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珀,高善友,田 輝,邵珠令(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
河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平面形狀為“內橢外圓”,外圓 φ 265 m。看臺結構環向周長 832 m,東西兩側看臺寬度 68 m,南北兩側看臺 37 m,整個環向看臺結構在 6.00 m 和 20.76 m 處設有環向人行疏散通道,4 個區布置的看臺結構為階梯形超長環向鋼筋混凝土結構,由 4 條徑向變形縫將平面劃分為 4 個區域。看臺結構分區平面如圖 1 所示。

圖1 看臺結構分區平面圖
該段看臺結構為覆蓋整個下部建筑平面的扇形斜向結構,結構平剖示意如圖 2 所示。

圖2 I、III 段看臺結構平剖示意圖
看臺外圍最大弧長 220 m,最小弧長 134 m,由 5 條 800 mm 寬徑向后澆帶將結構劃分為 6 段。看臺結構在 3 層結構處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看臺為池座,最大 24 級臺階,由 1.95 m 至 10.90 m 收縮,臺階高度由 270 mm 至 710 mm 不等,其中一區中部為主看臺。上部看臺結構為樓座,最大 41 級臺階,由 14.48 m 至出屋面看臺 33.56 m 擴展,臺階高度由 410 mm 至 450 mm 不等。
看臺結構由徑向斜向框架梁、環向弧形框架梁、環形次梁及看臺板組成。看臺板厚 100 mm,寬度主要有 600 mm 、1 025 mm。其中 1.95 m 至 A 軸、4 層 1/C-D 軸、G 軸至 H 軸之間看臺結構為懸挑結構,結構最大懸挑長度分別為 5.35 m、5.50 m、4.03 m。
該段看臺結構分為 3 部分,第 1 部分看臺結構由 1 層 1.95 m 至 11.21 mm,軸線位置為 32-49 軸/A-F 軸,共 29 級臺階,臺階高度 270~340 mm 不等,最大弧長約 134 m,最小弧長 89 m;第 2 部分看臺結構由 14.00 m 至 15.75 m,共設 4 級懸挑臺階,臺階高度 3 級 450 mm,1 級 400 mm,此段看臺由 39-42 軸處顯示屏分割為 2 段,每段長度約 62 m,軸線位置為 34-39 軸/D-F 軸和 42-48 軸/D-F 軸;第 3 部分結構由 17.50 m 至 19.25 m,共設 4 級懸挑臺階,臺階高度 3 級為 450 mm,1 級為 400 mm。該段 1.95 m 至 A 軸部分看臺及第 2 部分、第 3 部分看臺結構為懸挑結構。結構平剖示意如圖 3 所示。

圖3 II 段看臺結構平剖示意圖
該段看臺結構分為 3 部分,第 1 部分看臺結構由 1 層 1.95 m 至 11.21 mm,軸線位置為 32-49 軸/A-F 軸,共 29 級臺階,臺階高度 270~340 mm 不等,最大弧長約 134 m,最小弧長 89 m;第 2 部分看臺結構由 14.00 m 至 15.75 m,共設 4 級懸挑臺階,臺階高度 3 級 450 mm,1 級 400 mm,此段看臺由 79-2 軸處顯示屏分割為 2 段,每段長度約 62 m,軸線位置為 73-78 軸/D-F 軸和 3-9軸/D-F 軸;第 3 部分結構由 17.50 m 至 19.25 m,共設 4 級懸挑臺階,臺階高度 3 級 450 mm,1 級 400 mm。該段 1.95 m 至 A 軸部分看臺及第 2 部分、第 3 部分看臺結構為懸挑結構。結構平剖示意如圖 4 所示。

圖4 IV 段看臺結構平剖示意圖
(1) 看臺結構為環向階梯形結構,其立面與空間曲線、曲面相互聯系,空間點受圓心、半徑、高程等幾個參數的控制,測量定位難度大。
(2) 體育場看臺為大面積環向超長現澆框架結構,由多道徑向后澆帶,將結構分割為幾個獨立單元。看臺結構徑向后澆帶的留置,對鋼筋配置、看臺結構混凝土澆筑等影響均存在諸多問題,且直接影響混凝土外觀質量,加大施工難度和費用投入。
(3) 看臺結構斷面變化多,標高變化不一,且與水平結構形成三角形空腔。如何利用看臺結構的特點,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利用簡便的模板支撐體系,提高施工效率,是本工程施工的重點。
(4) 本工程施工工期緊,受看臺結構復雜影響,施工中工作效率低,易導致窩工。需采取合理的組織,優化結構施工,使勞動力得到最大利用,加快施工進度。
由于看臺結構為臺階式斜向錯層結構,結構斷面多,臺階高度變化不一,同時受弧面形狀影響,使得看臺結構在施工時需要耗費較多的施工時間。尤其是模板組立工程,所有看臺模板基本為一次性投入,每個區段施工時需重新配模,支模、拆模人工降效嚴重,制約了施工進度工。
綜合上述因素,并針對看臺異形結構的特點,優化調整如下施工順序:“先快速組織各層普通框架結構施工、后組織斜向看臺異形結構”,即先進行看臺結構下部主框架施工,由于為常規結構,組織較快,施工效率較高;后組織看臺梁板異形結構施工,現場班組可較為熟悉地專門進行看臺異形結構的施工,以此提高施工效率;通過設置水平施工縫對豎向結構分層劃分,實現框架與看臺的分離施工。如圖 5 所示。

