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樹偉
摘要: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經濟全球化已深入發展,但全球化進程也出現倒退趨勢;突如其來的疫情進一步激化了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力量間的矛盾。當前,中國在推動全球化方面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疫情后,中國將進一步成為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反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中國當前和今后的一項緊迫任務。
近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沉渣泛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國際交流和人員貿易往來受到阻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遭到重大沖擊并可能長時間存在。在此情形下,有人提出了“全球化巳經終結”的論調,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是擺在各國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論命題,也是重大現實問題,事關人類命運、國家前途。
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促進資本、知識、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質技術條件,為各國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新科技革命的大力推進,特別是信息技術取得突破并廣泛運用,全球資本的跨國流動迅速加快,經濟全球化得以迅猛發展。隨著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的規模正在空前擴大。全球范圍生產要素配置以空前的速度J現模持續發展,各個經濟體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程度日益加深。與此同時,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復蘇動力不足,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與高失業、高泡沫等風險并存,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依舊突出。隨著國際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但經濟全球化總趨勢尚未改變。
二、疫情前后的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進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再一次出現逆轉。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商品和資本的跨國流動性降低;二是全球關稅削減進程趨緩;三是全球貿易限制措施增多。2016年之后,全球化倒退跡象更加明顯,其中以英國“脫歐”和美國特朗普政府實施的“美國優先”等一系列反全球化政策最為突出。
新冠疫情強化了過去的反全球化力量。而疫情過后短期內的全球化進程估計仍將倒退,且倒退幅度和速度可能比疫情前更大。這主要是因為疫情之前導致全球化倒退的力量因疫情得到了強化,且疫情催生了新的反全球化力量。而疫情產生的支撐全球化的力量短期內還無法阻止全球化倒退。全球化倒退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損害,并將加深世界經濟衰退程度,延長世界經濟低迷時間,給世界經濟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當然,疫情在產生新的反全球化力量的同時,也催生和強化了一些推進全球化的力量。這主要表現在兩個領域:一是疫情催生了國際衛生合作和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國際合作需求;二是疫情使得中國在推動全球化方面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但總體卜看,疫情產生的國際衛生合作需求和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需求在短期內并沒有形成推動全球化的強大支撐。
需注意的是,疫情后全球化倒退的最大風險莫過于世界再次分裂為兩個體系。這種分裂緣于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對中國采取“脫鉤川孤立”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以中國為代表的支撐全球化的力量和以美國為代表的反全球化力量將持續激烈碰撞,未來的全球化趨勢將取決于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如果疫情持續蔓延且經濟持續衰退,越來越多的國家將認識到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徹底控制住疫情和實現經濟復蘇,支持國際合作和全球化的力量可能會得到強化,全球化的倒退將受到一定制約。
中國若能在推動全球化的過程中,更充分地挖掘全球化的益處,更好地管控全球化帶來的損害,更好地分配全球化的利益,則中國推動全球化的努力將會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推動全球化的力量就會更快地反超反全球化的力量,并進一步推動全球化行穩致遠。
三、努力在經濟全球化變局中開拓創新
在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主動同有關國家、國際組織開展合作,向國際社會提供抗擊疫情急需的合格防疫物資,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力證明了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優化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機制是捍衛公共衛生安全最好的方法。要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應強化世界衛生組織等多邊機制作用;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要順勢而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是推倒重來,不應采用冷戰、零和博弈的舊思維,而是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前提下,積極改革、完善現有國際秩序,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的改革,促進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儲備更強大的體制機制紅利。
要堅持互利共贏,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建設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為此,各國需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強化供應鏈安全,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機遇和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要促進文明對話,蓄積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動能。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推動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要加快全球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合作,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同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文明對話和綠色發展,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拓展新的空間和機遇,促進經濟全球化基礎更牢、程度更深、更可持續。
當然,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在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反全球化的巨大影響,要高度重視大國內需的巨大影響力,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唐宜紅、張鵬楊.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在攜手抗疫中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2020.
[2]喬良.在光明日報發表的共同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全球化,2020.
[3]姚枝仲.在當代世界發表的新冠疫情與經濟全球化,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