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珠 程 石
(安徽新力電業科技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230000)
光伏電站以并網形式運行期間,在電壓數值較小時,光伏電站內部含有的電纜、變壓器等元素,極有可能對并網電流、電壓等因素造成影響。在發電功率增長過程中,配電網逆變器能夠依據實際需求,完成無功功率的發射與吸收等程序,以此提升大型光伏電站的協調能力。光伏電站運行逆變器時,能夠將直流轉變成交流,其轉換過程中形成了諧波,將會在電網中危及電能質量。
如圖1 所示,為光伏電源并網接線圖。在逆變器運行期間,將會形成諧波,對電能質量產生的威脅表現為:
1.1.1 諧波形成時,引起旋轉電機運行受阻,增加運行損耗,繼而引起機械產生高頻振動,由此形成較高頻率的噪聲與諧波,將會影響電能供應的穩定性。

圖1 光伏發電并網接線圖
1.1.2 諧波電流能夠提升變壓器繞組損耗值,使其處于較高溫度環境中。諧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變壓器運行噪音,諧波源形成的電流,在經過變壓器時,受到了諧振作用,將會引起變壓器發生損壞問題。
1.1.3 交流電網中存在的異常電壓問題,將會形成變流器控制角存在不等問題,在正反饋作用下,提升系統電壓發生異常的可能性,引起整流器運行不暢,嚴重時將會引起換相設備發生破損。
1.1.4 諧波在運行期間,對繼電保護、自動化運行系統產生一定影響作用,將會引起此類裝置發生誤動、拒動等問題[1]。
當頻率范圍為1~10 時,將會引起電壓波動問題,造成照明燈、配電網系統畫面發生不穩定現象,讓人們產生視覺不適感。此類干擾問題稱之為“閃變”。當閃變現象較為強烈時,將會引起電機轉動失穩問題,甚至損壞電子裝置,對電網形成較為嚴重的公害威脅。
光伏電站運行期間,逆變器實施三相觸發時,將會產生觸發對準性不足現象,引起網點三相電壓形成對稱性缺失問題。鑒于光伏電站作為輔助性運行系統,具有較低的負荷,實際產生的三相電壓,可不予考慮。負序穩定干擾供電系統與設備的具體表現為:1.3.1 引起電力系統運行時,缺失繼電保護裝置,造成負序啟動元件運行不暢問題。1.3.2 發電機、工廠運行發生異常振動,電動機設備發熱。
2.1.1 提升配電網調度的協調性
配電網在實際接受調度指令時,將會采取指令響應措施,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予以聯動,針對逆變器運行期間產生的輸出功率,實施調度指令的執行程序。然而,在此期間,調度指令的執行程序,含有不穩定性、漸發性等特點,對光伏列陣運行的功率參數產生威脅,由此形成功率不匹配問題,降低調度指令運行效果,影響著光伏電池能夠輸出功率的最大值。以超級電容器為基礎,加強儲能裝置運行問題的解決效果,提升配電網調度指令執行的系統協調性。
2.1.2 采取低電壓穿越形式
配電網在日常運行期間,將會發生不小于10%的電壓偏差問題,應針對光伏發電系統開展電壓調整措施,加強電壓控制效果。針對光伏并網運行時實際產生并網功率,開展的有效處理措施為:容量消減,以此科學規避逆變器過流問題,如若電壓偏差小于10%,且存在配電網電壓相應減少的現象,電壓偏差的5%將會發生功率不足問題。
2.1.3 優化儲能元件荷電狀態
以光伏發電系統運行能力為基礎,全面提升其運行品質,將其運行的穩定性、抗干擾能力,作為切入點,應采取的有效措施為:保障電壓取值的規范性,加強電壓運行具有連續性,對電壓開展有效的控制措施;如若電容器運行電壓較小,可采取充電方案,提升電壓補充效果;如若運行電壓較高,應有效釋放電能,防止其超出標準范圍。為此,借助恒功率原理,加強充電、放電的運行有效性。提升電容器能量自控效果。
如圖2 所示,作為配電網本地控制的結構圖。依據配電網本地控制的實際構成,應科學調整電容器與逆變器兩者設備之間的契合度,可采取的有效控制措施為如圖2。
2.2.1 科學控制電網側結構,控制項目包括配電網調頻功能、調壓效果、調度運行能力。2.2.2 有效控制逆變器結構,減少負面影響,提升配電網系統運行效果。2.2.3 合理調整電容能量,保障配電網運行的穩定性。
以某光伏電站為仿真實例,其實際發電總數為60MWp,發展列陣共有36 個,每個光伏發電列陣將會配置升壓箱式變一臺、交流匯流箱八臺。并在每個匯流箱位置完成逆變器安置,配置逆變器數量為6,規格為40kW。有效整理光伏子方陣采取等值處理措施,具體數據如下:a.逆變器容量:等值處理前容量為40kW,等值處理后容量為1920kW。b.逆變器數量:等值處理前容量為6×8=48 臺,等值處理后容量為1 臺。c.變壓器容量:等值處理前容量為1600kVA,等值處理后容量為1600kVA。d.變壓器數量:等值處理前容量為1 臺,等值處理后容量為1 臺。
