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國網吉安供電公司 李超然 國網井岡山市供電公司 劉芬芳
初秋時節,雨后初晴的神山村,黛瓦素墻、山環霧繞,客家風格建筑錯落有致。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更加迷人,清新的空氣讓人聞之欲醉。隨著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這個坐落在井岡山深處、黃洋界腳下的小山村,已經從昔日“邊”“遠”“窮”的貧困村變成了“裕”“美”“凈”游客紛至沓來的度假村。

神山村曾是井岡山一帶典型的貧困村,全村戶籍人口231 人,實際居住人口一度只有30余人。2016 年以前,祖祖輩輩以務農為生的神山村人,始終無法擺脫土壤貧瘠所帶來的作物低產困境。
2016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慰問神山村群眾,并對鄉親們說:“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帶著習總書記的叮嚀和囑托,當地政府針對神山村脫貧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脫貧攻堅,電力先行。2016年6月,國網井岡山市供電公司綜合考慮神山村產業發展的用電需求,以及當地政府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在規劃電力配套設施建設時,將兩個自然村分成了兩臺變壓器供電,并將原先立在村子里的所有電桿全部遷移至后山。
看似輕松的決定背后,卻是異常艱辛的施工。神山村農網改造工程需要遷移和新增的電桿32 根,卻在立桿階段,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當年進神山村是沒有柏油馬路的,都是蜿蜒崎嶇的鄉間小道,更別提上山了,這山上的每一根電桿都是咱們肩挑手扛運上去的。”大隴所所長黃重添介紹道,“將線桿全部遷上山,有的需要人抬,有的要靠絞磨機,一根電桿足有上噸重,施工量和施工難度可想而知。絞磨機、挖機都上不來,我們就用鐵鍬挖桿洞,哪知道沒挖多深,土下面都是大塊的石頭,最后只能用手挖。”
以提升廣大居民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為首要任務,井岡山公司通過電力線路改造、新增配變等方式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優質服務水平,為確保井岡山市順利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電力支持。如今神山村的戶均容量由1.1 千伏安提升至3.22 千伏安,供電半徑由780 米縮減至330 米,月均用電量也從4000 千瓦時增長至9000千瓦時。
在通往神山村的環山公路上,車輛絡繹不絕,位于公路旁的農家樂一家緊挨一家,辦得紅紅火火。
彭夏英,神山村一個貧困家庭的普通婦女。她始終堅信“幸福生活是干出來的”。她抓住2016 年以來神山村旅游發展的大好勢頭,開辦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今天早上到現在,客人一直這么多,實在是忙不過來……”彭夏英表面看似無奈的語氣,自信自豪寫在臉上。
走進神山村村民左香云家,只見他站在自家竹筒雕刻機旁,熟練地操作著電腦。雕刻機右側儀表盤內,指針以刻度5毫安為中心,在電流的注入下有節奏地左右擺動,用以顯示激光強度。在這臺雕刻機旁,一臺可同時為四個竹筒胚進行激光雕刻的大型設備隨時待命。
“作坊剛起步時,我的加工技術還不夠嫻熟,又趕上家里電壓不穩,一個小型電動機都帶不起來。”左香云介紹。隨著供電情況的改善,他的手工加工作坊也逐漸步入正軌。
在羅林輝的土特產店里,人頭攢動的游客,讓他忙得不亦樂乎。土特產店經營地有聲有色,羅林輝又開起了民宿。16 間客房干凈整潔,水電設施一應俱全。因為用電需求量大,羅林輝沒少和當地供電所打交道。“從用電報裝開始,大隴供電所就派專員為我們定制用電方案,安裝三相動力電。供電員工經常來幫我查看線路情況。如果要停電檢修,他們也會提前通知我做準備。”奔跑在逐夢小康的路上,羅林輝感到甜美而充實,誰能想到,自信而陽光的他,曾經還是村里的貧困藍卡戶。
從老表到老板,從貧困到富裕,從灰頭土臉到神采飛揚,一股精氣神的變化,由內而外,仿佛觸手可及。如今的神山村,有人打糍粑,有人開茶館,有人搞農家樂,還有人加入了村里的黃桃和茶產業合作社,家家都在奔著自己的好日子。神山村供電可靠性的穩步提升,讓神山村民的荷包漸漸鼓起來了、更神氣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