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杜寧,劉昕
口腔部的鱗狀細胞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頭頸部的惡性腫瘤,有較強的浸潤性[1-2],極易發生血行轉移及粘膜下的擴散等,預后不良。近年,關于免疫系統與腫瘤發病的相關性研究不斷進展,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法逐漸推廣[3-4],研究發現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可將惡性腫瘤病人體內的上述特異性物質呈遞至T淋巴細胞,促進T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誘導細胞毒性T 細胞等生成,對惡性腫瘤的免疫耐受發揮調節作用并抑制癌細胞生長[5-6],也有研究發現某些惡性腫瘤病人體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生成減少、未分化細胞較多、表達水平出現異常等[7]。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腔部鱗狀細胞癌病人癌組織中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及其價值,為該類惡性腫瘤免疫學發病機制及免疫治療等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河北省兒童醫院收治的口腔部鱗狀細胞癌病人進行研究,納入標準:符合口腔部鱗狀細胞癌的診斷標準;年齡范圍18~75 歲;本次入院前未進行手術、放化療、分子生物學等治療;未使用免疫調節劑類藥物進行治療。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或臟器的惡性腫瘤;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伴有心、肝、腎等多器官的功能障礙;本次治療為口腔部鱗狀細胞癌復發再次入院;研究過程中自動退出的。
根據上述標準,共納入50例口腔部鱗狀細胞癌病人作為本研究的觀察組,選取50 例同時期來我院進行治療的口腔良性腫物病人作為本研究的對照組。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議[倫審(2017)11號],研究對象均簽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比較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及合并癥等一般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口腔部鱗狀細胞癌與口腔良性腫物病人各50例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入院后進行腫瘤組織切除術治療,觀察組取部分腫瘤組織標本,對照組取良性腫物組織標本,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如下:用石蠟包埋標本后進行切片、脫蠟、孵育等,再經蒸餾水沖洗后浸泡于PBS 溶液中,進行抗原修復后添加一抗(白細胞抗原1a 單克隆抗體、白細胞抗原83單克隆抗體)置于37 ℃條件下孵育2 h,再經PBS溶液沖洗后添加二抗,再次沖洗后滴入工作液置于37 ℃條件下孵育20 min,最后用PBS 溶液沖洗后加入顯色劑,經過10 min 顯色反應后再次沖洗、復染,最后將切片脫水,透明后封片,在顯微鏡400 倍鏡頭下隨機選取五個視野對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進行計數,取均值作為該組織的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密度計數[8]。另取兩組病人的部分標本,在RPMI1640 培養基中經過消化等形成細胞懸液,使用流式細胞儀(型號為Epics XL,美國Beckman coulter 公司生產)計數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MHC-Ⅱ陽性細胞比例和CD54 陽性細胞比例。
1.3 觀察指標觀察組病人腫瘤的TNM 分期、腫瘤組織直徑、分化程度及有無淋巴結轉移等;計數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陽性表達情況、MHC-Ⅱ陽性細胞比例和CD54陽性細胞比例。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腫瘤組織中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表型與病人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觀察組腫瘤TNM 分期為Ⅲ期的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密度、MHC-Ⅱ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及CD54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均明顯低于Ⅰ/Ⅱ期(P<0.05);腫瘤組織的最大直徑≥5 cm的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密度、MHC-Ⅱ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及CD54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均明顯低于腫瘤組織直徑<5 cm 的病人(P<0.05);觀察組腫瘤分化程度不同的病人上述指標相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口腔部鱗狀細胞癌50例腫瘤組織中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表型與病人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比較/±s

表2 口腔部鱗狀細胞癌50例腫瘤組織中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表型與病人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比較/±s
類別TNM 分期Ⅰ/Ⅱ期Ⅲ期t 值P 值腫瘤最大直徑≥5 cm<5 cm t 值P 值分化程度中/低分化高分化t 值P 值例數 2 8 22 24 26 21 29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密度8.65±1.42 7.61±1.43 2.561 0.014 7.14±1.85 9.07±2.11 3.427 0.001 7.93±1.65 8.33±1.82 0.797 0.429 MHC-Ⅱ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7.46±1.95 5.31±1.80 4.042 0.000 5.42±1.84 7.73±1.85 4.423 0.000 6.44±1.97 6.87±1.91 0.775 0.442 CD54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8.21±1.86 6.62±2.11 2.784 0.008 6.34±2.06 8.47±1.91 3.794 0.000 7.11±1.86 7.75±1.83 1.212 0.231
2.2 兩組病人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及表型比較觀察組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密度明顯低于對照組,MHC-Ⅱ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CD54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口腔部鱗狀細胞癌與口腔良性腫物病人各50例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及表型比較/±s

表3 口腔部鱗狀細胞癌與口腔良性腫物病人各50例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及表型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 5 0 50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密度9.68±2.38 8.27±2.11 3.135 0.002 MHC-Ⅱ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9.79±2.58 6.67±2.20 6.507 0.000 CD54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9.83±2.54 7.46±2.31 4.881 0.000
研究發現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紊亂與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9-10],本研究探討口腔部鱗狀細胞癌病人腫瘤組織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情況,與良性腫物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病人的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密度、MHC-Ⅱ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及CD54陽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比例均明顯下降,觀察組病人TNM分期較高、腫瘤直徑較大的病人上述指標下降更明顯。
20 世紀30 年代加拿大研究人員首次提出樹突狀細胞這一名稱,作為免疫系統內重要的組成部分,該類細胞具有強大的抗原呈遞功能[11],對腫瘤細胞具有較強的殺傷性,使體內共刺激分子能夠大量表達、促進T淋巴細胞增殖分化[12-14]。研究發現,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在識別腫瘤組織的相關性抗原時能表達出MHC-Ⅰ、MHC-Ⅱ類分子,誘發MHC-Ⅰ類限制性細胞毒性的T細胞免疫反應、MHC-Ⅱ類限制性CD4+T 輔助性細胞l 細胞相關反應等[15-16]。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分泌的主要細胞因子是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12(IL-12)等,可致體內Th1/Th2 失衡,甚至出現Th1 細胞的漂移,促使大量細胞毒性T細胞的生成[17]。T淋巴細胞在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促進下聚集于腫瘤組織周邊,使抗血管生成的IFN-γ 和IL-12 等大量合成,減少腫瘤組織中血管的生成[18]。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惡性腫瘤病人體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表達水平下降,其中MHC-Ⅱ陽性及CD54陽性的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明顯減少、不成熟的細胞增多,對機體免疫系統的抗原呈遞、激活功能下降[19-20],影響惡性腫瘤病人的預后水平,本研究的結果與前人研究成果一致,口腔部鱗狀細胞癌病人癌組織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密度下降、MHC-Ⅱ陽性及CD54 陽性的細胞比例降低,且隨著TNM 分期及腫瘤直徑的增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更低。
綜上可見,口腔部鱗狀細胞癌病人癌組織內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的表達水平降低,且與癌組織TNM分期、直徑大小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