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



摘要:為融入地方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差異化專業培養,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創新技能型人才。分析嘉興行業優勢和產業環境,總結周邊產業特征和發展趨勢。從對接地方產業角度著手,圍繞產業趨勢需求展開課程體系構建、校企聯合授課、實踐平臺建設、競賽驅動實踐等方面改革與探索,加強校內校外聯動,聚焦學生設計實踐,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得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該方法為地方性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方產業;設計實踐;服裝設計;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0-0116-03
Abstract:In order to being integrated into local industry,serv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focusing on distinguished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andnurturing skill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A detailed analysis on industrial advantages and environment in Jiaxing has been made to conclude the featuring and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surrounding industries.Based on being integrated into local industry,this thesis centers on the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on industrial-demand-based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joint teaching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s,building practice platform and competition-driven practice.Additionally,it proposes to beef up connectivit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concentrate on studentsdesign practice,focus on distinguished professionalcultivation.This is how this thesis probe into feasibl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constructive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local fashion design talents.
Keywords:Local industry Design practice Fashion design Utilitarian collegeTalent cultivation
引言
在我國向服裝世界強國邁進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服裝設計教學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開始顯現,其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無法滿足行業轉型、消費升級和品牌戰略需求,直接導致服裝設計教育質量與目標均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的要求。[1]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行業轉型升級、人才競爭影響,應用型高校專業教學應充分利用地方產業資源優勢,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差異化專業人才培養,提升實踐技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探索應用型高校服裝設計教育創新發展模式和路徑。本文以嘉興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為例,結合地方產業從課程體系、授課模式、實踐平臺、競賽驅動實踐等方面開展研究,探索服裝設計專業與地方產業對接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嘉興地方產業背景
嘉興地處長三角核心地帶,在紡織服裝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業集群發展明顯。海寧20世紀80年代通過引進國外先進制革設備,皮革制造發展成為海寧主導產業,形成幾千家皮革制造企業聚集的產業集群,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革、皮、毛、裘制品集散和產業信息中心。平湖以出口貿易、服裝制造為主,擁有制造企業2000多家,涵蓋休閑服、戶外運動服、職業服裝等各門類幾十個品種,積累成熟的技術、設備、品質意識與物質基礎,形成了羽絨服裝和箱包設計產業集群。桐鄉主導產業為針織毛衫,產業鏈完備。有羊毛衫生產企業10000余家,成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毛針織服裝生產基地,形成毛衫市場商業集聚與針織產業園區集群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在產業集群背景下,嘉興涌現出一大批國內著名企業,如雅瑩時尚集團、嘉興絲綢集團、安正時尚集團、華城集團等,擁有雅瑩、森創、安正、嘉欣絲綢、敦奴、雪豹、淺秋等國內知名時尚女裝品牌,形成以時尚女裝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格局。在專業化、數字化、時尚化發展趨勢下,為適應新業態發展,嘉興逐漸形成一批時尚創新基地和園區,如海寧皮革產業園、平湖時尚產業創意基地、濮院毛衫320創意廣場,由專業信息化咨詢平臺、設計師走廊、校企合作中心組成,吸引自主品牌企業、設計師工作室入駐,培育本土品牌孵化和設計人才聚集,形成聚合式的時尚產業創新研發平臺。
