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鐘園幼兒園 沈嫻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深度開發體驗場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合適途經,在深度開發體驗場、促進課程游戲化發展的過程中,則需要從教師專業發展、開發課程資源、提升課程質量等方面出發,從理論到實踐真正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領會游戲化內涵和精神,理解生活、游戲、活動、經驗在幼兒園課程和幼兒發展中的作用,最終回歸幼兒。
《學期教育機構質量評價系統》認為,要提升教師的專業勝任力,就需要支持幼兒教師走向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的三步走崗位適宜性培訓模式。這與我園教師需求與問題不謀而合,因此,在課程游戲化引領下,結合我園教師隊伍現狀,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出發,提升教師專業勝任力,讓教師的成長走向深度。
虞永平教授認為:“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首先需要觀念的轉變。”基于我園師資隊伍現狀,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理論基礎薄弱是目前的最大問題,課程游戲化的推動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通過每人一本專業書籍分章閱讀定期研討分享心得體驗,在研討中解決問題、分享經驗;通過教師自主閱讀教育類、心理類等書籍,互相推薦,共同成長;通過每日微信學習群打卡,整理心得,互促互進。在學習、研討、分享中,教師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梳理理論知識,重塑我園教師教育觀、幼兒觀,為我園課程游戲化實踐發展助力。
我園根據師資隊伍現狀聚力分層成長,骨干教師領銜,青年教師為中堅力量,分組培養、陪伴式、跟蹤式指導;新教師在學習、實踐、展示、思考、改進中解決課程游戲化進行中的困惑與問題,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青年教師在課程實踐中敢擔當、敢嘗試;骨干教師傳理念、經驗、教學、技能,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幼兒園教研工作作為推動園所教育質量和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園所的發展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園所應以支撐課程游戲化五大支架為主要目標,以問題為導向,以好書共讀為基礎,在人人參與、問題導向、互促互進的教研活動中幫助教師提升深度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提升教研水平,在扎實工作中,努力向教研要質量,以教研促發展,用教研振士氣,以教研引領我園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不斷提高教研工作的成效。
根據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豐富幼兒園的課程資源,依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要求,對材料提供、游戲行為、兒童經驗獲得進行跟蹤觀察與記錄,以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為目的反復嘗試與調整,慢慢積累幼兒經驗進階、深化、拓展的過程,為教師積累課程實施經驗(如空間、玩法、材料、經驗的系列化過程)。首先需要梳理園內外資源,形成園內外資源圖,同時成立園內多級資源站,支持幼兒游戲的開展。但是教師對資源的使用還比較物化,沒有更廣度地深刻讀懂并有效利用資源,將資源真正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該幫助教師重塑資源觀,認識到資源不僅僅是資源,不能與課程、活動脫節,資源本身就是活動,關注幼兒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走向深層的方向,走向課程的整體建構,最終回歸課程資源的基本定位——眼里有幼兒。
虞永平認為,不能為了環境而去創設環境,考慮了兒童需要和興趣的環境就不會百園一面,就能融入當地的條件和資源,就能落實《指南》的理念和目標。我園在促進幼兒自主探究、嘗試學習、快樂生活、多元發展的理念引領下,目前創設了室內外“體驗場”。但體驗場特色環境在開發過程中仍停留在表面環境的創設,讓體驗場環境作為主題活動開展的有力支持并促進幼兒經驗的提升逐漸走入瓶頸。課程游戲化的目標不只是環境改造,更核心的是《指南》的落實和兒童的發展。
課程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慢慢積累、沉淀的過程。在教師發展、資源梳理等準備下,園所應該嘗試從藍本出發、從生活出發、從改造出發,嘗試不斷積累,形成從零散走向整體的課程方案,逐漸走向創新和發展。在嘗試、實踐、反思中逐步積累,找到適合園所發展的課程。因此在課程游戲化課程建設方面,圍繞關鍵詞“適度”開展適合園所的園本化課程,從理論積累到教研拓展,從資源到活動、活動到經驗,從自我嘗試到專家指導,在重塑幼兒觀、教育觀的同時,找到合適的道路,做合適的課程。
課程游戲化是一個質量工程,我園在聚焦教師專業成長、梳理課程資源、重塑環境觀、提升課程質量基礎上深度開發體驗場,始終落實《指南》精神,在課程游戲化推進中聚焦教師發展、回歸兒童發展,在課程游戲化道路上且思且行、一路成長、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