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彬

新規的目的是鼓勵創作優質內容,鼓勵公司用心做內容,逐漸將投機之人清理出行業,這是件好事。
其中,申報備案公示時提供完整劇本、限制演員高價片酬的規定,對我們沒有影響,因為我們直是這么做的。唯一會有變數的,是”鼓勵30集以內短劇創作”這條。眾所周知,制作成本較高的劇集,增加集數可以降低單集成本。如果單純壓縮集數,綜合成本就較難控制。
例如我們最近正在籌備的一部劇,原計劃48集,經反復討論,減少冗長部分,砍到36集,最終又縮減為24集。雖然集數減半,制作成本卻沒降多少:主角片酬差不多,拍攝場景、道具費用差不多,僅因制作周期稍短能省一點兒費用,但每集單價勢必增長。因此制作這類項目,更需要制片方抱著打造精品的心態。
在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前,控制成本的難題,或許需要生產鏈各環節都降低些價格,才能幫助制片方降低綜合成本。但實際上誰都不會主動降價,外加疫情影響,行業會經歷陣痛期。不過,即便短劇創作成本較高,我還是想嘗試12集短劇項目。對我而言,這形式不僅內容質感看起來更高級,也更誘人。
目前國內劇集的播出方式主要以日播為主,短劇周播未必能如日播劇般增加用戶黏性,日播的話,又不能持續累積、釋放短劇熱度。對于平臺而言,購買單價更高的短劇看似不劃算。但實際上,如果能帶來更多的播放量、更高的話題討論度,看重性價比的平臺方會愿意購買更貴一點的短劇。至于短劇播出較難實現長劇的長尾效應,我建議平臺方可針對精品內容,推出某部劇單獨付費的模式。如果段時間內出現多部精品短劇,會催化行業短劇創作熱潮。
新規對編劇地位提高程度有限,不會發生質的變化,除非編劇自身職務轉變,比如編劇轉型導演,制片人等。以往業內確實存在壓榨編劇、套取創意騙稿費的現象,“完整劇本”的規定保障了編劇權益,但并不能使編劇像導演、制片人一樣成為劇組的中心,畢竟文字工作和拍攝是兩回事。拍攝過程中,畫面實現不了文本表達怎么辦?成本超預算拍不完怎么辦?此類問題編劇解決不了。
編劇要提升話語權,關鍵看自身能力,和外界政策關系不大。像劉和平、高滿堂這些能出好劇本的編劇,一直都受行業尊敬。在我們公司也是如此,有能力的編劇自然有好機會。有高薪,那些抱怨生存壓力大的編劇,往往作品不好但又不自知。目前編劇行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基層和中層人員嚴重斷層,新入行的編劇中愿意沉淀積累,慢慢磨基本功的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