總之,嘉興地方產業規模大、資源廣,地域服裝產業集群式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對設計人才需求呈現專業化、多元化態勢,為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提出了新高度。
二、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的強弱需要經過產業和市場的檢驗。專業人才培養在課程體系構建、校企聯合授課、實踐平臺建設、競賽驅動實踐等方面,應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加強產業對接,創新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設計實踐能力。
(一)課程體系構建
為適應嘉興服裝產業細分化發展趨勢,在課程體系構建和實踐能力培養上需更加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滿足企業專業化人才需求。
1.??? 設置專業模塊、突出專業特色方向培養
結合嘉興地方產業特征,構建“基礎史論+專業基礎+設計進階+專業特色”課程體系,按照不同階段進行層次劃分,逐級培養學生設計能力(如圖1)。在基礎史論模塊設置中西工藝美術史、中外設計史、服裝史等史論課程,提高學生對藝術和設計基礎的認知;專業基礎模塊設置設計色彩、時裝畫技法、服裝材料、設計基礎等課程;設計進階模塊,結合嘉興地區女裝企業需求,以女裝設計為中心,通過“結構、立裁、設計、工藝”課程群疊加提高設計技能;大三階段以專業特色方向模塊課程為主,設立毛衫設計、時裝設計與品牌、皮革服飾設計三個專業方向,以適應產業細分和人才需求趨勢。總之,基礎史論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掌握設計理論和專業技能,逐步實現專業自我認知;專業特色課程為學生面向地方產業建立有效鏈接,提高產業認知和實戰技能。
2.??? 調整課程內容,強化設計實踐
深入開展企業調研,整合企業專家意見,結合企業用人專業能力要求,合理設計課程教學內容,重新編制教學大綱,體現服裝業態發展需求。在學時分配上,增加實踐學時,調高學生動手能力。設置“理論+實踐”類課程、單獨的實訓類課程和校企對接特色實訓課程,如項目化女裝品類設計、項目化時尚針織設計,強調課程實訓的落地性。設置企業項目、競賽項目、文創項目等專題綜合技能訓練,以及職業規劃、創業實踐等環節,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此外,采用“3+1”模式,前三年為在校專業學習階段,大學四年級為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踐環節,為學生參與實踐創造了更多時間和機會。通過多途徑實踐訓練,使學生更好地融入企業,參與產業化設計實踐。
(二)校企聯合授課模式
在教學環節上,積極利用嘉興地方產業資源,聘請校外導師參與專業課程的教學,探索開放式、校企聯合式的授課模式。校外導師由企業設計師、技術師、工藝師、陳列總監、營銷總監組成,使學生了解企業實務,以提升設計實踐能力。
1.??? 一課雙師、多師制授課
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拓展與周邊服裝企業合作,開展一課雙師、一課多師制授課模式。在設計基礎、設計進階、設計特色模塊課程中實施,由1-2名校內教師和1名校外導師組成教師團隊,在設計應用、技術拓展、品牌營銷和推廣等實踐環節進行課程講授與實踐輔導,如女裝設計與Double Love設計總監、女裝結構設計與雅瑩制版師、立體裁剪與格萊美立裁師、時尚買手與嘉興開心索買手總監等聯合授課,做到課程與企業銜接,校內校外導師知識互補。
2.??? 校外導師單獨授課
在專業技術提高類型課程中,由校外導師全程授課,如項目化女裝品類設計課程,企業導師將企業實戰項目引入課堂,以知識講授、項目實踐、設計討論、評價總結等環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設計、品類組合、生產、銷售等進行深入對接,通過課程講授和實踐互動,激發學生設計實踐興趣,學生獲得企業一線設計流程和技術要求。
總之,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外聯合授課模式,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導師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洞察產業信息、產品研發流程、品牌策劃與推廣、商業化運作等業內實踐能力。
(三)多維搭建設計實踐平臺
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校內時尚產業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實驗室、設計工作室,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產業對接平臺,以企業需求與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搭建專業性強、特色鮮明的設計實踐平臺,在項目研發、創新實踐、設計成果轉化、產業服務等方面進行校企深度鏈接,助推設計創新人才培養。
1.??? 時尚產業產教融合基地
