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鵬輝
《書畫史記》是由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主辦、中企金匯(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一份書畫類會員刊物,創刊雖只短短三年時間,但刊物所彰顯的專業性、學術性、純粹性,和“獨立第三方、微志存史實”的精神,“立足人文視野,寫照時代精神”的辦刊理念,已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重視。該刊冠以“史記”之名,目的是客觀公正地記錄當下書畫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呈現當下文化生態,為當代書畫事業發展立言、寫照,雄心壯志,勇氣可嘉,可謂立意高遠。于是,就有了此書的出版。
《書畫史記》不是官辦的刊物,而是民間自辦的刊物,以“獨立第三方”的身份出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是這種身份的特殊,才顯得其與眾不同,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秉持舊時學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則,冷靜、純粹、客觀地對待當代書畫,積極尋求當代書畫的坐標。作為刊物的第一發起人和創辦人,彭一超主編更是親力親為,他組建了刊物學術團隊,嚴格執行工作原則和學術規范,從尋找訪談對象到訪談問題的設計,再到訪談稿的反復修改,以一己之力完成訪談內容,并每期付諸專業終審。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把刊物當作一項事業,嚴謹而又細膩,實屬難能可貴。《書畫史記·當代名家訪談錄 第一輯》與市面上的書有所不同,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規格高。在選擇“名家訪談”的對象上,該書規格甚高,要求是省級及以上書法(美術)家協會主席,或擔任過中國書協理事、中國美協理事及以上的書畫家,或是重點大學的知名教授。這一規格在當下的書畫訪談中是鳳毛麟角的。站得高則看得遠,只有標準設置之高,以書畫精英為切入點,才能更好地把握書畫發展的時代脈搏,辨清當代書畫創作和研究的主流方向。
其二,學術性強。重視學術性是此書的亮點,由于每一位書畫名家都有自己的藝術見解和心路歷程,采訪者私下里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熟知每一位藝術家和學者,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盡可能地避免提及一些大而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問題。突出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與藝術家和學者展開深度對話和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學術的引領下,訪談朝著深入化和細致化方向發展,由此也引發了諸多頗有意義的話題。如地域書畫風格的傳承和流變、書畫與其他藝術的關系、書畫的守成與創新等話題,這些能激發讀者的思考和探討。

其三,價值多元。此書堅持財富管理專家薛光杰提出的四個“價值尺度”:歷史價值、市場價值、藝術價值、人品價值。書畫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最被人所看重,歷史價值和人品價值容易被忽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藝術品市場持續火熱,天價藝術品時常出現,以至于人們以市場價值來衡量藝術家的創作水平,市場價值高則藝術價值高,而鮮有人關注歷史價值和人品價值。一時的新奇,或是曇花一現的書畫作品,縱使在市場上一時獲得青睞,但最終將被歷史所淘汰,盡管市場價值高,但是并不意味著歷史價值高。但到了當代,在一切向錢看的功利心態驅使下,人品價值被忽略了。故加強道德修養,激濁揚清,從事書畫的人士務必要堅守底線。
當然,《書畫史記·當代名家訪談錄 第一輯》還有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訪談對象須向繪畫方向拓展,訪談的議題適當向理論研究傾斜,訪談的視角還可擴大,如古今書畫的對比、中西方繪畫理念的異同等話題。該書順利出版,凝聚著全體編委和編務人員的辛勞。他們克服困難,一往直前,敢于擔當,不負使命,以滿腔熱血投身于書畫事業,這種精神令人敬仰。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后的訪談會更加精彩,更加深入,更好地為當代書畫把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