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韶關市婦幼保健院(512026)梁清有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診且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共計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68.2±4.1)歲;觀察組平均年齡(64.2±5.2)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經過婦科臨床醫生的聯合診斷,患者病情狀況屬于此次調研預選取對象之內;患者本人和家屬同意參與此次調研。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肝、腎臟功能疾病的患者;患有嚴重神經系統功能損傷疾病的患者;對此次臨床試驗使用藥物具有過敏史的患者;拒絕參與此次調研的患者;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需要在進入手術室后立即進行常規體征檢測,檢測橈動脈壓,并快速建立右頸內靜脈通路,并行腦電雙頻譜儀測試。手術開始前半小時為患者注射咪唑安定靜脈注射,并行常規劑量的丙泊酚、瑞芬太尼、苯磺順阿曲庫銨麻醉,然后進行氣管導管置入。執行完以上操作后,對照組行靜吸復合麻醉干預,對患者連續吸入七氟醚并行瑞芬太尼輸注。觀察組患者行全憑靜脈麻醉,具體操作為:使用靶控輸注泵為患者注射丙泊酚,注射速度需控制在2~3mg/(kg·h),并具體分析腦電雙頻譜儀數據后將靶控濃度調整至合理范圍,持續輸注瑞芬太尼,將麻醉速度控制在0.2ug/(kg·h),在縫合腹膜時需要馬上停止注射瑞芬太尼,縫合結束后馬上停止給予丙泊酚。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行不同麻醉手術干預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包括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心率(次/分鐘);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腹痛、頭昏嗜睡、呼吸不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
2.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行不同麻醉手術干預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將兩組患者行不同麻醉手術干預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0%)顯著低于對照組(2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靜吸復合麻醉和全憑靜脈麻醉在婦科手術中的使用頻率較高,但兩種麻醉方式的效果有明顯差異。靜吸復合麻醉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為七氟烷(強效含鹵素發揮性麻醉藥),患者術后容易出現躁動、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且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機體退化,行七氟醚麻醉后可能出現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表現為認知能力下降,可能持續數天到數月,而全憑麻醉能夠更好地控制藥物濃度和給藥劑量,對整個麻醉過程的掌控能力明顯強于靜吸麻醉[1]。全憑麻醉通常會聯合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瑞芬太尼溶于血液和組織的速度較快,帶來的麻醉效果也就相對較快。有臨床案例顯示,瑞芬太尼不需要器官進行代謝,能夠對手術應激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丙泊酚見效快,半衰期短,安全系數高,有利于降低患者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2],由此可見,全憑靜脈麻醉明顯優于靜吸復合麻醉。通過觀察此次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行全憑靜脈麻醉的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流動力學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對行腹腔鏡手術的老年患者行全憑靜脈麻醉能夠帶來更加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由于自身的先進性,已經廣泛用于婦科疾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但由于老年患者自身身體機能退化,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對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行更加合適的麻醉手術具有必要性。對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行全憑靜脈麻醉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是一種更加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