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曾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中國視協第六屆副主席。主要研究傳播學理論,新媒體,國際傳播、傳播政治經濟學等領域。
對媒體來說,物聯網時代5G媒體也就應運而生,萬物皆聯,也就可能倒造出萬物皆媒的新格局
5G牌照發放已經一周年了。工信部最新統計顯示,我國5G基站以每周新增1萬多個的數量在增長。目前,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3600萬。今年年底前,中國移動將完成30萬基站建設任務,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也將提前完成25萬個基站的全年建設任務,中國廣電也在快速布局5G網絡。截至5月底,國內5G手機累計出貨量5985萬部,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1.8億部。目前基于5G的創新應用也已經達到400多項,覆蓋工業、交通、醫療等眾多行業。
“5G+各行各業”將是顛覆陛的浪潮。它在技術、產業應用、發展路徑以及商業模式等方面,都會帶來巨大融合創新。融合創新是5G應用的機會也是難題。
5G帶來的不是簡單的4G升級。普遍的看法是,4G及之前的網絡都是消費性互聯網或消費者網絡,因此,網絡架構是同質化的,重點解決網絡覆蓋問題。5G網絡則是萬物皆聯的物聯網,可以滿足不同設備、不同用戶、不同場景、不同需求接入要求,因此,它必然是差異化的,也是從產業端就多樣化的行業互聯網。5G不只是為了解決覆蓋難題,更重要的是要基于需求、基于市場,以解決場景應用為根本任務。5G網絡布局可以分層多級,可以共有網,也可以專用網和私有網,更像神經網絡的架構。對媒體來說,物聯網時代5G媒體也就應運而生,萬物皆聯,也就可能創造出萬物皆媒的新格局。簡言之,互聯網思維中的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就是5G媒體。
對5G媒體而言,應用導向至關重要。可以說行業場景是關鍵,服務應用是根本。
一方面,行業需求是根本,行業場景才是最重要的。萬物皆媒的5G媒體需要匯聚行業異構的資源,建設多樣的虛擬化資源池,支持服務應用落地,深耕各個垂直行業,從而布局涉足領域。確定自己聚焦的行業是關鍵,這里面需要充分的行業知識儲備、豐富的行業產品設計,建設行業大腦,即5G網絡與數據中心,也就是一個行業應用的通用能力平臺。基于云、邊、端,通過分布式計算,將用戶、服務與場景多樣化需求智能化匹配。
另一方面,行業需求和行業場景決定了服務應用。不需要,也沒有必要每個行業和每個行業的每個領域都去涵蓋。重要的是集中5G媒體的“四全”能力,解決行業的一個痛點、一個問題,使服務應用真正落地。行業需求在哪里,服務在哪里,5G媒體就去哪里。5G時代,速度與帶寬不是問題,用戶與流量不是障礙,設計布局面向行業的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服務應用才是根本。服務應用又是一個開放體系,能夠實時優化與創新。
萬物皆聯的時代,用戶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傳統媒體的用戶單一,基本上就是作為消費者的用戶,即我們通常說的c(消費者,Customer)。萬物皆媒的5G媒體,除了連接物聯網各個節點上的消費者c,更需要前所未有地連接物聯網各個節點上的行業和機構用戶,可以包括各個行業(Business)和各級各類政府機構(Government)。前者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后者是社會進步的治理者。傳統媒體連接消費者的能力正在讓渡給互聯網,在5G化進程中,如何沖入紅海,收復失地,并且拓展藍海市場,布局行業端B和機構端G?從5G行業發展整體看,5G to B應用已經逐步成熟,給行業賦能已經是趨勢。因此,5G媒體運營者需要打造開放的架構,設計布局融合的應用,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
從互聯網發展進程看,初期信息化時代是將萬物信息化,并促使信息網絡化流通;中期數字化時代是將萬物數字化,并通過標記、學習實現感知,進而線性實現數字萬物的價值化;目前正在進入的平臺化時代則是將萬物皆聯,萬物皆有可能成為平臺,實現垂直、場景、智能化認知升維,進而實現非線性的平臺價值最大化。平臺化就是通過技術和機制,將萬物皆聯的各個系統,包括個體、組織、企事業機構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點、線、面、體的高效協同合作架構,即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個構成部分,不論是個體還是組織,都可能實現價值最優化和最大化。5G媒體正是平臺化時代的產物和主體平臺之一。融合與集成是平臺化時代5G媒體建設的主基調:融合就是將云資源池與各種行業和網絡應用深度融合;集成就是行業內垂直貫通,行業間橫向打通,服務與應用方式實現全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