨形。
35歲是一個生理拐點與社會角色拐點疊加的時期。根據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科學團隊發布在《自然·醫學》的研究顯示,人的生命周期中有衰老明顯的3個轉折點,平均發生在34歲、60歲和78歲。也就是人的生理機能會在34歲左右從巔峰期開始下滑。與此同時,職員在經歷10年左右的工作后,事業面臨一個瓶頸期,知識也開始老化,在家庭逐漸扮演父母角色,并且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因此,在35歲左右,人的工作熱情、體力、精力都扎堆出現問題,讓很多人出現職業焦慮。
36歲的胡麗麗在一家公司做行政文員,她說:“想當初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惦記著一邊工作一邊考研,下班有大把的空余時間可以去充電學習,現在結了婚有了孩子,下班后忙著做飯看孩子,做家務,明知道不保持學習的習慣是不行的,但一想到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再去學習充電,就不想過這么折騰的日子?!?/p>
2019年6月,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顯示,58.5%的職場人感受到了中年危機,隨著工作年限增長,職場人士對中年危機的感受與日俱增。這種中年危機不僅僅指年齡上邁入中年,更是指心態上的“畏老”。
在職場奮斗了12年的80后趙羽說:“35歲真的是個職場的尷尬年齡,想跳槽,卻發現已經沒有太多職位供選擇;想退休,距離退休年齡還有20多年。20多歲的時候經常是通宵工作,根本就不覺得累。而現在一到晚上10點,就無法集中精神做事了。不管我們承不承認,雖然外表看著跟20多歲的年輕人沒有太大區別,但確實已經奔向中年了。”很多在職場打拼10多年,仍處于基層崗位的80后在面對“35 歲危機”的時候,激起的不是斗志,而是讓職業倦怠感來得更迅速。
到了35歲的當口,向上看,是職業的瓶頸,面臨的是職場的“天花板”,以及收入增長的乏力;向下看,則是新人的競爭。35歲以后很難在體力上與剛畢業的新人競爭。不能向前進,也不愿向后退,“35歲”似乎就這樣被夾在了中間。
《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報告》顯示,81.6%的80后表示遭遇到了中年危機。第一批90后也已30歲,面對“三十不立”的焦慮、不甘與理想和現實的落差,51.4%的90后感受到了中年危機的來襲。職場如戰場,殘酷的生存法則、未知的前途、復雜的人際關系等讓身處職場的人應對不暇,負面情緒也如影隨形。
也是職場黃金期
雖然“35 歲”有如此多的劣勢,是職場倦怠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職場黃金期。
很多企業在招聘上都會將35歲作為一個分界線,不過企業在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時,往往是基層工作崗位,這時年輕會成為優勢。而放開年齡限制的招聘一般多為中高層管理崗位,招聘重點都放在工作業績、行業經驗和專業技術職稱等方面,故高層次人才在流動時其實是不會太受年齡限制的影響的。
41歲的吳軍從事軟件開發工作,還有高級職業資格證書。他說,IT這個行業越跳收入就越高,自己有比較好的證書,工作經驗也比較豐富,跳槽換個工作并不難,在35歲以后,他已經換了兩個單位了。而一些獵頭公司表示,他們的標準也主要是這個人才是否適合企業的需求,年齡上也沒有硬性的35歲以下要求。
其實對年齡已到35歲的職場人來說,大多數人應該達到一定的職業水準。從大學畢業邁入職場,到“35歲危機”,至少會有十幾年的職場積累時間。通過之前的積累,35歲的職場人士應該具備了心態穩定、信心充足等心理素質。從能力上來說,通過歲月的磨礪也都成為了能夠勝任本崗位的行家里手,具備了較豐富的工作經驗,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在完成本職工作上有駕輕就熟的感覺。
對一些職場達人而言,35歲雖然暗藏壓力,但并非危機重重。35歲至45歲這10年,反而是職業發展的黃金期。一個人在事業上所能達到的最高點或取得的最大成就,應該在這個階段體現并完成。35歲之后的職場“老人”雖然有一定劣勢,但也有職場新兵無法比擬的優勢,如心態穩定,經驗豐富,技能很強等。而根據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一個人事業的成就和職業高度,基本在這個階段可以定型。
35歲,對于碌碌無為不思進取的人來講,也許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危機;對于積極努力,不斷充實自己的職場人士來講,也許就是一個絕佳的機遇。
把危機變成機遇
根據美國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舒伯的彩虹理論,25歲~45歲屬于建立階段,通過25歲~30歲期間的探索,35歲這一中間階段的職場人群應該已確立明確的自我定位。人職匹配度高也有利于避免或減少職業危機。合理的定位應該是基于個人興趣、價值觀、技能、能力、天賦、性格等方面。
中國自古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說法。所謂的“三十而立”,既有人到了30歲就應該成家立業的含義,同時也有人到了30歲,就應該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的意思。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境遇會有不同的目標,想要達到內在外平衡,就必須明確目標,認清自己目前的位置以及未來想要達到什么樣的高度。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自己需要具備怎么樣的能力,使用什么樣的方法。這些定位、方向和路線都清楚了,就需要不斷努力學習。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工作亦如是。行業形勢日新月異,如果不能一直保持學習的狀態,很容易就會落到時代的后面,被無情地拋棄。所以,只有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分析行業動態,才能提升自己的價值。
解決危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超越自己。應對“35歲危機”的最佳利器,唯有不斷學習,通過學習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掌握行業最新的知識、技能,這樣一來,才能把自己積累的豐富工作經驗與之結合起來,讓年齡的劣勢成為競爭的優勢,把危機轉變為機遇。
中國新時代 202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