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梅芳 趙斌



摘要:通過借鑒“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跨界應用于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思辯能力及社會責任意識。借鑒“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通過“辨--證--論--治”過程綜合分析,從“望聞問切”發現問題,到“五W+H法”解決問題,最后用實踐案例進行驗證,達到真題項目的“實做”,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生的設計能力、思辨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自我社會責任意識得到提升。“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跨界應用到公共空間設計課程,不僅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辨證思維能力,而且學會以辨證思維看待設計,提高自我社會責任意識。
關鍵詞:中醫辨證論治;設計能力;公共空間設計;課程設計;辨證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0-0128-03
Abstract:By using the theory of"Dialectical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for reference and applying it to the course of public space design,the design ability,reasoning 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By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Dialect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an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Discrimination--testify--argumentation--treatment",problems are discovered by"observation,hearing,inquiry and cutting",and problems are solved by"5W+H method".Finally,practical cases are used for verification,so as to achieve the"practice"of real problems and improve students'design and reasoning ability.Students'design abil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ve been signi?cantly improved,and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en enhanced.The cross-boundary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Dialectical theory of TCM treatment"to the course of public space design not only improves students'design abilit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but also helps them learn to treat design with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Dialectical theory of TCM treatment Design ability Public space design Curriculum design Dialectical thinking
引言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一直以真題實做、項目化教學形式開展至今,項目化教學一直是我校長期秉承的教學理論。在近十年的項目化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呈片面化、主觀化和非系統化,缺少思辨性、邏輯性與創新性;學生設計脫離實際,追求圖紙漂亮;教師自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設計指導與把關不足等現象。因此,為改變這種學習現狀,我們嘗試借鑒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跨界引用于公共空間設計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建立邏輯性、辨證性和系統性的設計問題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對公共空間設計啟發
(一)何為中醫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即通過望、聞、問、切四個會診來完成認識“證”的過程;“證”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辨”、“證”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和“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見圖1。
(二)中醫辨證論治理念和公共空間設計共通點
中醫辨證論治理論以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并要求在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從整體考慮,講究系統性的思維方式,也可理解為辨證系統思維理論。如中醫從宏觀角度看問題,它把人看成一個有機系統,系統各部分都是互相影響,并受到自身、他人、環境、社會等多重因素影響。映射到公共空間設計原理相同,設計最終目標也是服務于人,公共空間設計中的人受到時間、空間、環境、社會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人生存于環境中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所以解決設計問題不能片面地下結論,靠拿來主義簡單套用,而應從社會、環境、歷史原因、生活方式等多方因素中找到解決的方法。這與中醫理論的辨證思維有異曲同工之效果。
