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桑樹,大多數人想到的就兩點:桑葚好吃;桑葉能養蠶。不過,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關于桑樹的恐怖故事和性別歧視。
相傳植桑養蠶之法,可上溯至黃帝夫婦:黃帝始教人種桑,其妃嫘祖教人養蠶。自此之后,桑樹隨絲綢而貴,數千年來始終為人看重。杜牧詩中所言隱士高人,“深處會容高尚者,水苗三頃百株?!薄猩僭S田地及桑樹,即可自給自足。
所以從先秦時起,采桑養蠶就成了勞動人民不可缺少的工作,《詩經》中也有很多采桑的詞句。如今有人認為,“?!弊质莻€象形字,甲骨文中,“桑”像長著巴掌似的大葉的桑樹形,上面的“又又又”都是樹葉,下面一個木字,是樹干。
“叒”這個字讀作ruò。這個字的意思,古人認為是指傳說中,太陽在東方洗澡的那個湯谷里的神樹,叫叒木、榑桑,也叫扶桑。太陽洗浴中心的神木到底是不是桑樹,反正都是神話傳說,也沒辦法考證了,但至少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桑樹在古人心目中是有崇高地位的。
武氏祠畫像磚上的扶桑樹
孟浩然說:“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薄炎约寒斪饕粋€普通的農民,喝著酒也不忘談農事。桑和麻作為傳統經濟植物,其實都用于解決穿衣問題,桑葉拿來養蠶,蠶絲制作的服裝是高檔貨;麻的莖皮纖維制作的服裝,是基礎款,老百姓穿的。
桑和麻還都有附屬產品。麻子可以作為糧食的有益補充,甚至對于“五谷”有些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版本,麻是名列其間的。至于桑,除了產出桑葉,同時果實也可食用,這就是所謂的桑葚。植物學中相對偏愛把桑葚寫作“桑椹”,但其實“葚”字出現得更早些,本意就是桑樹的果實。如今《現代漢語字典》里,桑葚和桑椹的寫法都有。
采桑養蠶,都是為了穿衣。
作為曾經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桑樹在民間其實不一定都有好口碑。比如明清時在北京城的民間就有一種說法,叫“前不種桑,后不種柳”——一戶人家的院子里或門前,栽種桑樹是犯忌諱的。不栽種桑樹、柳樹的原因,甚至連迷信都談不上,就是單純地犯了諧音梗:桑樹諧音為“喪”,種了桑樹會帶來喪氣事;柳樹諧音為“流”,種了柳樹會讓家財外流。這種說法在華北地區挺流行,直到20世紀后期,有時還能聽到。
桑葚,熟透了就是人間美味。
桑樹喪氣,倒并非是明清時老百姓的原創段子。早在晉代成書的志怪小說《搜神記》里,就寫過這么一則故事。
話說從前有位少女,思念遠征在外的父親,便對家中的馬戲言道:“馬兒啊馬兒,如果你能迎我父親歸來,我情愿下嫁于你!”少女不懂事,亂許愿,這馬卻真的徑自跑遠,而且就真的把少女的父親帶回來了。不過這位老父親一聽,什么?我女兒要嫁給一匹馬?這不是開玩笑嘛!他不但禁止這門人獸婚事,一怒之下,還把馬給殺了。這可惹來了大禍!馬是被殺了,但死馬的馬皮,竟然把少女卷了起來,凌空飛走,落到了桑樹枝頭。老父親再看,少女已經變為了一只大蠶,馬皮化作了包裹在外的碩大蠶繭。
“桑言喪也”之說由此而來。特別是自明朝以來,很多百姓都不再從事農桑業的工作,桑樹成了沒什么大用之木,所以從前的恐怖故事就被翻了出來,桑樹也就漸漸背上了不好的名頭。
如果去山林里溜達,有時候你也能發現“野桑樹”——它們的葉子挺大,可是成串的果實很小。生在山里的這類“野桑樹”和桑并不是同一物種,而是桑樹的近親,比如蒙桑、雞桑。
這類桑樹倒是自古為人熟識,它們被統稱為山桑,只不過通常不拿它們養蠶或吃桑葚,而是用它的木材來制作土弓。蒙桑、雞桑的樹枝,都有一定的韌性,正好制弓,在先秦時頗為流行,而且這一制作不要緊,差點把當時的大周朝給弄得完蛋。
現代人制作的桑皮紙
直到今天仍然有桑木制作的弓
周宣王年間,民間小兒相傳的童謠有這么一首:“月將升,日將沒;檿弧箕箙,幾亡周國?!彼^“檿弧箕箙”,就是山桑木制作的弓,以及堅韌野草編織的箭袋。周宣王以為民間將有兵戎禍端,遂下令嚴禁販賣山桑木弓和野草箭袋。此時恰逢一宮女懷胎數十載誕下“妖女”,這“妖女”本應被處死,卻被販賣山桑弓的村夫所救。十余年后,“妖女”出落得傾城傾國,名喚褒姒,成功媚惑了下一任的周幽王,廢正宮,殺太子,烽火戲諸侯,惹得異族侵入都城,西周數百年基業差點毀于一旦。
是的,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女主角褒姒。不過史書里也有記載說,“檿弧箕箙”不是民謠,而是占卜所得,反正周朝幾乎就此腰斬。用山桑制作的土弓,在先秦直到漢魏年間,都算是性價比適宜的低配武器。后來土弓雖然漸漸被人淘汰,但蒙桑、雞桑等種類的莖皮由于纖維含量豐富,被人拿來造紙,也算得上是文武雙全的植物了。
每年桑葚成熟的時節,就能看到不少鳥糞變成了桑葚的顏色,或者深紫色,或者暗紅色,色彩之中就帶著桑樹的種子。一串桑葚其實不是一枚果實,而是由許多小瘦果聚集而成的聚花果。每一枚小瘦果,都包在肉質化而甜美多汁的花被內。無論是人還是鳥,食用的主要是肉質花被,用于繁殖的小瘦果,就隨著糞便排出了。
如果相對開闊的草地或綠化帶附近,有幾棵大桑樹,鳥糞帶來的小瘦果是很容易萌發的,在草叢間或角落里,經常能夠看到桑樹的幼苗。不過這些隨糞散落的小瘦果,從萌發的時刻開始,就必須拼個你死我活了。
“嫘祖始蠶”影響華夏文明至今,西陵峽東口西陵山上就有一座嫘祖紀念館。
桑樹是雌雄異株植物,雌株只開雌花,能結桑葚,雄株只開雄花,不結果。通常一灘鳥糞里的小瘦果,很大概率是來源于同一串桑葚。近些年有研究表明,同源的桑樹植株,它們的根系分泌物,會影響自己的親兄弟姐妹的生長發育,也就是說苗們要經過一番內斗。
這種排斥作用,也同時體現出性別差異。對同源植株的影響力,對同性的傷害更大,而對異性植株的傷害較小。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看做是桑樹控制雌雄比例的一種機制。此外,僅從根系分泌物對其他植株的影響來看,實驗結果表明,在養分和水分充足的條件下,這種相互暗中爭斗的結果,對雌株的生長更為有利。
總之,桑樹的幼苗天生就把同性看做仇家,因此在栽種桑樹時,如果把不同性別的樹木間種,更有利于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