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
在蘭州,我一直對黃河所表現出來的安靜而驚詫。那安靜,于落日中尤為動人。那時,整條大河仿佛灑下萬頃金砂,閃爍著明亮而深邃的光芒,徐緩而從容地溶進豐厚的夜晚。同行的老師說,河流進入地勢相對平緩的城市,流速會慢下來,同時人們會采取一些措施,諸如建立水電站,水庫之類,減緩它的流速,所以我們看到的黃河就是平靜無聲的。關于這段黃河,高爾泰先生這樣描述過:“日夜奔騰的黃河,咆哮著沿城流過,把浩蕩的河聲散布大城市的每個角落。”也就是說,起碼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游弋在蘭州中央的黃河,并不如現在這般乖巧和順。
流水是這世上最無情,最變幻莫測的事物。西太行的鄉下,流水所帶來的災難總讓人難過。夏秋之際,烏云壓頂,雷鳴電閃,大雨瓢潑,不久,來自上游的洪水如雄獅般咆哮而來。渾濁的流水攜帶著各種尸體在河面沉浮,人的,豬的,羊的,還有木頭的,家什的……有次,一頭騾子被村里人撈上來殺掉,那天村里人家都在吃騾肉,整個村莊充滿狂歡味道,但興奮并未延續很久,很快就被漫無邊際的惆悵所代替。有年夏天,我們被洪水擋在對岸。有經驗的人說,河神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忍耐一下。我們一直在等待,等待狂躁的流水平緩下來,整整一夜,第二天,它清喧喧的,像一條假河。流水的詭譎,變化無常,讓人防不勝防。河水在白天的響聲并不足以讓人注意,只有到夜晚,它的聲響突然變得肆無忌憚,浩大而驚人,仿佛馬匹奔跑,狂風掃蕩,久久縈繞在村莊上空,聽久了,會生出一股莫名悲傷。
來自異地的陌生和新鮮讓人生出輕微的瞻妄。無論是漫步中山橋,乘船夜游黃河,還是流連在博物館、水車園、古渡口……都隱約察覺到一股屬于蘭州黃河段的神秘氣相。而入住臨河賓館的夜里,我更是毫無猶疑地打開耳廓,試圖接收到來自馬路對面黃河的聲響。在山西壺口,黃河瘋狂地拍打著河岸和河床,洶涌澎湃,濁浪滔天,口吐白沫,仿佛一條咆哮的巨龍。沒有人能在它面前說出一句完整的話,驚嘆不能,詛咒也不能,因為話一出口,多半截就被黃河的吼聲吞咽下去了。可是,為什么在蘭州,黃河的上游,卻溫馴得像一頭小獸?
窗外,萬籟俱寂,整個蘭州城,端端然飄到離天最近的地方,我看見游移的灰白云層,一絲一縷,輕柔得像心頭的憂傷。這樣的夜晚,為夢境和想象鋪墊了最適宜的溫床,幻想中,我聽到夜里黃河極具韻味的流水聲,輕微的,細致的,或者深鈍的,喧嘩的,乃至咆哮的。流水蘊含無數無法破解的秘密,但終有一日,秘密會被流水帶回來,明明白白攤在世人面前。
一只昆蟲窸窸窣窣爬出洞穴,一陣風搖響沉睡的樹葉,一顆星星劃過暗灰的夜幕……嘈嘈切切的雜亂中,凸顯出一個異常激越而清晰的聲音。像刀戈相擊,也像傲骨凜凜。
那是來自兩千多年前西漢的聲音。
正是春天時分,天空中布滿暗淡的烽煙,大地正醞釀著一場滔天大夢。來自大漢的一萬驃騎,與大批匈奴士兵膠著廝殺。帶領漢軍沖鋒陷陣的,是一位年僅十七歲的青年。
