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民



摘要:本文涉及的“空間環境設計”是指廣義的空間類設計,包括居住空間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城市規劃、社區布局、建筑設計、公共設施設計等由微觀到宏觀的空間類設計。作者認為:應辨證地看待新冠疫情,歷史中曾經發生的疫情一直是空間環境設計進步的重要推手。新冠疫情對當代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觀等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并將引發空間環境設計的巨大變化。變化體現在居住空間的“增項”需求;公共空間的多功能并行、去共享化、室外化以及城市建筑與社區布局從“高大密”到“低小疏”的趨勢等。應該未雨綢繆地對這一嬗變做好充分準備,并探討積極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冠疫情;空間環境設計;多功能并行;去共享化;從“高大密”到“低小疏”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0-0075-04
Abstract:The concepts of‘Spatial Environmental Designin this paper includes residential spatial design,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urban planning,community planning,architectural design,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and so on,it is suggested as amore generalised terminology that describes design for space.Epidemics in history always play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spatial environmental design,and it should be discussed critically.The COVID-19could deeply influence peoples way ofunderstanding the world,follow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derstanding of value and culture.Therefore,it also results a huge transformation in spatial environmental design,for instance,in increasing functions of modern residential space,in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removed sharing economy and outdoor movement of public space,as well as in urban architecture and community plan strategy shifting,which from‘High-Big-Densto‘Low-Small-Loose.Thus,it is important to bewell prepared for such transformations and a sophisticated coping strategy should be profoundly discussed.
Keywords:COVID-19Spatial Environmental design Multifunction Removed sharing economy From‘High-Big-Densto‘Low-Small-Loose
從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從整體上講,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文明進步與經濟騰飛。包括城市與社區建設、建筑室內外環境建設等是這一文明進步的顯像成果,其持續近百年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至少表面上)的態勢。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改寫了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知。在新冠疫情中,之前人們引以為傲的城市設計、社區、建筑或室內外環境設計、公共設施等都因為沒有做好應對此次疫情的準備而呈現“裸奔”窘境,暴露出諸多無法修正的“致命”問題。但是,應該以宏觀且長遠的視角辨證地看待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的混亂和災難。在歷史上,防控各種傳染病疫情或流行性疾病一直是各類型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功能對標物,從這一點看,疫情從來都是空間環境設計進步的最重要推手之一。