二、教學構思
傳統設計教學模式通常按照單一型教學設計思路進行,教學設計中設計分析階段較薄弱。學生通過大量理論講解后,獲取教師給予的設計命題,通過1-2次調研進入設計階段,由于自主思考和主動性不足,完全跟著教師教學安排進行,學習效果受到影響。通過辨證論治教學模式實施后,更加明確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中倡導以學生自主提問、思考、反思,再反問的多層次設計訓練,調研方式和次數占比也逐步提高。其中,前期和初步階段一直提倡學生由淺入深地多次進行實地調研,產生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辨證思維能力。在方案深入階段,再進行理論梳理和講解,減少理論課時比例,而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設計方案的深入剖析來解決設計問題。后期階段著重調整、反思和再調整的設計過程。經過一系列的教學過程改變,最終歸納為“思考—反思—提問—反問—驗證—調整”辨證設計思維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從自我意識向社會意識的設計實踐轉變,使項目設計實踐更加有意義。見圖2。
三、課程教學與實施過程
該課程改革對象為環境設計專業大三學生,教學目標為“創新、思辨、社會責任”,教學內容為“設計服務民生”——農貿市場改造。設計對象為嘉興市西馬橋農貿市場,它是嘉興市政府“推進全市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工程之一,我們與農貿市場和街道居委會達成校企合作設計意向,由師生以項目化方式參與到課題的實際設計中,希冀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思考人與場地、行為、心理之間的關系,達到改善西馬橋農貿市場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社會責任。
(一)解決“辨與證”問題
1.??? 前期階段——初步發現問題
(1)“望”——觀氣色。望即觀察設計對象,實地調研了解設計項目現狀、場地情況、空間結構等。教師引導學生對設計對象進行詳細的觀察、記錄,收集圖紙及對設計項目周邊環境進行詳細勘察,通過“望”了解項目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下達任務書,提出觀察項目要求,讓學生通過填寫項目基本情況表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觀察。(2)“聞”——聽聲息。調研的過程除了看,更多的是聽,聽不同階層人們的想法和意見。一個項目所涉及的甲方、使用者、施工單位、周圍居民、城市管理者的意見和建議都要傾聽,根據調研數據和實際情況作出設計依據(3)“問”——問癥狀。在教學中提倡學生學會“提問+反問”,在項目設計初期學生主動向甲方、教師、項目負責人、使用者、周圍的居民等不同對象進行提問、自我反問、同伴互問等方式來了解項目真實情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將其總結為5W+H提問模式:我要做什么(what),項目為什么而設計(why),為誰而做(who),在哪里做(where),打算什么時候做(when)以及我要怎么做(how)。(4)???? “切”——摸脈象。切,即明確項目要求、設計風格、空間功能、場地精神等,對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需求進行分析,以動態的思維分析項目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歷史背景,對農貿市場改造需求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綜合分析,從而發現問題本質。
2.??? 初步階段——再次明確問題
初步收集相關信息之后,學生需要對項目現狀、項目政策、周圍環境、文化底蘊、技術指標等進行再確認。這個過程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碎片化的信息,進一步明確設計目標,同時解決了以往教學中學生在調研活動中信息收集不完整、調研結果較為草率和設計目標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反思、總結和整理,為后期的設計階段打好基礎。
(二)解決論與治的問題
“論”,即確定設計目標和設計路徑。“治”,即因地制宜。設計學的論治就是通過前期的觀察、調研、訪談、問卷、分析等方法后,根據甲方要求、場地精神、區域環境進行綜合論治和設計。
1.??? 深入階段——初步解決問題、設計分解階段
經過大量數據收集和整理,學生對項目情況有一個綜合了解,這一階段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選題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圍繞西馬橋農貿市場,我們設定了14個選題,其中包括農貿市場門頭入口設計、豆制品鋪、禽蛋鋪、肉鋪、蔬菜鋪、海鮮水產鋪、冷凍生鮮鋪、家禽鋪、雜貨店等,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分組進行,同時再次對項目進行深入方案調研與分析。(1)國內外案例調研與分析。國外案例主要通過網絡收集相關設計案例和視頻,國內主要采取實地調研、問卷訪談。
(2)教師梳理。教師圍繞每個小組主題進行分析與點評,與學生互動地展開開放式對話和互動式交流,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3)設計項目分解。學生按照前期一系列的設計分析,進行數據整理,并填寫設計意向分析表。(4)再調研確認。再調研的過程是對前面方案的確認和反思。當設計方案做到一定程度后,學生開始學會驗證方案,需要再去現場確認數據確認和功能流線。
2.??? 后期階段——深入設計、調整與反思階段、
初步方案完成后,通過同學互評、教師點評、施工方技術溝通、甲方方案反饋與使用者確認等完成方案溝通過程,得到一系列的設計意見。綜合以上建議,再次進行項目調整與反思,經過幾輪的設計調整最終確認設計方案定稿。經過多次驗證的最終設計方案基本能符合甲方、使用者多方的真實要求,具有很好的可實施性,學生在設計訓練中達到真題實做,項目落地的學習目標。
(三)教學特色和成果
1.??? 教學特色
