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成
萬沒想到,《西游記》和《紅樓夢》作為我國人盡皆知的四大名著,有一天會變成“穿越小說”。據媒體報道,最近,某網文平臺在《西游記》首頁標注“本作品由作家(明)吳承恩授權制作發行”“版權所有,侵權必究”“簽約”“VIP”等字樣。無獨有偶,另有讀者在閱讀《紅樓夢》時收到“曹雪芹邀請購買付費章節”等邀約。
讀書時要和作者拉近距離,這沒有錯,但是直接把古代作家拉到當下,玩起“授權”“邀約”,就純粹是侮辱大眾智商了。那些在世的作者,著作權動輒被侵犯;那些明明已經去世的作者,卻被強行拉出來“授權”,這種穿越式的跨界(陰陽兩界)盈利模式,簡直讓人大開眼界。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著作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顯然,吳承恩和曹雪芹的版權,都是無稽之談。他們更不可能穿越到現在,以作者的身份和讀者互動。
有位網友反駁得好,“既然網文平臺能讓曹雪芹邀請我購買付費章節,那不如平臺也去催催曹雪芹續寫紅樓夢唄”。這種荒誕,很容易讓人想起去年,“視覺中國”售賣國旗、國徽等圖片。彼時,被“視覺中國”以侵權為名索賠者眾多,以至于網友們紛紛制作“不敢配圖”的表情包來調侃和對抗。
那么,荒誕背后是什么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種所謂的“授權”“邀請”以及“版權”申明,是一些內容聚合類平臺的慣用手法,是批量化、機械化的模式。在統一的盈利模式粗獷地擴張下,以至于把那些早已經超出著作權保護年限的書籍、超出版權保護年限的圖片等,也都一同囊括在內,從而逾越了邊界,侵犯了用戶權益。
應看到,以互聯網為工具的信息獲取和知識學習,經歷了免費到適當收費的過渡,這種變化是進步的。畢竟,對于那些創作者和服務提供者來說,這是對他們應有權益的保護。而通過這種保護,也是在鼓勵更多的、更優質的創作,形成一個健康的內生動力循環。
但是,假借付費閱讀之勢,行侵犯讀者權利之實,和我們支持知識付費完全是兩碼事。付費的前提,必然是擁有真實、合法的著作權。網文平臺作為文學作品的聚合地,更應該懂得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然而,不只是四大名著,有媒體報道,我國古代的眾多經史子集,以及大量的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法律法規、官方文件等,都被一些平臺“私有”,然后做成“收費項目”。
顯然,我們要警惕這種為了牟取不正當利益,而刻意建立起來的壁壘。要警惕一些平臺,借用技術優勢,來擠壓讀者的權利空間。對此,監管部門需要開展進一步的工作,及時聽取用戶的反饋,不能讓一些平臺濫用著作權,也不能任其收割讀者。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被質疑后,視覺中國不僅被約談,最后還道歉并整改。這次,對于那些借古人之名、薅今人之財的違法違規平臺,也該舉一反三,好好整頓一番,以法律的手段,給用戶打造一個便捷的、合理的、互利的互聯網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