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讀城記》中寫道:“中國北方的城市都有點老,很需要冒出個棒小伙子來,才能重振雄風。”
東營,應該就是這個棒小伙子。
“黃河從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一句城市宣傳語,概括了黃河與東營的關系。黃河入海口位于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由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黃河如同一條黃龍深入大海,塑造了黃河三角洲的生態文明,也塑造了東營這座嶄新的城市。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批知識青年踏足黃河農場,改造自然,成就自我。
黃河口,這片廣袤荒涼的土地,承載了無數人的青春歲月。
1950年,國營廣北農場掀起了黃河三角洲大規模開發的序幕;1964年,勝利油田誕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批知識青年踏足黃河口;1970年,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黃河農場組建為一師一團。
1969年1月10日,濟南九中的孔慧云和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前往黃河農場的路。寒風裹挾著小雨,幾十輛客車載著這些滿懷激動心情的年輕人,奔向廣闊天地。
小雨慢慢轉變成雪,天地一片白茫茫,整整一天后,他們終于抵達目的地。這是第二批去往黃河農場的濟南知青,在他們之前和之后,一批批知青踏足黃河口。迎接他們的,是一望無際的鹽堿灘、肆虐的狂風,以及蘆葦、紅柳、野鴨,人類的活動痕跡需要由他們自己開創。
以上故事來源于作家陳謹之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曠野與芳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批知識青年踏足黃河口,揮灑青春和熱血,在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改造自然,成就自我。
陳謹之全面挖掘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和黃河農場的歷史,從“國家記憶”角度,為廣大農墾戰士樹碑立傳,呈現新中國發展的蓬勃力量。
黃河農場之前,黃河對于這片土地來說,還是很陌生的。
黃河第一次從東營入海,是王莽新朝時期,黃河在魏郡(今濮陽境)改道東流,來東營境入海,史稱“千乘海口”。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今濱州惠民縣境改道北流,至無棣入海。此后近千年,黃河在中游頻繁改道,時而北流無棣、天津一線入海,時而南流入淮,東營境已無黃河。
1855年,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決口,主流東行,穿大運河,至張秋鎮匯入大清河,復由東營境地入海。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下令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南行入淮,東營境河竭。1947年3月,花園口堵筑工程合龍,黃河再入東營,行水至今。
黃河奪大清河道后,經數十年沖淤,河道逐漸展寬淤高,河水漫溢,兩岸逐步修筑堤防,然堤身矮小,抗洪能力不足,決溢頻繁。自1855年至1938年,東營境內有34個年份決口 70處,尾閭改道6次。
東營受黃河之害深,得黃河之利亦巨。據利津水文站多年統計資料測算,黃河進入東營的年均水量369億立方米,沙量9.28億噸;年最大水量973億立方米,沙量21億噸。豐沛的河水,為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優質水源。黃河攜帶泥沙至河口,以年均3—4萬畝的速度填海造陸,營造出黃河三角洲,并且仍然在向大海推進,營造新的土地。當地人用“噴地”描述黃河造陸,真是形象極了。
在三角洲這個大扇面上,黃河擺動留下的九重故道高出地面2-3米,好似道道扇骨;在扇骨之間,是相對較低的微斜平地與河間洼地。由于不同的地形上生長著不同的植物,扇面上便形成了一幅天然大油畫。
一個槐花盛開的季節,我走進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因其獨特的石油地質構造似孤立小島而得名。鎮區所有基礎建設均為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所建設,孤島油田為全國最大的三級構造油氣田。
這座小鎮,也可以說小島,是東營的縮影。孤島,像地廣人稀的東營一樣,獨孤,卻又生生不息。
詩人馬行這樣寫孤島:“十萬畝槐林,加上十萬畝沙土/再加上十萬畝陽光、十萬匹軍馬、十萬噸海水/就是我的大孤島……大孤島的居民/多是牧馬的,放蜂的,種樹的,割葦的,開著卡車尋找石油的/再就是,與神交往的人,寫詩的人/也特別多。”
在東營,有無數個孤島,無數個崢嶸的往事。
很難想象,黃河三角洲這片巨大的鹽堿地上,竟然有十萬畝槐林。槐林的生長繁衍,契合了這座城市的性格。
1983年,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誕生了一座城市。“東營”作為一個地理名詞,開始了其歷史使命。
很難用一個明確的詞匯來形容東營,濕地之城、石油之城、年輕之城……作為一座標準的城市,東營給人的感覺又有諸多不同。
要知道,就在幾十年前,石油出現之前,大批年輕人來之前,這里還是一片灘涂。直到今年,黃河三角洲才剛滿165歲。對于動輒以百萬年計的大地貌來說,它就像個還在襁褓里的嬰孩,新鮮得令人感動。
一百多年,這片廣袤的土地,已成為世界六大河口三角洲之一。
無論在城市中心還是城市外圍,這里都有大量的天然沼澤、蘆葦蕩和荒草地,有的泛著白色的鹽堿,有的長滿紅色的堿蓬草,成片的水坑里時不時有野鴨游過。
近年來,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賽成為東營新的名片。賽道上,可以欣賞到東營文化公園、明月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雪蓮大劇院、清風湖公園等城市風光。
隨處可見的抽油機,時刻提醒來到這里的人,石油的巨大創造力。黃河塑造了東營的皮囊,石油付諸以靈魂。長期以來,東營的人均GDP都位居全省第一,甚至一度成為全國第一。一方面,石油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空間;另一方面,地廣人稀、重工業長足發展、民營經濟崛起,也為東營增添了前進的動力。
近日,東營市決定,“要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牢牢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打造黃河流域開放發展橋頭堡”。
東營既沿黃又沿海,區位優勢明顯。為此,東營提出推進沿黃達海大通道建設,加快構建一體化聯運機制,貫通黃河流域人流物流大循環,助推流域城市對外開放。9月28日,作為全國最長的疏港鐵路、沿黃地區連接東營港的重要通道——東營港疏港鐵路正式投入運營。
作為黃河入海的城市,東營正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著新的獨特使命。

在東營,抽油機是一大景觀。圖為一家幼兒園旁,“長頸鹿”抽油機擺動著修長的脖子采油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