這位名叫霍去病的青年人,在之后的兩千年時間里,被蘭州人感念,懷想。每天,成百上千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來瞻仰參觀他的塑像,人們在敬仰他年輕有為,勇往直前,大刀闊斧,戰功赫赫的同時,不忘去摸摸他的雕像,來達到祛病消災的目的。
去病,去病,仔細想來,這個名字包含了許多寓意。但這個名字的出現,讓人有了許多期待。個體的,民眾的,國家的。疾痼不除,哪有國泰民安。
有意思的是,霍去病竟是我的老鄉。他出生于山西臨汾,打小就在黃河的滋養下生活。他短暫的一生中,一直在溯河而上,出山西,至陜西長安入仕,再沿著黃河進入內蒙古,寧夏,然后來到甘肅。黃河,這條泥沙滾滾的大河,就像指路人,引領他一路向西,來到這個與他結緣之地。
日暮時分,霍去病的隊伍來到皋蘭山下,這座緊靠黃河的山麓,黃沙漫布,枯草稀疏。此時,部隊人困馬乏,饑渴交加,望著前面崎嶇的山路,霍去病下令三軍,在此安營扎寨,休整一番。
不久,有人來報,說將軍,現在鍋灶已備,就是找不到水源,派人尋訪,周遭十里,竟無收獲,怎么辦呢?霍去病忽地站起來,走出帳外,借著月光,看到有的士兵干渴至極,只能嚼枯草根。而疲乏的戰馬,竟然在舔石頭。霍去病眉頭一皺,急在心上,可是,這樣一個連草木都長不好的地方,去哪里找水源呢。年輕的霍去病,性情火爆,想自己這一路艱難,為的是驅趕匈奴,家國安泰,難道要被這樁小事難倒嗎?他不禁長嘆一聲,拿起馬鞭,向著腳下的石塊狠命地戳,邊戳邊說,我就不信,這地方真的沒水。說來也怪,他只戳了五下,那石縫中便流出了五股汩汩的泉水。
這甘甜的泉水,供足了將士,也成為其后蘭州百姓重要的飲用水源。這個地方,被后世人稱為五泉山。
這場發生在春天的戰役中,漢軍最終獲勝,霍去病將軍帶一萬騎兵,用六天的時間,轉戰西域五國,跨越焉支山一千多里,殲敵近九千人,俘獲了匈奴的祭天神器——祭天金人,讓匈奴人知難而退。當然,霍去病的部隊也損失慘重。有了這次積累的經驗,到夏天,再次發動戰爭,這一次,霍去病孤軍深入,抵達祁連山,殺敵三萬余人,匈奴節節敗退,直退到了漠北一帶。這兩場驅奴之戰,被歷史上稱為“河西戰役”。從此,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也為其后拓展絲綢之路,溝通中西方貿易,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打開一扇華麗的大門。
班師回朝的路上,當霍去病再次經過五泉山時,看著面前這盛放著滾滾黃河的闊大河谷,突生一股豪氣和眷意。于是,命人在黃河南岸修筑了蘭州城歷史上第一座城堡,取名金城。
這是上天對他的暗示嗎?還是旨意?一個生命里流淌著黃河之水的人,將一個城池端端然屹立在黃河岸邊。仿佛告誡世人,人類有力量征服水患頻發的黃河。
這座城,就是大蘭州的前身。
時隔千年之后,又一個熱血晉人,溯流而上,抵達甘肅,投身巡邊,驅趕匈奴人的頻繁入侵。這次,他的起點到了黃河的下游,河南開封,北宋的汴梁。
他叫狄青,因面有刺青,被人稱“面涅將軍”。
歷史上,這是一個極富傳奇的人物,他出生貧賤,卻一路升遷,至樞密副使,皆因在戰場上,運籌帷幄,出生入死,不懼對手,戰功顯赫。
他在蘭州的駐地,叫青城。
一陣恍惚,心悸不止,感覺時光在急速后退。
這是一種巧合嗎?還是一種必然?