時尚產業產教融合基地是利用產業資源優勢開展校企合作,集設計實踐、技術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所形成的實訓孵化基地,是產教融合組織形態的特色創新。[2]嘉興學院時尚產業產教融合基地是學校在嘉興市經信局的統籌協調下,基于互利共贏的發展需求,匯聚嘉興地方時尚產業資源,吸納品牌企業與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組織企業對接會、設計論壇、時尚設計周、設計成果展示等活動,為學生對接產業,融入行業氛圍,投入企業項目實踐搭建平臺。
在學生設計實踐方面,嘉興時尚產業產教融合基地創新發展部組織師生開展企業調研、獲取企業需求,然后進行梳理,形成主題項目,結合專業課程實訓、專題實訓及畢業設計,開展真題實做,同時企業參與設計作品的討論、調整、完善、篩選及評價,通過基地實踐平臺,實現項目的落實與設計成果的轉化,使學生得到實踐鍛煉。在產學研合作項目方面,教師通過基地獲得企業橫向課題項目,參與企業的產品、版型、趨勢調研、數字化技術等項目服務,學生以小組團隊介入項目,以高年級學生為主,教師帶領學生深入項目研發的各個流程,培養學生嚴謹作風和創新思維,在校企對接過程中提升產業服務能力。總之,時尚產業產教融合基地的搭建,更好地聚集了高校優質設計資源,為企業培養和挖掘特色設計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2.??? 校企共建實驗室
校企共建實驗室是校企雙方共建的專業特色實驗室,是拓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嘉興學院與嘉興夢迪進出口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共建實驗室——毛衫產品研發實驗室,專注中高端女裝品牌針織服裝和毛衫產品設計開發,公司在校內設置設計部、技術部和生產部,配備實驗相關設備,擁有設計、制作和生產一體化等硬件及軟件,實驗室人員包括校內教師負責人、企業導師及若干員工,實驗室運行發展與公司保持同步,為學生設計實踐搭建特色專業平臺。
具體實踐為:毛衫專業課程與公司產品開發項目緊密結合,校外導師布置任務環節,講解企業的基本概況、品牌定位、產品風格和本季產品企劃目標,布置院校承擔產品開發設計方案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校內導師按照企業要求,結合公司企劃團隊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分組,明確具體任務分工,開展企劃項目實踐。在主題構思環節,按照品牌定位和流行趨勢,進行靈感主題圖片素材的搜集、整理和優化,最終確定主題方案和名稱,提取主題色塊。在產品設計環節,需要與公司的品牌風格保持一致,又能體現此次主題的個性化特征,進行上衣、褲子、裙子等品類的設計,每個品類至少完成200個草圖設計,最后各品類優化為50個款式,完善細節設計、工藝說明、遴選面料小樣,在校內和校外導師討論互動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形成企劃方案。通過毛衫電腦設計軟件,進行毛衫工藝組織的編排和設計。在生產環節,由企業導師選出樣衣生產的款式,借助實驗室內毛衫加工一體化機器設備,完成樣衣制作。學生從主題構思、款式設計、工藝制版、樣衣制作、生產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學生實踐與公司設計開發流程形成閉環模式,使設計與企業產品開發相吻合,學生從設計實戰中獲得設計體驗和鍛煉。如圖2學生參與公司2020年春夏產品企劃,以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驚奇旅程為主題進行系列化產品設計,部分設計成果被公司采納,成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
3.??? 設計工作室
校內工作室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設計實踐互動平臺,是校內學生實踐環節強有力的補充。工作室聚焦特色專業方向,側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3]服飾專業工作室以地域產業和文化為出發點,設置以皮具設計為特色的一葉工作室(yeezy)、以江南藍染為特色的荏染工作室、以江南土布為特色的白疊布藝工作室。工作室與相關設計課程鏈接,設定實踐學分,保障學生的參與度,通過真題項目對接,教師在企業項目接洽、產品設計、生產制作等環節進行統籌,實現教師、學生和企業設計師三方互動,提高團隊協作、溝通和設計能力。通過工作室模式教學,突出師生共創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設計實戰能力,同時學生在產業對接、設計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以嘉興學院荏染工作室與桐鄉藍印花布廠有限公司開展項目合作為例。該公司保持傳統藍染手工制作技藝,以生產各類藍印花布為主,并開發藍印花布相關服飾和文創產品,強調產品設計上的創新,滿足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在設計研發過程中,組織學生調研流行趨勢,分析市場產品現狀,結合藍染文化特征,運用扎染手法進行產品的設計,通過扎染手法的實驗、染料的搭配,材質的選擇,將藍染與現代工藝、時尚緊密結合,體現潮流化發展趨勢,完成系列產品創新設計,得到企業充分認可,如圖3。
4.???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學生參與企業崗位實踐的重要平臺。嘉興學院與浙江華城集團、雅瑩集團、浙江嘉欣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格萊美服裝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教學基地的實踐培養,學生對崗位的理解、工作的態度、企業的認知、人際交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提高,從理論認知、技能體驗、定位傾向和崗位實踐等方面實現進階式培養,有利于學生適應企業實戰要求。
