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英



摘要:設計基礎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對藝術設計的理解與認知,本文就課程中創新設計思維培養教學方法進行探討。結合課程教學目的和要求,采用“發現-聯想-設計”創新設計思維培養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呈現出相應的設計成果,達到了課程教學目的。對學生創新設計思維培養方式具有其實效性,還需要后期相應的課程訓練以及多學科融合地進行探討。
關鍵詞:設計基礎;發現-聯想-設計;設計思維;環境藝術;教學目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0-0122-03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Design Basiscourse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of desig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novative design thinking training in this course.With the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of this course,we adopted the innovation design thinking training method of‘discovery-associationdesignto solve these problems.Students presented corresponding designs by finding,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Achieved the teaching purpose ofthis course.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ve design thinking is a continuous process,which needs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training and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discuss.
Keywords:Design basis Discovery-association-design Design thinking Environmental art The teaching goal
引言
《設計基礎》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年級基礎課程,對作為大類培養的一年級學生而言,需要理解什么是設計以及后面如何選擇自己要繼續學習的專業方向。《設計基礎》是導入專業學習的基礎,通過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設計,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設計思維能力,故課程中需要不斷思考改進教學方法,即如何引導學生對設計理解認知,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設計以及設計方法。
一、設計基礎課程教學要求與目標
本課程包含以下4點主要要求與目標:1.對學生的藝術設計思維的訓練及對藝術創造的動手能力培養;2.了解藝術設計思維作為一種創造性思維模式的基本特點;3.通過訓練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提高藝術創造的主動性;4.通過“發現-聯想-設計”的思維訓練方式,為學生奠定設計創新思維的基礎。
針對課程要求與目標并結合“發現-聯想-設計”的思維訓練要求,將任務細化具體化,結合相應的主題、關鍵詞,去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基于設計思維思考,提出教學改進調整策略。從小處著手,避免因規模大任務模糊而造成設計難度過大,對設計思考造成困惑。
二、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
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既有對設計的憧憬,但還未進入正式專業設計學習,需要對不同設計專業要求和內容做進一步了解。故課程中需要在講解設計概念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設計內涵并激發學生設計熱情,通過設定的練習環節,訓練、引導學生奠定設計創新思維基礎。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對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進而不斷思考改進教學思路和方法,有效實現課程目標。
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
(一)學生對設計理解不深入,思維及視野有所局限。一年級學生對設計有自己的認識,但還未經過專業系統學習,故對設計理解不深入不全面。同時缺乏相應的專業訓練,思維及視野有所局限。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在講解設計概念的同時,拓展優秀設計案例分析,通過圖片、視頻、模型等多種方式展示說明設計功能及其內涵,引發學生對設計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設計表達技能不全面。設計思考的呈現離不開恰當及良好的設計表達,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還未完全掌握相應的設計表達技能,在呈現設計想法的時候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當設計效果未達到預期或表達效果欠佳時,對設計期望難免會有影響,對繼續深化完善也會造成影響。所以在課程的練習安排中,鼓勵并引導學生嘗試不同材料、不同表現方式、團隊協作、在已有的技能基礎上自學探討。
