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近讀《隨想錄》,發現巴老寫了三篇有關外孫女的文章:《說端端》《再說端端》和《三說端端》。這三篇佳作都是批評當今中小學教育的弊端。其中有一段話發人深思,至今讀來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倘使我晚生七十年,今天我也得在非重點中學里受填鴨式的教育吧。幸運的我做孩子時并沒有那么多作業,那么多的功課,我還有時間開動自己的腦筋胡思亂想。不要輕視胡思亂想,思想有它自己的路,而且總是循著思路緩緩前進,只有多用自己腦子思考的人才有自己的是非,才有真正的探索和追求。”
很顯然,巴老是頗為憎恨“填鴨式的教育”,“那么多作業,那么多的功課”,使得端端“五點半鐘就起床做作業,晚上總是忙到八九點鐘”,成了“特困族”。巴老為外孫女鳴不平,其實也是為軛于現今教育方式而疲于應試的孩子們鳴不平。
“填鴨式教育”并非始于今。早在1964年,毛澤東主席就看到了這一教育弊病,發表過如下的指示:“現在這種教育制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粱、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怎樣交換,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這些指示是從“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學習知識要密切聯系社會實踐的高度來分析現行教育制度存在的問題,并且高瞻遠矚地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然而,我國教育改革步履維艱,上世紀八十年代,巴老從外孫女端端身上看到了“填鴨式教育”所帶來的作業繁多、缺乏思考、沒有活動、影響健康諸多問題;當下,誰又能說中小學生已擺脫了“特困族”的窘況?
巴老呼吁:要還孩子“胡思亂想”的權利。孩子思維活躍,幾無陳規陋習約束,從小培養孩子“胡思亂想”,不只是用自己腦子思考以辨別是非,更在于它是“探索和追求”的邏輯前提。人們常認為中國的孩子存有缺乏想象力的軟肋,其根本的原因也是因為繁重的學業使得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題海”,背不完的課文,加上諸多“標準答案”亟須死記硬背,誰還有“胡思亂想”的時間?誰還能遠離應試盡情地去“胡思亂想”?
“玩”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權利。試想:如巴老外孫女端端那樣“五點半鐘就起床做作業,晚上總是忙到八九點鐘”(其實,時下絕大多數中小學生還不止是晚上八九點鐘),能有玩的空暇嗎?據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數據顯示:55.7%的受訪者感到中小學生放學后玩的越來越少了;66.8%的受訪者認為這是課業負擔過重造成的。某小學調查560名學生,竟有60%的學生除了手機和電腦,不知玩什么;63%的學生雙休日除了各類補課外,主要就是看電視和玩手機。其實,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各類游戲中學知識、長才干、強身心、認識社會、了解世界、知曉大自然,也是孩子學會解決各種矛盾、相處各種關系的第一個渠道。大人們經常用“玩物喪志”來嚇唬孩子,那委實是一種偏見。孩子成長的標志不僅是“智商”的增強,還得“情商”提升,能玩會玩乃是提升“情商”之必由之路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