無人說得清楚。我們竟然擁有共同的名字,而我的老家,也叫清城。
驚人的巧合,隔著千年時間,生命間的碰撞變得更微妙,也更銳利。站在他的雕像面前,時間紛紛后退,每一步,似乎都在靠近,但每一步都在遠離。過去年月的幕布上,我們都是黃河邊上的一粒沙,輕飄而羸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一直在努力生活,像他那樣,投入極大的真誠,認真而熱情。歷史上,狄青勇而善謀,每次上戰場,都佩戴面具,披頭散發,兇猛強武,氣勢自如,仿佛天神降臨。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對狄青的勇謀進行過描述,說狄青某次與匈奴交戰,乘勝追擊,直逼懸崖,對方窮途末路,突然目露兇光。狄青緊急鳴金收兵,網開一面,讓對方得以逃走。后來,他帶人考察那個地方,果然臨近深淵,將士們一時都說,若果及時出擊,就能將敵軍趕盡殺絕。但狄青說,逃命的敵人,忽然停止逃跑來抵抗我們,怎知這不是陰謀?我們已取得勝利,追擊殘余敵人,即便消滅他們,也得不到軍需物資;萬一落入圈套,生死兩難。所以寧可后悔不追擊,也不能后悔當初沒停止。世上之事,從來如此,雖然狄青的結局并不圓滿,但他留給青城的,是英雄的大將風度和對國家的忠誠。
刀光劍影的殺伐聲漸漸遁入暗夜深處,悲傷的嗚咽聲從黃河深處緩慢升騰。這聲音,來自甘肅作家習習的散文《血牡丹》。
時間抵達明代,地點,蘭州黃河岸邊肅王府。
明王朝為鞏固地方政權,防御少數民族進犯,在甘肅設立府邸,先后有十多位王爺在此襲政。這些王爺,因藩地位置偏遠,被朝廷恩準擁有更廣闊的土地,他們將所有對故鄉的思念和難忘之情,都賦予面前這片山河。肅王府明明緊靠黃河,他們卻不惜斥資大肆修建園林,以奇巧精細的匠藝,效仿皇家園林,建造亭臺樓閣,引細水入園,植珍品花木,供王爺和妃子在此休憩,玩樂。同時,王爺們沉溺于書畫詩文,迷戀一些瑣細之事,漸漸削弱了家國憂患意識,放松了警惕,并在江山永固的假想中,安逸度日。歷任王爺,很少有聞名于世的建樹。
這些王爺之中,在任最長的是第四代肅王朱貢錝,長達五十年。第六代肅王朱紳堵是歷代王爺中在位最短的,僅僅兩年,去世的時候才十七歲。而最悲慘的王爺,也讓后世蘭州人記憶最深刻的,是末代肅王朱識鋐。自天啟元年襲封之日起,就提心吊膽,不得安生。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大起義在各地火熱醞釀,躍躍欲試。在肅王的藩地,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日益壯大,威震西北。朱識鋐多次上疏朝廷,請求增加藩府護衛,加固蘭州城池。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公元一六四三年,李自成大獲全勝,并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并派人西征,不久,起義軍攻入肅王府。
習習在文章里這樣寫道:“大兵逼近城下,農民軍潮水般涌入這個看起來氣象不凡的王府,幾乎像甕中捉鱉,肅王府里驚叫聲哭喊聲斥罵聲軍械撞擊聲響徹云霄。混亂之中,肅王妃顏氏、趙氏、顧氏、嬪田氏、楊氏,率宮人二百余,由凝熙園奔上北城墻,城墻之下就是滔滔黃河。李漁筆下邁著三寸金蓮也能健步如飛的蘭州女人們,這一刻帶著驚懼絕望,以奔命的樣子欲要集體赴死黃河。但追兵們攆得實在太急了,剛剛奔至拂云樓下的王妃彥氏,已別無選擇,便一頭撞向石碑。”
“‘刎斃、縊斃,自擲斃,頃刻立盡,各種在第一時間決絕于人世的方式在這里呈現。我想定,這一刻也一定叫起義軍大駭,仿佛訓練有素,所有麗人以不同的方式同時訣別了人世。既絕望無助又義薄云天。花團錦簇與暴風驟雨,只有柔弱和暴力的比對。一時間,香魂遍地、滿目凄涼,肅王府頓失所有的顏色。
大西北特有的剛烈和干爽在這些女性身上顯現無遺。古老的金城,因著她們,更增加了激越的玉碎之音。”
哐當當,幾聲清脆的聲音將我拉回蘭州的深夜,悚然間,冒出一身熱汗。
清風徐來,楊柳輕擺,輕巧的鳥鳴遁入耳膜。