2000余年前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很多人居住在從原始社會延傳的地下或半地下簡陋構筑物中。夏天降雨多、氣溫高時,一些低洼地區會形成富含大量有機質細菌和蚊蟲的“瘴氣”地區,使人致病;冬天,低溫下的濕冷導致凍傷或導致人們染上風濕病,這種地區和氣候條件對人類生存產生嚴重威脅。據此,當時的智者提出了對低洼地夯土填平之后壘筑高臺的構造模式。《墨子》中記載,“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御風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依此原則發明與應用的夯土高臺建筑形式,使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長足進步。“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朋;居必常安,然后求樂”是墨子對這一時期人類生活方式“食、衣、住”三要素重要性的強調。1347年,歐洲腺鼠疫爆發,一半以上的歐洲人口因此致病,其中六分之一人口致死,是人類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疫情。該疫情引發了從意大利開始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在腺鼠疫疫情爆發之前,南歐地區的居住建筑形式多以木材建構,人與牲畜共居建筑物內(人居二層,牲畜在一層),疫情中,人們發現木構建筑的一個重要缺陷是難以防止老鼠出入,所以,磚石結構房屋逐漸替代了木構建筑房屋,牲畜也遠離人居圈養。除了住宅建筑形式外,人們在穿衣、沐浴、分餐飲食等方面都引入變革以應對疫情。在之后的數百年間,南歐洲地區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衛生管理制度,如派遣專人管理食品交易市場,進行牲畜宰殺檢疫和飲用水源管理、定期清潔街道等。1800年工業革命后的英國倫敦,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和衛生條件惡劣,霍亂和傷寒疫情開始流行,疫情帶來的災難引發了英國城市改造和革新運動,一方面,城市設計注重街區的規劃,要求街道更直,更平整,更寬,每戶居住空間保持一定的衛生距離,使空氣流通。街道道路下方,挖掘開鑿巨大的網狀地下管道系統,對飲用水和污水進行分系統管理。英國也是最早對傳染病的流行方式追蹤與隔離方法進行研究的國家。19世紀后期,結核病、傷寒、小兒麻痹癥和西班牙流感的爆發促進了城市規劃更新,貧民窟清理,社區物業管理制度建立以及居住區垃圾管理改革(Chang,2020;Lubell,2020)。20世紀,控制傳染病疫情和防控流行性疾病成為建筑設計創新的理論動力之一。現代主義建筑師(如柯布西埃)將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視為治愈人滿為患的城市疾病的最有效社會學工具。其強調為大眾服務、城市與建筑應具備簡約外觀、“裝飾就是罪惡”的口號等現代主義思想與理念,為戰后世界各國的城市與社區建設繪制了標準藍圖。現代主義提出光,空氣和自然環境對人有天然的療愈效果,所以當代建筑應具有嚴格的幾何形狀純凈外觀、應用當代最新科技材料;室內應采用具有通風對流功能的大扇窗戶、充滿陽光的陽臺、不會聚集灰塵且易于擦拭消毒的平坦家具表面和淺色調簡約裝飾風格等。這些現代主義設計手法在空間物理層面的確對控制疾病與污染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時,也逐漸形成了現代主義美學符號。醫學長足進步加以城市設計、社區規劃和建筑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范圍內在傳染病疫情控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20年的新冠疫情來勢突然且不按人類已知的常識“出牌”,現代主義建筑理念所構筑的對疫情與疾病的防火墻被新冠疫情輕易突破。人類在空間環境設計領域又一次面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升級換代時期。下文將從居住空間、公共空間以及城市與社區規劃幾個角度分析疫情帶來的新的功能需求以及可能的設計改革方向。
新冠疫情期間,“家”成為人們重要的躲避疫情避風港。在2020年中相當長時間內,幾乎全世界每一個國家中的每一家人,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在家中同在共處。無論出于主動還是被動,這一“超級體驗”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物理的家是身體避風港、親情的家是心理避風港。這一長時間居家體驗對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觀產生深刻影響,這一影響正在逐步顯像中。由于人們的居家時長比疫情前成倍增加,家居的功能也就多了不少“增項”。之前由城市、社區或公共空間承擔的功能轉移到居家層面:居家隔離、居家辦公、居家上學、居家鍛煉、居家娛樂、居家醫療等;同時,居家中的原有功能如烹調、清潔、儲物等也被放大疊加。這些增項帶來的是人們對居家住宅不同程度的增量需求。
(一)增大面積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期在美國或澳大利亞購買獨立式大面積住宅的客戶在增加。國內房地產動態也顯示,近期人們置換房屋對住宅進行升級換代時,面積增加是首要需求。疫情期間,大戶型住宅帶來明顯的優勢,在多居室、多衛生間的戶型中,可以將其中一室一衛(通常是主臥室與主衛生間)用作有家庭成員疑似被感染時的臨時隔離用房(圖1)。如果有條件將隔離用房的空調系統調整為正負壓可切換功能,并配合網絡遠程問診醫療的話,則家庭隔離可以在公共醫療資源緊張時成為疏解城市醫療救助困局的有效方案。較大戶型的住宅可以將書房或客房作為居家辦公、居家上學用房;疫情期間,很多住宅建筑的陽臺被用于居家鍛煉空間。意大利某運動員在家中7米長的陽臺上以每天6000余來回進行馬拉松長跑鍛煉。內庭院或陽臺也被作為種植植物或蔬菜的綠色平臺,人們每日可于此方寸之地呼吸新鮮空氣,舒緩心理壓力。在家中種植蔬菜或農作物也是在疫情緊急時解決家庭食品需求的一個補充方式。
