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俏霞



摘要:高中必修1為自然地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好課程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可通過對基本的自然地理(氣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現象進行野外實地考察,現場實踐可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理論理解,獲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野外實地考察,對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課程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次校園實地考察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新的知識,同時更有力的加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關鍵詞:野外實地考察;地理學習興趣;校園地理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高中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地理知識點繁多的情況下,很多地理教師似乎只能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不停的講,把知識強硬灌輸給學生。只是提高了學生暫時的分數,真正的教學有效性、培養興趣、培養能力,根本無從談起。
長期、單一講授式地理教學下,學生失去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甚至出現厭學、不學現象。嚴重缺乏學習地理興趣,更無從提起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徹底違背了新課改及其新教學理念。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通過學習切身感受學校的自然風光,并實際認識一些地貌類型、植物特點等,增強其熱愛學校的熱情和學習地理學的興趣。
2.使學生在認識實踐考察區地貌、土壤、水文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環境系統組成成分特征過程中,將課堂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相互應征,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有關專業理論的理解;學習和掌握自然地理學各門課程野外調查的方法。
3.使學生在對實習區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個大體的認識,在探究中提高自身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為今后參加地理調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5.通過實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德、不畏困難的勇氣、團結互助的精神。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校園地理綜合實踐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校園的情感。
2.校園地理綜合實踐課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知識的興趣,更好的樹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校園地理實踐活動課研究對象是學生熟悉并認識校園的地理環境。對于校園的地理環境,學生是了解但不認識,這中間是一個由感知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本課題以實踐活動為主要途徑,更好的認識校園的自然地理環境,發現問題,收集有價值的相關資料,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具體實地考察法、活動展示法、數據分析、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階段
1.制定活動計劃:為了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此次活動中,有效地展開調查研究,指導老師通過研究,制定一份詳細可行的活動計劃。
2.材料準備:試紙、礦泉水瓶(16個)鋤頭、相機、紙筆等。
3.形成活動小組: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一個或幾個問題,自由組成活動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學生任組長。
第二階段:調查研究階段
第三階段:資料整理階段
各小組同學整理、篩選資料的照片。
第四階段:匯報交流階段
第五階段:活動延伸(時間為兩課時)
1.討論交流
對于東山中學的校園地理環境,全體同學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見解,總結校園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
2.編寫調查報告
通過對基本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理論理解,結合校園的環境編寫好調查報告。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實踐活動區的概況
廣東梅縣東山中學位于廣東省梅州市下市狀元橋,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占地面積500.3畝,建筑面積約18.7萬平方米,教學設施設備先進,校園綠化面積占可綠化面積的80%。校園四季如春、處處見綠,呈一院(東山書院)四校區(初中、高一、高二、高三)新格局,校園背靠后山,面向梅江河和其支流周溪河。
2實踐活動內容
(1)水文
梅江全長307公里,為主要河流,匯五華河、琴江河、寧江、石窟河、松源河,流經大埔三河壩匯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稱為韓江。韓江經潮州、澄海縣注人南海,全長478公里。韓江源于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后稱韓江,全長400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差干河、袖樹河和石正河3條水系,為韓江二級支流。差干河縣內集雨面積479.9平方公里,河流長度71.16公里;袖樹河縣內集雨面積767平方公里,河流長度77.9公里;石正河縣內集雨面積9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31.7公里。韓江,位于廣東省東部,是前潮汕地區(包括現在的廣東省梅州地區的大埔縣、豐順縣,潮汕地區的揭陽市、汕頭市、潮州市)各民系人民的母親河。
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徑流量、含沙量、汛期、結冰期、水能資源、流速及水位。梅江河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所以水文特征主要表現為:徑流量較大,水位季節變化大,汛期在夏季,含沙量較大,沒有結冰期等。
(2)植物
草本植物是一類植物的總稱,但并非植物科學分類中的一個單元,與草本植物相對應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們通常將草本植物稱作“草”,而將木本植物稱為“樹”,但是偶爾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屬于草本植物,但人們經常將其看做是一種樹。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顯著的區別在于他們莖的結構,草本植物的莖為“草質莖”,莖中密布很多相對細小的維管束,充斥維管束之間的是大量的薄壁細胞,在莖的最外層是堅韌的機械組織。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也與木本植物不同,維管束中的木質部分布在外側而韌皮部則分布在內側,這是與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不具有形成層,不能不斷生長,因而樹會逐年變粗而草和竹子就沒有這樣的本領。相比于木質莖,草質莖是更進化的特征
灌木指那些沒有明顯的主干、呈叢生狀態比較矮小的樹木,一般可分為觀花、觀果、觀枝干等幾類,矮小而叢生的木本植物。是多年生。一般為闊葉植物,也有一些針葉植物是灌木,如刺柏。如果越冬時地面部分枯死,但根部仍然存活,第二年繼續萌生新枝,則稱為“半灌木”。如一些篙類植物,也是多年生木本植連翹、迎春、月季、荊、茉莉、沙柳等。中國主要的灌木分布地區是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后山植物茂盛,在水分條件較差或是喬木的屬下,也分布著許多的灌木叢。
喬木是指樹身高大的樹木,由根部發生獨立的主干,樹干和樹冠有明顯區分。有一個直立主干,且高達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稱為喬木。如常見的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松樹、玉蘭、自樺、蘋果樹、梨樹等。喬木常在基部發出多個枝干的木本植物稱為灌木。喬木分布廣泛,已知的地方基本都有喬木生長,包括戈壁灘、沙漠、南極、北極等環境惡劣的地方分布最多的還是環境溫暖濕潤的大陸。后山茂密的樹木以喬木為主。
(3)土壤
在亞熱帶氣候和常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的土壤。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起長江,南至南嶺山地和臺灣北部,西部包括云貴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緣。由于該地區降水豐沛,土壤淋溶作用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鐵、鋁的氧化物較豐富,故土壤顏色呈紅色,一般酸性較強,土性較粘。由于紅壤分布地區氣候條件優越,光熱充足,生長季節長,適于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果樹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兩熟至三熟土地的生產潛力很大。在我國,紅壤地區是稻米、茶、絲、甘蔗的主要產區,山地還適于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壤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土壤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壤肥力。
通過對后山挖出的土壤進行觀察,發現其土壤特性符合我國南方的地帶性土壤——紅壤的特點。
(4)地貌
梅州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全市85%左右的面積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于豐順縣的銅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積約200多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丘陵:一般海拔200到500米,地形有起伏,但是海拔較低,坡度有比較和緩。此次后山的野外觀察發現其地形符合丘陵的特點。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
1.在中學地理教育改革中,必須要將所學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校園地理實踐活動,我們將地理教學走出了課堂,走進了自然,走進了社會,也真實的走進了生活。
2.校園地理活動中錯綜復雜的自然環境,促使學生在考察活動中不斷地動心、動手、動腦,不斷地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問題。提高了他們的地理觀察、分析和處理能力。訓練了他們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綜合等思維。
九、課題研究中的反思
1.通過此次課題的研究,課題組教師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面對高考,很多家長、老師只是一味的限制學生的自由,磨滅學生的興趣,逼迫學生苦學、死學。但所取得的效果卻恰恰相反。針對這一現象,中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2.通過此次課題的研究,課題組教師清楚認識到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生活的重要性。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必須聯系實際生活。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知識、興趣、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有效的培養,能更好的樹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