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最深刻的鄉愁就流淌在奔流不息的黃河之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萬里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北麓涓滴成流,一路收集眾多支流,穿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在菏澤東明縣焦園鄉辛莊村進入山東。在山東,黃河全長628公里,經過菏澤、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濟南、淄博、濱州、東營9市的25個縣(市、區),在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總書記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至此,在國家頂層戰略體系中,山東終于有了一席之地。
作為沿黃九省區唯一地處東部、唯一沿黃又沿海的省份,山東在“黃河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有責任、有信心、也有能力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當好“黃河戰略”的龍頭。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年間,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要求,科學謀劃山東沿黃地區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工程項目,主動對接沿黃兄弟省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本專題4-35頁)

大禹治水與中華文明的肇始息息相關。德州禹城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圖為德州禹城大禹塑像。
資料顯示,山東省的常住人口占沿黃9省(區)的24%,經濟總量占32%,進出口總額占50%以上。2019年,沿黃9市 GDP、財政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動能創造的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近50%。全省產量在10億斤以上的糧食生產大縣,有80%分布在黃河沿線。
如何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推動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編制一部高質量規劃是重中之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級規劃編制工作,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領導任組長、16個省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省委書記劉家義兩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規劃編制工作。今年6月15日至18日,劉家義就推進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調研,一行從黃河入魯第一縣菏澤市東明縣啟程,沿黃河大堤從西南往東北方向,途經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濟南、淄博、濱州等市,最后抵達東營黃河入海口。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山東組建了由28位頂尖專家組成的高層次專家咨詢委員會,由王浩、陸大道、方創琳、吳志強、方濱興、孫凝暉等6位“兩院”院士領銜。今年疫情防控期間,規劃起草人員對28位專家逐一登門拜訪,送上規劃初稿,面對面聽取專家意見建議。
編制黃河規劃,省情要摸透。今年6月19日,從省市縣三級抽調的400名工作人員分成25個小組,奔赴山東沿黃25個縣(市、區),每縣蹲點2周,圍繞生態保護、污染治理、黃河安瀾、水資源利用、鄉村振興、工業、文化等7個方面進行大普查、大摸底,形成了1個總報告、7個專題報告、25個分報告。省發展改革委根據摸上來的情況,對規劃初稿進行了修改完善。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需要全流域合作。山東主動與上游八省區進行了多輪對接,就黃河—渤海陸海聯動污染治理、打造沿黃達海鐵路大通道、建設“智慧黃河”等重大事項達成了共識。一幅聯動合作、惠及人民的“幸福河”藍圖,漸漸清晰。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在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過往相比,以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為指示性物種的鳥類種類、數量均大幅度增加,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中心負責人王安東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生態保護與恢復技術工作,他介紹說,目前,保護區內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植物種類由1995年的393種增加到現在的685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193種,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之一;昆蟲調查鑒定512種,其中99種為山東省新記錄。
初秋的東平湖,清風徐來,波光粼粼。作為黃河下游唯一的蓄滯洪區,東平湖曾經是個“病湖”,31萬畝湖面有12.56萬畝圍網養魚,餐船垃圾也扔到湖里,水質很難達到國家Ⅲ類標準。近年來,東平縣開展清網凈湖、餐船取締、拆違清障等九大攻堅行動,東平湖重現昔日芳姿。“目前,東平湖和主要支流大汶河水質穩定達到了Ⅲ類標準。”東平湖管理委員會主任、老湖鎮黨委書記陳其林表示,2015年開始實施的庫區避險解困工程今年上半年已全面完工,投資2.3億元的20公里湖東濱湖生態林帶示范工程正在加速推進,東平湖朝著“分得進、守得住、退得出、保安全”的目標又邁進了重要一步。
黃河流域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一年來,山東堅持生態優先,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使之“應劃盡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加大水生態水環境保護和修復力度。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事關黃河安瀾,更是民生大事。2017年,山東啟動灘區脫貧遷建,提出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5種方式,到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60萬灘區群眾的遷建任務。目前,灘區脫貧遷建已勝利在望。遷建完成后,山東將啟動灘區生態整治和保護工程。
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美、因黃河而強。受黃河滋養潤澤的山東段沿岸各市“千帆競發”,在守住生態紅線的同時,立足自身特色,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淄博,成功研發出氯堿行業“中國芯”——氯堿離子膜的東岳集團,又開始攀登世界氫能高峰。燃料電池膜生產線的配套原材料生產基地今年6月已投產,第五代燃料電池膜生產線今年也將投運。2010年至2019年,東岳的產值翻了一番多,但用水量和排水量基本保持不變……

淄博高青沿黃風光。
在菏澤,鄄城菏澤生物醫藥產業園內,原來主打抗生素原料藥生產的睿鷹制藥集團,正在建設一套智能化柔性共享平臺:119個標準化生產模塊柔性組合,可以生產幾乎所有藥品,可為新藥節約2-3年的產業化時間。裝置還沒建好,30多個醫藥新品種已經簽約。
在山東濱州,渤海科創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以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濱州)科技園為雙核心,集產業轉化、高等教育、國際會展以及優質教育、醫療、商住等配套設施為一體,科創城致力于建設功能完善、互為補充、產城深度融合的科創新區。
在濟南,一年裝滿一座25層寫字樓、17萬平方米產業孵化區“竣工即可裝滿”,引入87個高端創新團隊、200多項前沿成果,孵化高技術企業77家,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交上了這樣的周年答卷;
“龍頭”集聚,人才聚集,園區科研成果、先進技術成果落地,串聯起的高質量發展鏈條在黃河流域得以延伸。
讓寶貴的黃河水支撐起更有效益、更為長遠的發展,山東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以來,山東累計治理“散亂污”企業超過11萬家,關停化工生產倉儲企業1500多家,化工園區從近200家壓減到84家。同時,推進“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領航型”企業培育計劃,大力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2020年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4.4%,3年提高6.3個百分點,“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19年的2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3年翻了一番多,達到1.1萬家。黃河邊的山東,經濟正在變新、變輕、變綠。
城市群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山東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推進機制、出臺指導意見,支持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如今,在省會經濟圈七市,實現了企業開辦全域通辦、藥品耗材聯合采購、公積金異地貸款和信息互查、濟南公園年票通辦;在膠東經濟圈五市,圈內看病“一卡通”;在魯南經濟圈四市,文化旅游資源對內同城化、對外共推精品線路……交通聯系更便利、產業協作更密切、要素流動更順暢,山東半島城市群更加充滿活力。
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沿黃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9月9日,“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又刷新了掘進數據;齊魯黃河大橋、鳳凰黃河大橋豐姿初現;黃河北岸主城區正在加快建設。不久的將來,濟南將從“大明湖時代”跨入“黃河時代”,擁河而興的新濟南,將發揮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山東,魯南高鐵、濟鄭高鐵正在加緊建設,魯南高鐵曲阜至菏澤段、菏澤至蘭考段有望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濟鄭高鐵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雄商高鐵年內有望開工建設;濟濱高鐵擬于年內開工……隨著這些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山東沿黃地區將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山東必將拓寬發展新空間、厚植發展新優勢,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