河堤上,來自朝廷的士兵,跟蘭州的百姓,正在插植小樹。這些樹,耐堿耐旱,極易成活,能抵御風沙,它就是聞名至今的“左公柳”。而左公,就是晚清重臣左宗棠。這位從小生活在湘江之濱的南方人,當年奉命率領湘軍收復新疆,西北大漠干燥的氣候和漫天黃沙,讓這些南方將士無法適應,水土不服,頻頻生病。于是,他命令軍隊,大道沿途,適林地帶,近城道旁,遍植楊樹、柳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這些樹,從平涼、定西、蘭州,一直栽到了新疆,為干涸的西部帶來綠意的同時,也起到了“鞏固路基,防風固沙,限戎馬之足,利行人遮涼”之效。蘭州人為了紀念他,在其后大量植種“左公柳”,使得旱柳成為蘭州的風景樹。
遠不止如此,左宗棠的到來,正式開啟了蘭州近代工業生產新紀元。
蘭州城南,車床和手搖鉆的聲音鉆進老蘭州人的耳朵里,引出他們心頭的笑意。這是蘭州機器制造局大院里發出的聲音。這一年,因為左宗棠的提議,機器局從西安遷到了蘭州,機器制造局共有廠房十多間,購進德國造的六英尺車床和手搖鉆等機器。主要工匠都是從浙江、福建、廣東招募來的。這些工匠在生產兵器的同時,還在培訓士兵,使他們熟練運用兵器。據記載,制造局當時最高級的產品是仿造德國七響后膛和后膛進子螺絲大炮。左宗棠在寫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說:蘭州制造局能自造銅引、銅帽、大小開花子,能仿造德國螺絲大炮及七響槍。
不久,蘭州城南通遠門外,織呢局從德國運來的機器發出轟鳴,讓穿城而過的黃河發出了不滿的吼聲。這是中國第一所國貿工廠,占地二十余畝,廠房多大兩百多間,聘請德國技師十一人,華工學徒一百七十四人,利用西北的棉花和羊毛織布織呢,日產粗呢二十匹左右。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家毛紡廠,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家中外合作工廠。
黃河之濱,從戍邊前哨,搖身一變,成為工業重鎮。而黃河,作為主要運輸通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耳廓里的聲音漸漸稠密起來,壯大起來,似乎黃河水涌入我的身體,每一個波紋,都發出獨屬于它們的聲音。
一個洋人蹩腳的中文回蕩在古渡口,在一間屋子里,一位清朝官員正在查看他遞呈的通關文牒。更多的聲音自深處傳來:拉貨的木車呀呀作響,一個人吆喝著騾子后退;另一些人正在鬧哄哄地跟商家討價還價;一條狗在人群中間靈巧穿梭,被什么東西打了一下,吱地叫了一聲;幾頭駱駝喘著粗氣慢吞吞地走來;木槳拍打著流水,羊皮筏上裝滿各種貨物,筏子上的人,正奮力揮槳。在黃河的浪濤之間,他們像一片小小的樹葉,從浪的斜坡滑下去,又被一下子拋起來。他們古銅色的赤臂鼓起青筋,汗水像黃河的水一樣洶涌。他們知道,這些貨物在中衛,會換成自己想要的物品;岸邊蜿蜒的河道上,另一些人正在歸來,羊皮筏去了氣,變成騾背上很輕的行囊;一個女人坐在一頭矮小的黑驢上,她剛被男人從娘家接回來;一個男人唱起了花兒,聲音高亢而悠揚,回蕩在河谷之間;一只巖羊在山間驚恐地跑起來;一群白鶴掠過水面……
時間拉到當下,蘭州城外,一個男人正在乘坐羊皮筏子橫渡黃河,他要到對岸去侍弄他的果園,那里有梨樹和蘋果樹,他說,幾十年前,他的果園就在門前。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這句話說的就是會移動的黃河。
一群山鷹在大河之上盤旋呼叫,我們的游船正穿過黃河大峽中最險峻的一段——煮鍋峽,這里是航線上河岸最狹窄,流水湍急的河段,河深達二十多米,朋友說,這里的黃河水,就像煮開的沸水,亂得很,在過去,是羊皮筏子最容易發生事故的地方。
仔細再聽,這波瀾壯闊的洪流涌動中,還藏匿著什么,那是西征健兒、移徙流民、被貶黜的官吏、遷謫的文人、近代革命家走過的腳步,還有當代偉人留下的足跡……黃河天上來,也將往天上去。它儼然一臺性能良好的吸音器,以一種沉默的方式存在于此,但若你愿意停下來,它就會開啟獨一無二的頻道,輪番播放那些秘密故事。
淅淅瀝瀝的聲響把我喊回現世。
天蒙蒙亮起,蘭州下雨了。水落進水里,一層又一層的笑紋蕩漾開來,黃河更靜也更深了,仿若它從未存在于我們的視界,又仿若它天荒地老,千秋萬代永不消失。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