(三)教學設計思維引導方法尚需不斷探索。本課程一個重要的教學目的即是對學生進行設計思維啟蒙,引導學生逐漸走上設計之路。在課程中需要用淺顯易懂的內容將設計的本質、功能、內涵等進行說明,展現設計魅力,并讓學生發現設計的趣味。設計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如何有效地說明問題進而達到教學目的,這是課程教學中的難點,故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對設計進行理解并合理設計安排課程訓練,通過練習深化對設計理解。
三、“發現-聯想-設計”的設計思維課程教學
針對上述提到的問題,在教學中依照教學大綱要求,不斷調整改進教學思路及教學內容安排,嘗試“發現-聯想-設計”的設計思維課程教學探討,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設計思維引導方式的探索。
“設計思維”是一套源自實踐的方法論,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把它歸納成為創新教學的主要方法論。其中分為“同理心(Empathy)、定義(Define)、頭腦風暴(Ideate)、原型制作(Phototype)、測試(Test)”5個步驟,以“人的需求”為中心,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以獲得創新。設計思維并不單純是一種思維,而是一整套對待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案,站在設計的角度去思考做事情的方法。[1]
這里不難看出幾個關鍵詞:“人的需求”、“解決問題”、“創新”,故課程圍繞“基于滿足人的需求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這一核心點,結合”發現-聯想-設計”的思維訓練方式,在《設計基礎》課程中對學生設計思維及設計方法學習做了多種思考和嘗試。
首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每個優秀的設計師都有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能關注到大家不易察覺的問題并進行思考。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于需求對自己熟悉或陌生的用品、環境、行為習慣等有意識地重新審視,而不會因為慣性思維而忽略問題的存在。以問題為導向,導入開放的多元思維。
其次,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基于“人的需求”轉換角色,使自己成為使用者或通過對使用者采訪、調研收集相關信息,找出真實問題所在。運用聯想的思維方式導入問題并進行同類型對象對比以及材料、結構、色彩、形態、使用方式等多方面優缺點分析,分析導致問題的真正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提出解決策略。
再次,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分組進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盡可能多地提出方案即采用“設計思維”中“頭腦風暴”的方式,進行多方案比較研究以及多種材料、模型制作等實驗嘗試。注重創意創新點的表達,如果涉及技術層面的內容應先由學生討論或實驗提出解決思路并由老師或是咨詢相關學科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支持。
(二)“發現-聯想-設計”的設計思維課程教學
具體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在講授設計概念及內涵的同時,安排相應練習,通過練習強化認知理解。
1.??? 發現問題練習。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學習環境給出主題任務,如“校園”、“家”、“公園”等。過大的題目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難以把握,所以將題目具體化、細節化、生活化、多元化,盡量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著手去發現問題。如學生在宿舍洗漱陽臺發現置物空間不足并不好收納、宿舍區入口閘口太小通行不暢、到體育場觀看比賽但座椅總是很臟……讓學生從小處著手,細心觀察,勤于思考。雖然是生活環境中常見的事物,但正因為常見,反而容易被忽視,或者會基于慣性思維去看待。通過這樣的訓練,引導學生運用新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2.??? 分析問題練習。首先是對問題的準確把握。比如學生發現去運動場看比賽時座椅總是很臟,那么問題的核心是什么?座椅很臟,沒法坐/不方便坐?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缺乏清掃還是設計中沒有考慮到其清潔維護的問題,從而不能長時間保持較干凈的狀態?其次,運用聯想,收集整理發散的想法,比如剛才提到的座椅,一組同學對該問題進行了分析,希望能通過設計一種遮擋方式來讓座椅保持干凈,并通過自己的使用經驗設想了多種遮擋方案,最終選取了一種折疊形式的擋蓋,平時不坐的時候蓋下來可遮檔灰塵,需要使用的時候掀起來可以作為座椅的靠背,坐起來也更加舒適(圖1)。將自己作為使用者,或者通過對使用者觀察、行為和心理分析,找出使用者的實際需要而非設計者認為的需要,確定問題核心所在。
3.??? 解決問題練習。這一環節即通過提出設計方案來解決問題。設計是創造、是文化,包含了藝術與科學雙重內涵,所以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功能、審美、實用的要點。具體到設計練習中,在已有的方案創想基礎上,還要考慮材料、技術、尺度、使用方式、人機工程等諸多因素(圖2)。雖然是小問題,但卻提出了綜合的要求。所以課程中鼓勵學生分小組討論、加強團隊協作,通過調研、分析、進而提出設計方案,并不斷完善改進。比如前文提到的運動場座椅設計,在提出了折疊式的遮擋方案后,進一步需要解決尺寸、材料、結構、受力、形式、色彩等問題,在一步步細化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圖3)。雖然最終成果還不夠成熟,卻讓學生經歷了從設計的視角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加深對設計的理解。
四、課程實踐的教學目的檢驗