(二)居家空間“免疫力”
如何提高“空間免疫力”是疫情期間人們對居家空間的基本且重要的訴求。首先,同室外自然環境相比,室內空間在空氣質量方面存在天生不足。室內的空氣污染物如甲醛、PM2.5、塵螨等一直高于室外空氣數倍之多,疫情期間又疊加了新冠病毒這一易飄浮、更小更具破壞力的污染威脅。既然室外空氣總是優于室內空氣,進行室內外空氣交換就是兼具功效又簡單可行的防疫方案。具備良好的室內外空氣交換能力的住宅已經成為人們評價住宅優劣的首要標準。非典后南北通透的高層板樓取代不具備良好通風效能的高層塔樓;新冠疫情期間低層板樓取代高層板樓;新冠疫情后低密度住宅將取代高密度住宅,這一觀點是國內房地產行業專家們普遍的認同。每日的住宅通風是疫情期間居家家務的重要項目,直接關聯到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是居家空間“免疫力”的第一要素。
(三)清潔需求與簡約風格
對家具與特定位置建筑部件(電梯門廳、門把手等)的清潔是居家防疫的另一要務。因為居家清潔的需求,簡約、輕便、可移動成為疫情期間家居裝飾風格和家具選擇的主流模式。簡約風格裝飾與簡約形式的家具可較好適應房間對衛生清潔和通風換氣的需求;占地面積小、輕便可移動家具也使其具有了在疫情期間適應家居多功能變化的優勢(圖2-3)。再之,防止新冠病毒通過給排水管道或空調管道的“氣溶膠式傳染”也很重要。特別是在城市高密度社區的高層住宅中,防止病毒從“后門”潛入是每一家庭要格外重視的問題。需要人們對自家的給排水系統、空氣調節系統與方式有基本的了解。家庭成員也因此從暖通專業的“門外漢”轉變為“準專業人士”。另外,住宅家居的儲藏空間不足一直是人們詬病當代住宅設計的一個因素,新冠疫情期間,這一短板更加被放大。應對較長期隔離的食品等戰備物資儲藏空間和設施是今后住宅設計需要認真面對的功能新“增項”。
總之,住宅不是“居住機器”,防控新冠疫情,人們對家居住宅的需求有了更多“增項”,總體概之,住宅需要有更多陽光、更多流動的清新空氣、更多可以居家鍛煉與活動的空間、更多智能化控制,以及可以在心理層面給人以安全感的簡約且溫暖的風格。
本文所指公共空間是指由不同功能的建筑或設施組成的有密閉或封閉特征的室內空間,如辦公樓、商業賣場、餐飲空間、影劇院、娛樂與室內體育場館、大型酒店等,也包括機場、火車站、飛機、火車、郵輪等交通設施。這些空間場所面積較大、經營時參與的人員較多、封閉且較少自然通風措施,需要通過空調等設備解決內部空氣流通問題。新冠病毒顆粒物粒徑比細菌小百倍,顆粒越小,在室內空氣中穩定度越高,被人吸入呼吸道概率大,進入身體后沉積部位深達肺部,引發新冠肺炎疾病。公共建筑空間或公共交通設施中自然通風少,對集中式空調依賴大(集中式空調為節約能源,需要將部分室內回風循環利用),這些特征,正中新冠病毒下懷,使公共空間成為新冠病毒傳染最具危險性的溫床。
(一)公共空間多功能化
上述公共空間在新冠疫情期間被大量空置,也有一部分空間被改變功能使用,如將大型體育場館改為臨時方艙醫院,機場候機樓、酒店公共交通工具改為臨時隔離空間等。有些場館如電影院、餐飲空間、飛機、郵輪等則被長時間停用。對于已經建成的上述公共空間來說,新冠疫情后會被重新梳理其使用功能和設計模式,之前的模式與理念將成為過去式。新的模式中應該有更多功能平行并置、平疫結合、平戰結合等新理念。植入多功能、改良通風與空調模式、化整為零等都將是今后對“舊”(新冠疫情前)建筑與設施空間改造的重點。德國Opposite Oflce設計公司在疫情期間柏林勃蘭登堡機場改造方案中就是將臨時醫療單元以模塊化的方式植入機場候機樓中,該設計嚴謹、高效,并兼具簡約主義美學效果(圖4-8)。
(二)公共空間去共享化
在辦公空間中實行共享式辦公是近30年的通常且高效的模式。大部分員工共同在一個大型開敞式空間中辦公具有提高效率、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效果。但新冠病毒的傳播使開敞式辦公空間區域成為危險之地。由開敞辦公回歸傳統的分空間辦公,是辦公空間“去共享化”
圖4增加防疫功能的柏林勃蘭登堡機場改造方案的被迫之舉(圖9)。除了辦公空間,餐飲空間、交通設施、娛樂空間等也都會開啟“去共享化”的模式。當地時間7月19日,美國最大電影院線集團AMC發布聲明,宣布全美院線重新開放,但要求所有觀眾觀影時佩戴口罩。根據該集團最新聲明,全美超過600家電影院重新開放后,每場次只可有不超過30%的觀影人數,這就是“去共享化”被迫之舉。也有積極面對“去共享化”的設計方案。奧地利設計師普雷希特(Precht)工作室設計了疫情下的社區公園模型。公園的設計既像指紋也似迷宮,人們在其中循環游走散步(單向全程600米),行走時可以保持社交距離,由于是單向行走也不會與其他人相交相會。該設計既有歷史要素,又具防疫功能,還有十足的幽默感,是室外公共景觀空間嘗試“去共享化”的成功嘗試(圖10-12)。
(三)公共空間“室外化”
疫情后的公共空間還有一個新趨勢是重歸“室外化”:城市中的密閉空間如電影院、劇院可否重新回到以室外劇場、影院為主,如同古代市集露天戲院,或者在上世紀60-70年代時中國城市居住社區、農村中常有的戶外電影一樣?2020年7月,法國巴黎開啟了塞納河上電影院,電影屏幕設置在河岸上,人們坐在小船上看電影,既浪漫又預防了密閉空間帶來的危險。國外的露天劇場已經有近百年歷史,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在國外文化演出活動業占有半幅江山的地位。國外露天劇場有幾個要素:一是政府在財力上大力支持;二是公益性為主;三是燈光設備齊全;四是劇場建筑風格與自然環境融成一體。露天劇場或影院,應該是新冠疫情后影視娛樂空間設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圖13-14)
