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民
抗日戰爭中產生的文藝作品為“抗戰文藝”。1938年8月毛澤東為延安“戰地文化資料展覽會”的題詞:“發展抗戰文藝,振奮軍民,爭取最后勝利”。這次抗疫也是一場戰爭,抗疫文藝與抗戰文藝無疑是相通的,都必須把“振奮”放在首要位置,因為筆戰與槍戰,不可或缺,不可偏廢,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這個思想,對鞏固發展抗疫成果,快速復工復產和正常生活節奏,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福祉,具有現實意義。
一
中國文藝有悠久的現實主義傳統,也非常重視文藝對現實的影響力?!对娊洝防镉小洞T鼠》,反映出奴隸社會嚴重存在的階級壓迫現象。魯迅評價《史記》,則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把史傳文學推到了極高的高標,影響了后代幾千年?!皯饡r文藝”是特定重大歷史事件發生之后在文藝界發生的必然反應,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極致表現。古往今來,在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之后,文藝從來不會也不可能缺席,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基本觀點。
抗戰文藝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開始的。從左聯的成立,到東北抗聯時期的民間歌謠,以及在從淪陷區逃亡到內地大都市的電影、戲劇、音樂、美術、詩歌等文藝家及其作品,共同創造了一個彪炳史冊的戰時文藝高潮。取材于此的電影《風云兒女》及其主題歌曲《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抗戰文藝的杰出成果,當時即引起巨大反響,并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成為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不甘落后,在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實現民族復興偉大斗爭征程中最具感召力的音樂作品之一。
“中國文藝協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的抗戰文藝團體,標志著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藝主流已經由反帝反封建、追求個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等時代主題轉換為以抗日救亡為主流的新的時代文藝。1936年11月22日,在協會成立大會上,毛主席提出了“我們要文武兩方面都來”①的要求。這是文化藝術工作者也是抗日戰爭中武裝力量之外的另一支有生力量的明確表述。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這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1938年毛澤東提出了發展抗戰文藝、振奮軍民的要求;1940年9月29日周恩來為中華職業教育社王席君的題詞“筆戰是槍戰的前驅,也是槍戰的后盾”。這種為了迫切的現實斗爭需要而進行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毛主席直接將之表述為是“振奮軍民”的文藝,是“革命的功利主義”,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戰時文藝從文藝政策、文藝創作、文藝組織到文藝活動,無不圍繞這個“振奮”來進行。
戰時文藝必須服務于、服從于抗戰大局的思想,是當時進步文藝界的共識,也催生了一大批抗戰文藝的優秀作家和經典作品。作為抗戰歌謠之一的“街頭詩”是典型的戰時文藝。1938年的8月,在延安解放區,詩人田間發起了“街頭詩運動”,并身體力行創作了大量的街頭詩。田間認為,詩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戰士,然后才是一個詩人。他的詩歌的理論和實踐都顯示出明確的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功利主義的精神。這與當時詩壇上許多為了詩歌藝術而削弱了甚至脫離了現實斗爭需要的詩人迥然不同。所謂含蓄、優雅、雋永、清麗之類的詩,在田間這里完全不見蹤影。他在《詩,我的詩啊》中這樣寫到:“詩,強烈的節拍,戰斗的生命,/是屬于民眾和祖國?!?②他的代表作《假使我們不去打仗》只有短短五六行,全詩如下:“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簡短直白的表達,快速鏗鏘的節奏,的確很有感染力和啟發意義。
聞一多在評論這首街頭詩代表作時說:“這里沒有弦外之音,沒有余音繞梁三日的余韻,沒有半音,沒有任何噱頭,只是一句句樸質的話,簡短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庇终f:“它只是一篇沉著的鼓聲,鼓舞你愛,鼓舞你恨,鼓舞你活著,用最高限度的熱與力活著,在這大地上?!雹蹚拇嗽娙颂镩g,被人們稱為“鼓點詩人”。
以“革命的功利主義”為動機、“振奮軍民”為目的的戰時文藝很快催生了獨具特色的“抗戰文藝”。抗戰文藝涵蓋了幾乎所有的文藝品類,涌現出許許多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1938年4月,毛主席在魯迅藝術學院成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說:“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這是對于目前抗戰不可缺少的力量?!笔聦嵶C明,魯藝不僅培養了大批如冼星海、艾青、何其芳、華君武、穆青、賀敬之、王昆、于藍等抗戰文藝人才,還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基本的創作隊伍、規范和審美標準。這種帶有“戰時”色彩的文藝思想成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明顯特征,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一個三十年的文藝思想具有明顯的戰時文藝色彩的觀點,已經成為今天學術界的共識。每一次重要會議的召開,每一個重大政策的頒行,每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社會變革,每一個典型人物的出現,都會涌現出一大批前來“助力”的文藝作品。帶著戰時文藝思想印記的當代文學作家作品隊伍是一個超級豪華的陣容,例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楊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創業史》、周立波的《山鄉巨變》、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趙樹理的《三里灣》、瑪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馮德英的《苦菜花》等。老舍則以《龍須溝》這部話劇反映黨領導下北京南城一條臟亂差的貧民社區的改造為縮影,歌頌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百廢待興,人心向黨的歷史時刻。1978年之后,隨著越來越多西方人文主義、現代主義文藝思想的強勢進入,和長期的和平寧靜的現實生活,以“革命的功利主義”為特征的戰時文藝思想逐漸退出主流,成為遠去的背影。但讓人們依稀可見“戰時文藝”的芳蹤,如汶川抗震中的文藝作品。一方面是文藝規律的內在驅動,另一方面是迫切的現實斗爭的需要,第三方面是悠久的文化傳統,“戰時文藝”其實從未走遠。
