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癌痛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一種伴隨性癥狀,發病率60%以上,約有一半患者為中重度疼痛。高發病率、高疼痛度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抗腫瘤治療效果,70%的腫瘤患者因未得到有效鎮痛治療飽受困擾。這一癥狀靠忍可不行,有痛還得治!
癌痛治療的主要目標
(1)減輕癌癥患者的疼痛程度,優化機體功能。
(2)促使癌癥治療和康復治療能夠順利進行。
(3)提高腫瘤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癌痛認識四大誤區
1.癌痛忍一忍就過去了
癌痛很少有間歇期,疾病一旦進展,疼痛感就會越來越重,組織損傷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重。因此,癌痛并不能忍過去,一味忍受反而會越來越嚴重。長期吃不好、睡不著就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而腫瘤細胞一般在人體抵抗力較差時發展最為迅速,從而加速疾病惡化。
2.止痛藥疼了就吃,不疼就不吃
癌痛與高血壓一樣,按時吃藥才能使患者體內藥物濃度保持穩定,從而很好地控制疼痛。藥物的增減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覺得疼痛控制得很好,可告訴醫生,醫生將依據情況逐漸減量、停藥。注意:擅自停藥會引起突然的撤藥反應,如大汗淋漓、疼痛加劇等。
3.長期服用止痛藥,會成癮
90%的患者都會擔心,長期服用止痛藥會不會成癮?在醫生科學、規范、合理的指導下,服用止痛藥的成癮率僅為萬分之三甚至更低。如果患者通過良好治療,使疼痛程度降低,那么阿片類藥物就可減量甚至停用,不需要終身服用。
藥物一般都存在耐受現象,但阿片類藥物無封頂效應。當出現藥物“療效差”現象時,患者本來服用的劑量比較小,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調整藥物劑量,看是否能繼續有效鎮痛,或增加一些輔助用藥。如上述方法無效,醫生會考慮更換藥物。
4.口服止痛藥無效,就無計可施
口服止痛藥分不同類型和等級,輕度止痛藥用于輕度疼痛,重度止痛藥用于重度疼痛。在口服止痛藥效果不佳時,還可行其他疼痛治療。如微創神經射頻治療、神經阻滯毀損術、鞘內泵植入術等手段控制疼痛。
治療癌痛,應該這么做
《WHO三階梯疼痛治療指南》使用20年以來,完全緩解癌痛仍較難實現。
惡心、嘔吐、便秘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癌癥患者有時難以耐受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導致藥物治療的失敗或者終止。因此,“多模式鎮痛”的理念在近年來受到廣泛推崇,通過將藥物、介入治療、神經調控、精神療法、理療等多種方法巧妙地聯合應用。在原來疼痛三階梯療法的基礎上,目前國際上已將疼痛治療修正為四階梯療法。
(1)非阿片類藥物。
(2)弱阿片類藥物。
(3)強阿片類藥物。
(4)介入治療、鞘內藥物輸注泵和神經調控等。
每一階梯都可以聯合藥物同時治療,急性痛和輕度痛可選擇低階梯的療法,慢性痛和中重度痛可選擇高階梯的療法。
治療癌痛,我們有這些武器
1.區域阻滯麻醉技術
外周神經阻滯是可以在床旁或者門診超聲引導下進行的安全有效的疼痛治療方法,可用于治療急性的術后疼痛、口服藥物治療無效或者無法耐受藥物不良反應的慢性難治性癌痛患者。
目前最常用于癌痛及姑息治療的外周神經阻滯有:肋間神經阻滯、椎旁阻滯、胸壁神經阻滯、腹橫平面阻滯、臂叢阻滯、股神經阻滯和坐骨神經阻滯等。
2.神經毀損阻滯術(射頻神經切斷術、神經根切斷術)
臨床醫師用藥物、熱或低溫的方法破壞神經傳導通路,主要包括內臟神經阻滯、上腹下叢阻滯、三叉神經節破壞術、腰部交感神經阻滯、奇神經節破壞術等。此類毀損阻滯術對于內臟神經疼痛具有長久的治療效果,但毀損效果不可逆。
3.神經調控
目前,神經調控已經成功用于治療多種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主要局限于治療癌癥相關的胸壁痛、后背痛、帶狀皰疹后遺痛、盆腔神經損傷痛、放療引起的神經損傷痛以及其他持續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綜合征。鑒于在難治性神經痛領域的優異表現,我們期待神經調控將來能廣泛應用于癌痛治療,尤其是用于常規治療失敗的癌痛患者。
4.植入式鞘內輸注泵
這是國際疼痛界治療癌痛和慢性頑固性疼痛的終極方法之一,對許多其他鎮痛方法不能緩解的疼痛,該方法具有立竿見影的神奇療效。
所謂鞘內藥物灌注療法,是指將一枚“小月餅”(藥物泵)植入體內,藥物通過鞘內給藥泵,輸入脊髓蛛網膜下腔,直接作用于疼痛中樞,從而緩解疼痛。用藥量僅為傳統口服給藥劑量的1/300,達到更好更快的鎮痛效果,還減少了對身體的副作用。可根據患者個體病情的需要,體外調節藥物的劑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患者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體外遙控器,只有半個手機大小。如有爆發式疼痛發作時,患者自己可以一鍵式爆發給藥,藥物在一分鐘就能到達體內,并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控制住爆發痛。這個小小的遙控器,能夠更快、更便捷地管理好疼痛。
晚期腫瘤患者鎮痛很重要
面對癌痛,是否一定要按照“四階梯療法”一步步“爬”呢?其實不然。直接“跳”到高階梯,或者從高階梯開始,有效控制后再返回低階梯都是可以接受的,即所謂的“雙向”通路。治療階梯的開始點主要取決于患者的需求及其對既往治療方案的反應。在第二階梯開始使用弱阿片類藥之前直接“跳躍”到第四階梯,反而能夠縮短疼痛持續時間,限制阿片類藥的使用以及使阿片類藥相關不良反應最小化,最終產生更好的預后。
癌痛作為腫瘤病程中的伴隨癥狀,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如流水一樣不斷發展變化的病理狀態。
介入治療的發展延長了癌癥患者的生存期,減少阿片類藥物帶來的過度鎮靜、呼吸和循環抑制等不良反應,從而為終末期患者提供一個能夠與家人良好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度過人生中最后的時光。攻克癌癥之路是坎坷的,征服癌痛之路亦是艱辛的。最大限度減輕癌癥患者疼痛就是為每一個生命帶去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