(一)城市建筑由高到低
近代的很多與“美好生活”相關的宣傳畫都是以城市中的高樓大廈作為背景或主題。城市中的高層建筑曾經是人類文明進步以及城市建設的形象代表。很多學者也認為高層建筑以及高密度社區已成為城市的“新型全球生活方式”。1930年,布魯塞爾CIAM第三次會議中,與會者一致認為,理想的大城市應該普及高層住宅建筑。并提到,“高層住宅擁有最好的空氣與陽光,可以擴大建筑間距離,為孩童提供大型綠色空間,讓他們玩耍娛樂”。在中國,住宅高度形態如何選擇,走什么樣的城市建筑發展道路,一直以來是學者們爭議的話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在城市建設中引入高層建筑后,低層居住建筑普遍受到排擠,到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各類型高層建筑在中國發展迅速。上海浦東新區、北京CBD區、深圳福田中心區等成為全國城市建設競相參照的模板。有學者在對中國南方某城市社區居住舒適度調研中,大部分居民對選擇高層住宅的認同點聚焦于擁有較好視線、光照充足、室內較少潮濕現象等方面。近幾年,由于各種社會、生態環境、人的身心健康等問題的出現,人們開始對高層建筑產生質疑。很多中外學者在對城市中高層或超高層住宅建筑進行的長期研究后,也對其給予了越來越多負面評價。批評主要集中在高層建筑增加人口居住密度,使人缺少隱私感,易得城市病;安全系數低,增加社會負擔;建造成本高、避險功能弱;破壞生態環境,使城市陷于無序狀態等。特別是2003年非典肺炎疫情后,高層塔式住宅因為其天生缺陷(一般塔式住宅只有30%左右戶型有較好通風、采光環境)逐漸被南北通透、光照良好的高層板式住宅代替。此次新冠疫情,人們在長期居家狀態下,高層住宅中缺乏隔離空間、活動空間、儲藏空間,且因為樓層高,公共交通空間易成為交叉傳染空間的弊端暴露出來。低層住宅重新回到公眾視線,成為人們在新冠疫情下對住宅升級換代時的新選擇。可以預見到,新冠疫情將是城市居住建筑“由高到低”趨勢的有力推手。
(二)城市規模由大到小
關于大城市,根據《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
(2014)》,中國以常駐人口的數量劃分城市規模:100萬至500萬為大城市;500萬至1000萬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這一劃分標準全球大體如此。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0%以上,根據聯合國相關預測,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可能達到近70%。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經常是總體效率高、就業與收入良好、多樣性豐富、生活品質高的代名詞。大城市吸引了大量周邊人口進入,一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一方面也帶來了城市病和不可預測的災害風險。大城市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承載密集人員大規模流動,為全球或區域交通樞紐,這一功能也被新冠病毒利用,成為其向全球或區域傳播疫情的平行路徑。此次在中國與世界各國,大城市或超大城市的新冠疫情嚴重程度遠遠高于中小城市;中心城市高于偏遠城市;城市高于農村。中國武漢、美國紐約、巴西里約熱內盧等超大城市都是疫情的重災區。
學者吳元君近期在其論文中對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應對此次新冠疫情防控表現做出分析,其將廈門市“城市化水平高”、“外來人口比重大”、“為旅游型城市”作為三個防控主要“劣勢”。而這三項在疫情前的城市化建設中,是作為“優勢”被大加弘揚的。城市化水平高說明了城市在大眾出行、通勤、購物、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合理規劃與管理水平高;外來人口多反映城市具有的活力與吸引力;旅游型城市是因為城市因為擁有特色才具有的優質潛力。這些優勢在新冠疫情下“反轉”成為城市的劣勢,值得人們深刻反思。中國北京市在新冠疫情下也表現出相似性:城市中人員流動大的豐臺區新發地市場爆發了疫情,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均被波及,而相對偏遠、封閉,城市化水平不如中心城區的平谷區是一直沒有疫情發生的唯一“綠區”。可以預見到在新冠疫情常態化下,從城市管理、城市規劃制定者到普通大眾對于大城市或超大城市的認識會有一個轉變,中小型城市在抵御諸如新冠疫情方面呈現的優勢會影響今后的城市規劃與設計。2020年8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昔日寸土寸金的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由于大量人員的遷出,其房地產市場受到嚴重打擊,一些高端地產5折出售。這一新聞與本文提及的觀點相符:中小城市成為人們“逃離”大城市后的歸宿與選擇,而疫情后的城市規劃可能會出現“由大到小”的與疫情前“反轉”趨勢(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