3.1.1 計算光伏電站無功率運行情況
針對光伏電站系統開展計算分析,以此判斷光伏電站運行的穩定性,驗證光伏電站運行對電壓設置值產生的影響,加強電壓設置值調整,提升電網電壓抗干擾能力。開展仿真計算程序,計算結果為:在并網點位置允許的電壓取值范圍內,如若光伏逆變器發生超前問題,因數大于0.95,由此引起光伏電站運行功率范圍為[24852,26582]MVar。當光伏逆變器表現出滯后現象,因數小于0.95,由此引起光伏電站運行功率范圍為[11534,12751]MVar。
3.1.2 計算電能質量
a.諧波計算。依據仿真模型,開展仿真計算,測定光伏電站內部的諧波電流存在的影響問題。經計算發現:光伏電站在穩定運行情況下,同時逆變器功率運行因素=1.0 時,光伏電站并網點諧波電流有五種形態,頻次分別為13、17、21、23、27,此五種數值均超出了國際規定的標準值。其中23、27 兩個諧波次數,引起電壓異常現象,諧波引起的異常運行指數高達3.51%,超出國際限值的2.0%。以13、23 為例,結合數據對比諧波電流的影響。A:諧波次數為13 時,其諧波電流大小為2.4A,諧波電流限值為2.45A,引起母線電壓發生異常的概率為0.94%,異常限值為1.60%;B:諧波次數為23 時,其諧波電流大小為2.4A,諧波電流限值為1.41A,引起母線電壓發生異常的概率為1.61%,異常限值為1.60%b.三相不平衡度。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定、能源行業運行準則等內容,光伏逆變器在運行期間,應妥善完成缺相保護,即采取自動化運行方式,完成缺相補充,提升逆變器的運行效果。由此發現:光伏電站在運行期間,將會處于缺相保護狀態,降低了缺相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當光伏電站處于三相對稱運行狀態,將不會向電網輸入負序電流。為此,在光伏電站實際運行時,三相電壓失衡問題發生概率較小,三相電壓失衡問題在運行的允許范圍內。
3.2.1 調度模式
結合實際制定的配電網調度方案,有序開展仿真實驗,驗證此種方案的可行性。光伏電源自身運行的母線電壓,以直流形式完成運行,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當配電網以功率為主題,發出調度指令時,系統執行程序,借助仿真驗證獲得科學的調度程序。仿真實驗現象:當響應時間取值范圍為[0.1,0.2]秒時,系統將會在短時間內提升光伏列陣的運行功率;當響應時間取值范圍為[0.2,0.4]秒時,分布式光伏的調整項目為無功與有功兩種調度效果。基于電容器具備較為優異的協調性,有助于保持光伏調度指令響應與執行的穩定性。如若在控制母線電壓時,將其有序控制在800V 范圍內,電壓將會產生較大偏差問題,有助于提升直流母線電壓運行的抗干擾能力,此種優化方式能夠提升功率響應速度,使其在前饋環節中獲得優異的運行效果,科學防止直流母線電壓發生浮動問題[2]。

圖2 本地控制結構圖
3.2.2 調頻模式
以配電網調頻為仿真主題,開展實驗時發現:如若電頻存在偏移現象,光伏電源將會想通與調頻,以此軒主提升母線電壓運行效果。當系統運行周期為[0.1,0.5]秒范圍內,將會在0.4 秒內有效提升光伏列陣運行功率。如若系統功率不大于50.3 赫茲,光伏系統并網功率將會發生轉變,以列陣輸出功率為主要表現形式。如若持續提升配電網運行頻率,當速率處于0.1 赫茲4%狀態時,將會降低光伏系統運行產生的功率設定值。
如若光伏并網運行體系形成了較高的輸出功率設定值,借助并網功率加以分析,電容器將會有效吸收功率剩余值。光伏列陣系統運行期間,系統整體輸出功率應不大于設定值,在開展輸出功率有效處理的基礎上,即可開展光伏并網操作。在執行配電網系統調頻程序時,應將800 伏特電壓設定為基礎性條件,科學控制電壓偏差,將偏差控制在0.625%范圍內,以此保障母線電壓運行的抗干擾能力。
3.2.3 低電壓模式
在低電壓模式的仿真實驗中,科學調整配電網設定電壓,以母線電壓運行條件為基礎,保障配電網電壓優化的有效性。光伏系統運行周期在[0.1,0.5]秒范圍內,0.4 秒內時間范圍內將會迅速提升功率。在功率響應不足0.3 秒時,電壓將會下滑至0.8Un。如若光伏系統運行電壓不大于0.98Un,逆變器將會予以響應,將系統運行形成的無功功率,輸送至配電網系統中,
綜上所述,以配電網電能質量保障為基礎,開展各項調節功能的優化設計,提出了中心、本地兩個方面的控制措施。借助仿真實驗過程,能夠發現中心、本地兩種控制措施具備可行性,有效完成光伏并網儲能元件的科學調整程序,有效提升直流母線電壓運行的抗干擾能力,切實提升配電網電能運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