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穗平
在廣東一帶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指的就是天氣變涼了,不能像以前那樣赤腳蹚水過河或下田了。寒露過后,氣溫漸漸下降,地面的露水更冷,而這個時候人體會感覺干燥。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若不注意養生保健,容易患病或舊病復發,所以古人稱秋季為“多事之秋”。那么寒露時節該如何養生?
1.起居調節
寒露后晝熱夜涼、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防止秋涼感冒。另外,秋季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保持充沛的活力。
2.調節濕度
寒露后空氣中的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得很快,易使人皮膚干裂,毛發也易脫落。故保持室內具備一定的濕度,并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
3.運動調護
為了提高人體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呼吸道抵抗力較弱而易患氣管炎的人,應特別注意秋季鍛煉,保證機體順利地從夏熱到秋涼“接軌”,以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
寒露時節天高氣爽,氣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涼的晨風中散步、跑步,這不僅是在進行“空氣浴”,還接受了耐寒訓練,使身體能適應寒冷的刺激。此外,郊游登山是一項適宜秋季的鍛煉項目,不僅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也使得人的肺活量及心臟的收縮力增大。
4.飲食調護
根據寒露的天氣特點,可服用滋陰益氣的中藥進行保健,如西洋參、沙參、麥冬、百合、川貝、胖大海等。如果出現皮膚與口角干燥、口舌生瘡、咳嗽、毛發脫落等,即“秋燥”現象,可適當選服些滋陰潤燥的補品或藥粥。如沙參、百合、銀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適量煮粥,早晚服食,能起到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作用。
板栗
俗話說“八月的梨子,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中醫認為,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三經,有益氣、養胃、健脾、補腎、壯腰、強筋、活血、止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腰腳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及外傷骨折、瘀血腫痛、皮膚生瘡、筋骨痛等病癥。中醫認為栗子能補腎活血、益氣厚胃,可與人參、黃芪、當歸媲美,尤其對腎虛有良好療效,故稱之為“腎之果”,久服可增強體質、祛病延年。
板栗山藥粥
原料:栗子肉30克,淮山藥20克,茯苓20克,大棗5枚,大米100克。(1人份)
做法:將原料同時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為稠粥,加鹽巴調味即成。
功效:栗子肉、淮山藥、茯苓補中健脾,大棗健脾,大米補中養胃。幾味同用,具有益氣、健脾、補腎、養陰的作用。
適合人群:脾胃虛弱、畏食冷物、少食腹瀉或小兒疳積、消化不良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