二
2020年初,舉世關注的中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民戰爭爆發以來,以戰時文藝思想為主要指規的抗疫文藝,迅速成為席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文藝狂潮。身患漸凍癥依然堅持奮戰抗疫第一線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則把自己的肺腑之言直接吐露于紙上,瞬間讓無數人淚目:“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同時,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我不是個好丈夫。/我愿用漸凍的生命,/與千千萬萬白衣衛士一起,/托起信心與希望。” ④這也許是張定宇同志此生唯一的一首詩,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鼓點詩”。96歲的黃永玉先生,也在抗疫的第一時間創作了美術作品《支援武漢》、《中國人活得有氣勢》;80歲的著名畫家廖開明創作了《贊抗疫衛士》用簡單、樸素的畫風直白表達全國一盤棋馳援武漢疫情重災區的體制優勢和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
羅列抗疫文藝的優秀作品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它產量驚人,也因為它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隨著抗疫戰爭的完美收官,各種對素材的進一步消化打磨,思想精深、藝術精良、技術精湛的文藝作品一定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截至3月25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紀錄片已經上線,一大批抗疫題材的影視劇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毫無疑問,抗疫文藝必將成為當代中國人精神圖譜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三
強調文藝的“振奮”,承認文藝的功利目的,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基本原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戰時文藝就可以排斥文藝的文藝性了。相反,作為偉大戰略家和文藝家的毛主席,在1942年底第二次到魯迅藝術學院的時候說:“文藝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武器,創作好像廚子做菜一樣,有的人作料放得好,菜就好吃?!?⑤文藝是武器的觀念,與強調文藝的革命功利主義一樣,都是對文藝的教化功能的放大和強化。文藝的認知、教化、審美三大功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所側重,但是無法忽略或者偏廢。毛主席所言“創作好像廚子做菜一樣,有的人佐料放得好,菜就好吃”,“佐料”顯然指的是文藝的藝術性,而且文藝的藝術性是為文藝的教化功能服務的,優秀的藝術作品首先從藝術上感染人,情感上感動人,才能在思想上啟發人、功能上改變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則繼承、發揚了毛主席的文藝思想,指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檢驗一個作家的主觀愿望即其動機是否正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為(主要是作品)在社會大眾中產生的效果。社會實踐及其效果是檢驗主觀愿望或動機的標準。”這就是毛主席著名的“效果標準”。
如果說丁玲是這個“效果標準”的正面代表,王實味則是反面的。1942年3月開始,馬列著作翻譯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藝研究室特別研究員王實味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文藝副刊等媒體上,發表了一系列諸如《政治家,藝術家》《野百合花》等批評時政的雜文,對當時延安邊區可能真實存在的個別負面現象給出了失之偏頗的批評。身為中央研究院特別研究員的王實味在《野百合花》中的思想觀點,在黨內引起了很大的混亂,并且還得到許多來延安不久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同情。毛主席從報上看過《野百合花》后,托胡喬木轉告王實味:“這篇文章是從不正確的立場說話的,這就是絕對平均主義的觀點和冷嘲暗箭的方法?!恼轮谐錆M了對領導者的敵意,并有挑起一般同志鳴鼓而攻之的情緒,只要是黨員,這是不能容許的?!?⑥為了消除王實味系列文章的不良影響,使延安整風走上正軌,中央研究院從5月27日起,以“黨的民主與紀律”為題,召開全院座談會。但是王實味固執己見堅持錯誤路線,無法接受用“效果標準”評價文藝的創作要求,不肯改變以揭露和批判為主的創作習慣——盡管這種寫作客觀上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也不肯有所改變。當年10月,中央開除了他的黨籍。后在轉戰中被錯殺,受到毛主席批評。
總之,不論是抗戰文藝,還是抗疫文藝,“戰時文藝”是對有悠久歷史的現實主義文藝傳統的傳承發展,是先進文藝必然融入時代和人民需求的必然結果,是特定歷史時期為重大現實斗爭服務的主流的文藝形態。毛主席給出的抗戰文藝要“振奮軍民”的思想,是所有具備戰時文藝特點的文藝形態的總要求和大方向。強調教化功能,重視傳播效果,是它的主要特點。對當下的很多中國人來說,承平日久,西風東漸,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基因并沒有徹底消失,只要有合適的氣候和土壤,必定還會破土而出、蔚為壯觀。毛主席在延安專門提出的文藝評價的“效果”標準、“革命的功利主義”概念都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傳承發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今天,我們理所當然要堅持黨領導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旗幟鮮明允許豐富多彩的文藝思潮、流派和藝術手法的創新,但是毫無疑問要堅持一個前提,那就是繼承延安時期抗戰文藝優良傳統,堅持文藝創作要服務于、服從于國家利益、實現“振奮”民心的主觀愿望與實際效果有機統一的基本原則。
注釋:
① 1936年11月22日毛主席在陜北保安的《在中國文藝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根據1936年11月30日《紅色中華》刊印。
② 《中國現代文學編 詩歌卷》,王富仁主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 本文原載于1943年11月13日《生活導報周年紀念文集》。
④ 引自“麗鈞作文”公號,“湘語文”搜集整理。
⑤ 《毛主席稱魯迅為“現代中國的圣人”自認“圣人的學生”》,引自2015年10月18日人民網。
⑥ 原發《整風參考資料 論王實味的思想意識》 作者: 范文瀾 羅邁 溫濟澤 張如心 艾青,1943年新華書店出版,轉引自國學數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