具體表現在:依托專題設計實習(3周)、畢業實習(16周)等環節參與到基地實踐,學生按照實習的具體目標來完成相關實習任務。在專題設計中,要求學生在企業的設計部實習,由校外導師布置定向設計工作任務,跟蹤產品設計的一系列相關流程工作,如素材搜集、設計整理,品類搭配,面料選定等,完成短期實習訓練。畢業實習作為學生角色互換階段,以員工的身份融入到企業的實踐,將在校學習效果應用在企業實踐之中。參與實習任務更加靈活,學生可結合自身專業方向和擇業目標選擇企業,參與企業一線設計、生產、經營管理、品牌推廣、營銷和門店零售等部門工作。校內導師負責項目進度、實施和過程的監管,校外導師負責具體任務的跟蹤、指導和評價等工作,需要完成每周工作記錄和收獲,完成實習報告和總結。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提供了完全沉浸式的企業工作環境,是學生專業學習的一次實踐檢驗、就業前的專業實踐過渡。總之,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實習,學生在過程中汲取專業實戰經驗與養分,全面提升專業綜合能力。
(四)競賽驅動實踐教學
學科競賽是學生實踐的助推劑,通過競賽能夠挖掘學生設計潛能,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積極性,是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有效途徑。競賽本身就是競爭意識的最佳載體,是業內衡量作品質量、層次和標準水平高低的裁判,通過學科競賽驅動模式,培養高質量創新型設
計人才。[4]
1.??? 以地域文化、地方產業和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創業類項目競賽
基于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互聯網+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SRT、新苗計劃、國創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采用分層次、“遞進式”學科競賽嵌入模式,以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競賽。在競賽選題上,逐漸由概念性向真題實作項目轉變,充分挖掘嘉興地域文化,緊密結合地方產業和企業需求,使選題更具有實際意義,如主題類產品開發、文創設計等。按照孵化、培育、訓練不同階段,將自我認知、設計理念、文化屬性、企業需求、設計表述融入到項目訓練中。[5]通過“遞進式”競賽項目訓練,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設計、感受創新成果,[6]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獲得專業實踐的成就感。
2.??? 地方行業類設計大賽為學生融入產業提供機會
地方行業類設計大賽是企業、院校和設計師的交流平臺,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地方行業類設計大賽,如海寧“真皮標志杯”皮革服裝設計大賽、中國洪合毛衫設計大賽、平湖羽絨服裝設計大賽等設計大賽,有利于拓展學生行業認知和設計交流。參與地方行業類競賽,可以緊緊依托地方企業來完成設計作品后期制作,以保障設計作品的工藝水平,在全滲透式對接過程中,通過設計整理完善、結構制版、材料選擇、工藝制作等環節與企業合作,作品在體現創意性同時,增加市場性和商業性,獲得市場開發機會,做到以競賽驅動實踐,提升學生設計能力。如圖4、5為學生參加皮革、毛衫地方行業類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為企業產品開發提供新思路。
結語
我國服裝設計專業教育正朝著專業縱深方向發展,服裝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創新驅動發展對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需基于地方產業環境,聚焦設計實踐能力培養。為此,在“專業對接產業”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中,通過重塑課程體系以適應產業細分化趨勢、校企聯合授課模式更新傳統授課觀念、校內外聯動,多維搭建學生設計實踐平臺、學科競賽驅動實踐的培養模式等系列教學改革和實踐,多維度、多途徑展開產業對接、校企合作,推進學生設計實踐向市場化、商業化轉換,使學生能力得到全方面提升。專業對接產業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產業資源優勢,校企協同形成育人合力,將極大地提高應用型高校服裝專業教學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基金項目:2018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專業對接產業”為導向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80235)。
參考文獻
[1]?? 徐軍“. 企業嵌入式”服裝設計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 裝飾,2018(12):126-127.
[2]?? 陳紅霞.四方協同,三融五化: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實踐探索——以“新零售智慧商谷”為例[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0(6):88-91.
[3]?? 王健.吉林省轉型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12):38-40.
[4]?? 霍楷.基于創新驅動競賽育人模式的特色研究[J]. 設計,2017(8):80-81.
[5]?? 葉潔,郭友南.做實校企對接,聚焦設計能力——高校服裝設計能力地域化研究[J]. 設計,2020(3):126-127.
[6]?? 丁歡.基于產學研合作的產品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寧波財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為例[J].設計,2019(1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