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卿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這是自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出以來,我國加快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的又一重要指南。新興媒體環境中,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競爭環境變化迅速,產品創新不斷迭代,傳統媒體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新環境,做好“融合+”?本文結合一些具體事例,就這一問題提出一些探討。
十八大以來,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黨中央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作為主流媒體,如何才能把握融合發展趨勢,更好擔負職責使命?危機中求機遇,變局中開新局,整個媒體行業,正在經歷著由表及里的融合與變革。
當前,中國媒體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
首先,技術的迭代速度超出了想象,互聯網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從行業來看,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將進一步重塑受眾、媒介和信息之間的關系。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發展,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其次,“四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來源,每臺設備都可能成為傳播節點,社交網絡成為主流傳播渠道,帶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論生態之變。
同時,主流媒體、商業媒體、自媒體構成了日益龐大而復雜的媒體格局,從行業環境來看,數字時代的信息爆炸和“萬物皆媒”,正重塑著信息內容生態,并帶來新的治理需求。
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正重組著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的鏈條,一個“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漸行漸近。及時找準生態位置,推進“融合+”,成為主流媒體應對媒體格局之變的時代需求。
人民日報全新改版,做大做強報網端微十多種載體,覆蓋用戶7.86億人次;新華社發布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推出“AI合成新聞主播”,創建“媒體創意工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整合優勢資源,集聚350多家媒體機構形成矩陣,打造全國廣電“聯合艦隊”;各地報業、廣播、電視等媒體也在平臺、終端、渠道的構建和技術支持上加大融合……主流媒體紛紛加速了融合進程,部分地方媒體借助云平臺建設,開始向區域性生態媒體平臺發展。
全媒體時代,傳媒競爭已經變換了賽道,媒體融合方興未艾,但變中求新才是生態重塑之王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
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創新主體多元,參與角色多樣,實現“一體化發展”就是要求我們充分發揮紐帶作用,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推動媒體與不同行業之間的知識傳播、技術擴散、信息傳遞和數據共享,實現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從而促進內容、技術、人才等要素共融互通,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以新華社為例,2015年就建立了一體化運行的全媒報道平臺,2019年賦權擴容組建實體機構全媒編輯中心,構建了源頭端全媒體采集、編輯端融媒體加工、分發端多元化呈現的新型全媒體業務架構。同時,中央、省、市、縣各級媒體整體升級,協同高效,整合技術、采編、渠道等優勢,搭建“現場云全國服務平臺”,加入“現場云”平臺的機構用戶超過3900家,采編人員9萬多人,初步構建起全媒體時代的“通聯部”。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媒體融合發展的目的就是要“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就是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就是要“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盡管5G、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使傳媒的形態發生了極大變化,但媒體的引導功能、教育功能不能變。
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是主流媒體不懈探索的課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考中,新華社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主力軍作用,派出多路記者深入武漢等抗疫主戰場,持續組織推出重磅融合報道產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陸續派出216名編輯記者和主持人,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73天全天候視頻直播節目《共同戰“疫”》,向海內外展現中國的抗疫故事,有效凝聚了力量,有力提振了信心。
傳統媒體時代,受限于技術條件,媒體僅僅以提供信息傳播為核心,現在,萬
物互聯帶來的便捷、開放,再加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賦能,媒體具備了為社會治理提供數字化平臺和服務的能力,和社會關系的深度融合前所未有。
在今年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疫情催生了太多以往根本想不到的互聯網使用場景,比如全民使用健康碼,比如“一老一小”的各種被數字化。疫情還催生了更為豐富的互聯網內容生產組織方式,大量用戶生產的短視頻、Vlog等內容,經專業媒體整合后全網傳播放大,為傳統的內容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央視新聞推出的感人短視頻《一線戰“疫”人員的娃唱歌給爸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變局中發掘技術創新的潛力,可以預測,媒體將從輿論陣地中的“傳播層”,更為深度地融入國家治理、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方方面面,抓住機遇、利用優勢,就能為人們提供一個引人向上、助人成長的信息世界。
推進“融合+”,媒體功能已經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成為一個集信息傳播、社交網絡、政務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平臺”,從而不斷拓展傳播力、影響力,真正贏得受眾、贏得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