圖5 看臺結構與框架分離示意
技術方案對比分析如下。
(1) 看臺結構與主體結構同時施工。
優點:主體結構與看臺結構同時施工完成,主體封頂即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同時避免由于看臺結構復雜,支撐架體、模板、鋼筋綁扎費時費工,且臨近年關,最終無人施工,導致工程進度受到影響,無法完成施工任務。
缺點:由于看臺結構存在大量不同型號的鋼管、鋼筋,且弧形模板,看臺一側為吊模施工,前后施工工序多,交叉作業多,鋼筋成品保護困難,區域施工周期長。
(2) 預留看臺結構不施工。通過留置水平施工縫,將看臺結構與主體框架分離,待主體結構封頂后,集中進行預留看臺結構的施工。
優點:將施工簡便、周期短的主體框架與結構復雜、錯層結構多、施工難度大的弧形看臺結構分離,縮短主體框架結構部分的封頂時間。然后,集中優勢力量,完成看臺結構施工,縮短施工工期,同時可最大程度利用勞動力,在框架結構施工間隙組織進行看臺結構施工。
缺點:將施工難度大、功效低的看臺結構預留施工,存在施工人員流失、漲價等風險。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工程目標和工程節點要求,選擇將看臺結構預留施工的方案。
本工程 I、III 區 2 層看臺層結構為扇形平面,最大徑向尺寸約 62 m,由 5 條徑向后澆帶將看臺分割成 6 塊,后澆帶寬度 800 mm,后澆帶方向垂直于環向看臺臺階。在看臺結構與框架結構分離施工的基礎上,根據后澆帶平面位置,引入“跳倉法”施工,通過合理的抗、放措施,將后澆帶改為豎向施工縫,實現超長環向看臺結構無縫施工。
(1)“跳倉法”施工。根據本工程 I、III 區出屋面看臺層后澆帶分布情況:分別由 5 條徑向后澆帶將看臺劃分成 6 塊分區,共計 12 塊分區。依據“跳倉法”工藝將每塊分區作為一個倉位,共 12 塊倉塊組織跳倉施工,相鄰倉位之間封倉時間間隔 7~10 d。I、III 區段倉位劃分情況如圖 6 所示。

圖6 I、III 區倉位分區圖
(2) 跳倉法施工順序。本工程 I、III 區兩大區域施工相互獨立,各區自行組織施工。由于各倉位呈直線型排列,各倉位之間相互影響較小。根據跳倉原則,將 6 塊倉位劃分為 2 個批次施工(出屋面看臺 12 個倉位,其中, I 區 6 塊倉塊、 III 區 6 塊倉塊)。
看臺結構為斜向弧形結構,受弧面、曲面及標高影響,模板工程施工難度大,尤其臺階內弧曲面、徑向斜向大梁、環形斜向大梁兩兩相互交叉或三者交叉。同時看臺結構與水平結構之間三角形空腔,造成局部空間狹小,給施工帶來難度。
由于看臺結構模板體系復雜,本工程模板支撐體系選用靈活多變的碗扣式鋼管腳手架支撐體系,模板體系設計見表 1。

表1 看臺模板體系設計技術參數一覽表
綜合考慮超長環向看臺異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復雜性,將看臺異形結構與下部支撐的框架結構分離施工,即先組織常規框架結構施工,為后續錯層看臺結構提供更多的工作面;后統一組織滯后的超長環向看臺異形結構的施工,保證了工人對異形結構施工的嫻熟程度,提高了各班組對看臺異形結構的施工效率,模板、木方、鋼管等周轉材料可周轉利用。
組織了第 2 層看臺結構的跳倉法施工,有效地減少了混凝土澆筑施工間隔,加快施工進度,保證了混凝土觀感質量,同時減少了措施費用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