通過中醫辨證論治理念跨界應用于公共空間設計課程中,以辨證思維方法融入教學,使傳統教學只關注學生設計技術層面上升到關注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設計能力等綜合能力提升,促進學生學會思考、反思與驗證。我們通過把中醫學辨證論治、望聞問切等方法與設計學的“發現—解決—驗證—反思”設計方法的共通性進行耦合、跨界應用于室內設計專業,解決傳統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缺乏思辨能力和自我社會意識的培養。望聞問切法使學生學會運用觀察、訪談、問卷、資料收集、梳理分析等方法對設計項目進行綜合性、系統性地分析,確保設計的客觀性和內在邏輯性,避免傳統室內設計專業學生閉門造車,不做研究和調研就開始進行設計的主觀行為,更深入詳細地論證了設計學的“發現—解決”問題的階段,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設計邏輯能力。辨證論治使學生學會對設計結果進行驗證和反思,如果發現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再采用調研、問卷、討論、頭腦風暴等形式進行項目分析和設計驗證,對上一輪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如果項目還有一些不足和缺陷,繼續反思和驗證,直至設計方案完美,同時始終圍繞設計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這也是哲學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思辨能力和社會意識覺醒,避免以往設計專業學生在做設計時以自我意識為主導、缺乏設計反思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因此,我們以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改革,教學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設計能力和社會服務意識的提升,通過設計的力量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也起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通過真題實做的項目化教學,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真實的完成設計項目,并且可以使設計方案落地實現,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獲得感,提升教學效果。
2.??? 教學成果
西馬橋農貿市場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位于嘉興老城區,周邊文化環境底蘊深厚。南面是嘉興著名的月河歷史街區以及蘆溪匯歷史片區,老嘉興的生活氛圍非常濃厚。購買者又大多為周圍居住的老嘉興人,對片區、嘉興文化都很了解,對這片區域也有許多懷念的感情融入。所以在農貿市場的改造上打造“嘉興記憶”主題,不僅在功能上進行完善,同時將嘉興傳統文化以及傳統老字號“阿能面店”、“文虎醬鴨”、“真真老老”等品牌融入空間設計中,突出禾城文化和地域特點,在材質使用上也使用木質、編制藤藝、磚、格柵窗、灰白墻等材料體現江南生活氣息,同時為每一個設計項目量身定制,從空間功能、尺寸、色彩、肌理等方面結合產生新的空間語言,為攤主帶來舒適的工作環境,也為居民帶來不一樣的購物環境和體驗。例如學生完成的豆制品店鋪用現代幾何色彩語言加上傳統的店鋪牌匾結合,讓其空間設計耳目一新。早餐店的設計充分挖掘桐鄉阿能面的文化特點,以黑白色調加上江南建筑元素,在墻體上設置了老自行車,老窗戶等元素,讓嘉興記憶油然而生。這些方案都受到甲方的認可,部分設計作品已被采納。同時設計成果也讓學生在各類設計大賽中獲得了較好的成績。教師通過一系列教學實踐后,解決了教學中一直困惑的教學困惑,提升了教學效果,獲得了教學改革項目的支持,實現了學生、教師、甲方三方共贏。見圖3。
結論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借鑒為公共空間的設計教學帶來較好的啟發和幫助。雖然在學科上中醫學和設計學屬于不同的門類,表面看毫無關系。中醫學的辨證論治、望聞問切等方法與設計學的“發現—解決—驗證—反思”、“思考—反思—提問—反問—驗證—調整”的設計思維具有一定的共通點。由于中醫學對患者病癥不斷調整和反思的辨證思維方式是一種科學嚴謹的思維模式,它為設計學的教學設計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因此,借鑒中醫辨證論治中辯、證、論、治四個環節對應了設計教學中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研驗證、反思問題四個環節,打破了傳統室內設計專業教學困境,改善了學生閉門造車、自我意識占主導、不做研究、不調研、不以數據為依據的設計主觀意念,進而引導學生在設計實踐時轉換思路、換位思考,以辨證思維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喚醒自我社會意識覺醒,這也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
基金項目:本文為為2019年嘉興學院綜合類之教學管理研究與教師發展專項,編號:2019A7-203;嘉興學院2018年A7綜合類教改課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002CD1904-5-A71813。
參考文獻
[1]陳可冀.中醫辨證論治[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2]潘魯生.設計服務民生[J]. 美術研究,2018(. 5):111-116.
[3]?? 胡彥.基于民生需求的服務設計研究[D].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2:31-30.
[4]?? 唐雯、陳美玲《.環境設計基礎》課程中空間思維培養內涵研究[J]. 設計2020(7):112-114.
[5]?? 張道宇.新時代背景下農貿市場布局規劃研究——以焦作市為例[D]. 鄭州:中原工學院,2019:80.
[6]?? 沈婧、周融駿.體驗式學習教學助益地方歷史環境創生——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課程為例[J]. 裝飾,2019(11):117.
[7]?? 李曉雯、韓建華.情境創建教學法在設計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設計.2020(03):102-104.
[8]?? 唐杰.珠海民生服務設計之牡蠣殼再利用研究與實踐[J].設計.2019(1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