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巍巍
據史料記載,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既做過高官,也多次被貶。但不管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過著比較儉樸的生活。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為此,他絞盡腦汁,精打細算:根據自己的俸祿收入,把全年需要的所有開支計算出來,平均分成12份,每月只用其中的一份;然后又把每月的一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數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取下錢袋以后,蘇軾要仔細權衡一天的開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存放在一個竹筒里,以備不時之需。后來,雖然蘇軾官至高位、俸祿豐厚,但他依然保持著這種計劃開支、節儉生活的習慣。
從古至今,勤儉節約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被人們廣為推崇。正所謂“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不管是對于個人、家庭,還是對于社會、民族、國家,節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節儉是個人品行修養的體現
春秋時期魯國的重臣季文子,在擔任國相時,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魯國上卿仲孫它勸季文子說:“你身為魯國的上卿,做了兩代君王的國相,德高望重,但你自己不注重衣著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了嗎?也會讓其他國家的人笑話您啊!這樣做實在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顏面。”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對仲孫它嚴肅地說:“一個人的能力與品德,不能根據他的服飾穿著來判斷;一個國家的強弱與榮辱,不能靠臣子們是否衣著光鮮、車馬亮麗來體現,而是通過臣民們高潔的品行體現出來。”仲孫它聽后,滿臉羞愧,同時內心也對季文子更多了一份敬重。
古往今來,對于個人而言,節儉是一種優秀的品德,是個人素質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體現。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節儉是錘煉個人修養和品格的良好途徑。不管你身份多么尊貴,抑或只是平民百姓,對每個人而言,節儉并不是什么羞恥的事,反而應該感到光榮。節儉也不是作秀給別人看,而應該把節儉放在靈魂中,去學習,去思考,去實踐,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把優良的傳統繼承下去,傳播開來。
漢文帝劉恒作為一朝天子,從不驕奢淫逸,他以秦朝奢靡致亡為鑒,深知百姓生活的苦樂對政權安定的重要意義,故而在位時身體力行,凡事以節儉為先,成為全國百姓的表率。
古代皇帝居住的宮殿,大都修有漂亮的露臺,大臣們建議漢文帝也修建一個露臺。于是,漢文帝便召集工匠,計算一下建造露臺的費用。工匠們回答說,費用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足夠了。漢文帝聽后吃了一驚,忙問道:“一百斤金子,是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呢?”工匠們回答說:“大概十戶左右。”漢文帝聽了,連忙擺擺手說:“現在國庫的錢不多,還是把這些錢省下來吧!”因為心中記掛著百姓生活的艱辛,漢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時間里,沒有蓋過宮殿,也沒有修過園林,甚至連供皇室娛樂的動物、設施和車馬儀仗都沒有增添。省下來的錢,用來供養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90歲以上的老人,再增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綿,給他們做衣服。
即便是到了晚年,漢文帝在處理身后事的時候,仍時刻不忘節儉。臨終前,他頒下遺詔,要求為自己簡辦喪事。他說:“為我建造的陵墓只可以用磚瓦,不要使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裝飾;不要建造高大的墳墓,陵墓周圍的山川要保持原貌,不能有所改變;喪事要從簡,盡量節省人力和資金。”漢文帝節儉的美德令臣民稱贊,天下百姓紛紛效仿,因此社會風氣日善,國家也慢慢富裕起來。正是因為漢文帝的節儉愛民和勵精圖治,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節儉是家庭生活和美的保障
宋代著名詞人劉克莊在《貧居自警三首》中說:“力穡勿忘家世儉,堆金能使子孫愚。”可見,節儉是家庭生活和諧的保障。俗話說:“勤儉持家。”從家庭角度來說,節儉不僅可以很好地減少家庭開支、合理規劃生活,更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優良家風。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節儉家訓中,最著名的當數明代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其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至今仍廣為流傳。朱柏廬在教育子女及家人時,要求他們嚴格奉行節儉的原則。對于家庭生活,他提倡以實用為標準。他認為,器具只要是質樸而干凈,那么即使是普通的器皿也比金玉好很多;飲食如果簡約而精致,那么即使是鄉間的蔬菜也勝過豐盛的山珍海味。朱柏廬要求家庭和提醒世人的節儉理念,很值得后人借鑒。
如果說普通的百姓之家將節儉的美德作為家風尚屬平常,那帝王將相的富貴之家能把節儉作為整個家庭成員共同遵循的生活習慣,則實屬不易。俗話說:“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帝王之家可以說是他們那個時代物質生活最富足的家庭,然而,作為一國之君的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不但自己過著儉樸的生活,也要求兄弟姐妹和子女們遵循節儉的原則,培養節儉的品德。
自登基以后,趙匡胤很少穿新衣服,就連皇冠上的珠寶也都盡數去掉。弟弟見他作為一國之君穿得如此寒酸,就勸他換一身華麗的衣服,結果被趙匡胤嚴詞拒絕,還質問弟弟是否記得當年兩人在洛陽夾馬營生活的情景。原來,洛陽夾馬營是趙匡胤兄弟隨父親生活了20余年的軍營,當時他們的父親不過是一個中下層軍官,常年在外征戰,家中生活拮據。當時的趙匡胤兄弟能有衣穿、有飯吃,就已經很滿足了。雖然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弟弟也做了親王,但趙匡胤時常以他們當年的那段艱苦生活來教育弟弟居安思危,注意節儉。
不僅如此,趙匡胤對子女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一次,他的女兒永慶公主穿了一身帶翠鳥羽毛和繡著花樣的裙袍向他請安,被他當場斥責,告誡以后不許再穿如此華貴的服飾。趙匡胤整個皇室家庭的節儉之風,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宋代逐漸由五代末期的窮奢極侈轉向勤勞節儉之風盛行。也正是因為這位將節儉之風始于家庭、盛于朝廷、倡導至全國的賢德君主,宋朝才開創了鼎盛局面,因此,世人將趙匡胤及其皇室家庭的節儉家風稱頌為“為國守財”。
節儉是社會前進發展的動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家庭的美德不僅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更是影響和改善社會風氣、營造社會新風尚的關鍵環節。以節儉為美德的良好家風,可以構建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而這種以愛惜公共財產、節省生活資源、減少舌尖浪費等為主要表現的節儉的社會氛圍,能夠在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文明傳承的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社會、國家、民族的角度來看,節儉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國家和民族永葆青春的秘方。在任何一個朝代,或許都會有人富可敵國,但是也有人食不果腹。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一王弼,在解讀《老子》時這樣說道:“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意思是說,只有實行節儉,才能使天下的財物充足而不至于匱乏。
節儉不僅是普通百姓家庭生活中的基本遵循,更是全社會范圍內維持基本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根本。即使在沒有生存危機、物質生活條件不斷進步的年代,節儉作為一種社會責任,也是集中社會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