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合水吉峴九年制學校 賀海鵬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總結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精髓,歷經千年依然被時代所承認。因此,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已經成為實現素質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初中階段的學生相較于小學生而言,在語文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也有所加強。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和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關鍵期,思維比較活躍,人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等還沒有塑造完成。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正面的形象引導學生形成客觀的情感理念和認知態度,加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意義重大。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傳統文化則是語文的核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課本教材中經典古詩詞和文言文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質進行有效培養與提升,讓學生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傳承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策略地滲透傳統文化,能讓學生了解到更多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品質,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水平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就初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以課本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詩詞、文言文、經典名著等作品為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所采取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也都比較單一陳舊,機械化的教學方法很難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解析,也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導致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得不到大范圍傳播,還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甚至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
課前預習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能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初步的認知,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環節,為學生布置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任務,對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圍繞這些任務開展自主預習,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也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知,深刻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
文化是由多個元素構成的一種知識體系,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想要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滲透,需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以開放式的教學內容,突破課本教材的限制,通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借助生活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文化體系進行強化建設,體現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同時,拓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渠道,并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與探索。通過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感受與領悟,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為初中生的綜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最重要的就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課前預習、生活實踐、傳統節日、信息技術等,對傳統文化進行有策略的滲透,從而有效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并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引導學生深刻感知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其進行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