通過對課程各環節的設計思考,各組同學根據設計任務開展工作,帶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下幾點對學生培養的要求,并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調動學生設計思考的能動性
通過課程任務的分解,各組同學在各環節的學習練習中能主動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如分析問題階段,對問題本身深入探討,針對問題提出多種方案并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再進行方案選擇或者綜合各方案優勢特點,使方案在不斷討論中更加完善。一組同學針對宿舍區門禁系統不安全、交通干擾等問題進行分析,做了調差問卷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圖4),進而提出錯時進出以及錄入詳細信息等措施保證安全、并對其門閘設置做了改進設計。這種思考正是創新思維產生的條件,偶然間出現的靈感可能就成就了一個好的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案。
(二)強化學生設計動手的實踐性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除了利用設計圖紙來表達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案,也要進行模型、實物制作,雖然有的練習對模型制作要求不高,但在制作嘗試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材料、質感、體量、比例等問題有了直觀的認識。比如課程中一組同學討論校園紀念品設計,他們結合已有校園紀念品的調研分析結果,對錄用通知書、書簽、擺件、印章等進行了再設計。對于擺件,該組同學嘗試了不同比例尺度的模型制作,并對制作材料進行了實驗嘗試:滴膠、色粉和熱縮片,第一次內部起泡嚴重,第二次校門歪斜,第三次校門有點偏后且整個物體顏色變成了一個色……經過幾番嘗試,不斷解決擺件輕便、通透并使校園LOGO更直接的體現在擺件中而更具有紀念意義等問題,最終得到了較為滿意的結果(圖4、5、6)。雖然作品還不完善,但通過動手培養了學生綜合的實踐能力,這也是一項重要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性
一年級階段學生還不具備相應的設計經驗和設計技能,但同學們為了解決問題不可避免會遇到新的技能要求,在課程中同學們展現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潛能。如一組同學要解決教學樓中不易辨別方向、不易找到相應的教室等問題,經過討論提出設計一個教學樓內的導航系統,讓進入教學樓的人可以通過掃描導視二維碼,輸入目的教室門牌號,就可跟隨導航選擇快捷的路徑到達目的地。對于設計導航系統中的建模和編程等內容同學們還沒有專門學習,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該組同學做了分工,自學了相關內容。由于課程時間有限,在課程中呈現的雖然還是個半成品,但大家還是體驗到了掃描二維碼進入模擬空間查找定位的過程。這種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也正是大學階段設計專業對于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四)學生完成練習的啟發。
課程分階段布置設計任務書,循序漸進,最后階段的綜合練習以某一關鍵詞為主題,通過觀察及使用體驗,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本學期“校園”主題每組完成情況不難發現,雖然設計還很稚嫩,但卻是用心觀察和思考的結果。如前文所例舉的課程練習實例可以看出,適宜恰當的引導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拓展,提升自學意識與能力,活躍的思索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展現了設計多元的內涵。
結語
設計基礎重在理解設計內涵,引導奠定設計思維基礎,但僅僅通過這一個階段的課程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設計思維是一種跨學科的工具,創新需要多學科融合,故還需要后續專業課程及相關專業更深入的設計思維導入,進而培養具有創新思想的設計人才。同時教學模式、方法以及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也需隨著社會需求不斷改進完善,才能使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具備綜合的設計素養和能力。
基金項目:西南交通大學2019本科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
參考文獻
[1]?? 付志勇.付志勇:設計思維是一整套對待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案[J].設計,2019(. 18)030-031.
[2]?? 大衛·A·勞爾,史蒂芬·潘塔克著.設計基礎[M]. 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3]?? 楊滟君.任戩著.設計基礎+設計原理與應用[M].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
[4]?? 惠涵.設計基礎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再認識——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問題.[J]. 設計2019(17)84-86.
[5]?? 吳聰.基于設計基礎教學的調研觀察分析方法研究.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設計2018(03)191-195.
[6]?? 周文敏.多元環境下高校藝術設計基礎課程問題及探索.藝術評論[J].設計2019(3)189-192.
[7]廖偉.廖偉:設計思維+教育=創新教育[J].設計2019(. 18).044-048.
[8]?? 邱悅.二維構成課程創新思維培養思考與實踐[J].設計2019(. 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