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雪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于美國時間9月18日傍晚去世,享年87歲。
借由電影《性別為本》,以及紀錄片《魯斯·巴德·金斯伯格》《她憤怒時最美麗》《推翻羅訴韋德案》等影像資料,我們來緬懷一個真實、智慧而卓越的猶太女性大法官。
1933年3月15日,魯斯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17歲喪母。母親曾教導她要關心他人,努力工作,人生要遵循兩個信條:其一,要做一個淑女—不要被憤怒等無用的情緒控制;其二,獨立—如果你遇到白馬王子生活幸福沒關系,但你要能獨立養活自己。魯斯小時候喜歡男孩子的運動,例如爬車庫頂。女伴們說,她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不喜歡女孩間的閑聊。
魯斯和其他性別律師們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改變了美國社會。
魯斯本科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在進入哈佛大學之前,她跟康奈爾大學同學馬丁結婚,已育一女。之后她轉校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法律。她畢業后,雖然成績第一,但沒有一家律所雇傭女性。無法實現在法庭踐行法律的魯斯,只好教書:她在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紐瓦克分校法學院和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擔任教授。魯斯曾向美國公共廣播透露,沒當成職業律師,是她一生的遺憾。
1972年,魯斯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首位終身女教授。同年,她領導美國民權聯盟的女權項目,其間她為數個具有先鋒性的性別歧視案件辯護并獲勝,為美國社會畫制相關的法律藍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四位女性大法官
1980年,她被任命為聯邦上訴法院哥倫比亞特區巡回審判區法官,1993年由克林頓總統任命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參議院投票結果為:96票贊成,3票反對)。她是最高法院內富有爭議的自由派大法官之一。
她參演歌劇,客串關于自己的電影和紀錄片。
女性被多次拒絕后,一旦被給予一個心儀的工作機會,會傾盡全力來認真工作,因為她們會有一種被窺視的感覺,自認為要為所有女性爭一口氣。魯斯就是這樣的。保守派人士多次要求她退休,她卻說:“我還會一直工作到我無法工作為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稱贊她為“一位不知疲倦、堅決捍衛正義的斗士”。
魯斯的司法職業生涯,為美國女性權利運動的歷史做著注腳。
回到100年前到60年前的美國,女性總是作為男性的附屬而存在—妻子被丈夫強奸不被視為犯罪,女警察無法在紐約市街頭巡邏,妻子需要丈夫的簽名才能申請信用卡,給家人做飯是女性的職責,律所不雇傭法律系女大學生,女性無法進入軍校(例如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成為軍人,女飛行員的丈夫無法享有空軍的住房補貼……
在當時,同工不同酬,是默認合法的;大多數女性無法對自己的身體自主,而是由政府決定能否墮胎。另一方面,回歸家庭的男性(例如看護人),無法享有各種女性享有的減稅優惠。
而對于魯斯來說,這種性別歧視從她進入哈佛大學的第一天就開始了。500名學生中的9名女性新生,被系主任請到家中吃飯。主任說,你們先自我介紹,為何你們占有一個本屬于男性的法律學生的位置?女學生們面面相覷,聰明的魯斯反諷地說,我進入大學是為了了解我丈夫學習的法律,以便做一個更善解人意的妻子和母親。后來,魯斯因不滿哈佛大學而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
2018年,阿里影業投資的魯斯傳記電影《性別為本》,將魯斯在1970年代領導美國民權聯盟的婦女權利項目的經歷拍了出來。 魯斯本人也現身電影結尾,她為史蒂夫·威森菲爾德案件辯護的原聲法庭辯詞也同時響起:“這些法律將女性固定在一些讓女性遜于男性的職業上。”“我所要求的不是基于性別對我的優待,我所要的只是,希望我們的同胞們,別再踩在我們脖子上了。”
電影將真實生活中的案件—一位男性無法享有妻子去世后自己照顧遺孤的社會保險福利,虛構成“美國國稅局駁回了一個男性申請人查理·摩里茲為了雇傭一個女護士來照顧生病母親而發起的減稅申請”。如果打贏這個針對男性的性別歧視官司,那將開啟所有其他性別歧視案件獲勝的先河。魯斯決定同丈夫馬丁·金斯伯格一起接下這個案件,并讓美國民權聯盟也冠名加入。
電影中,經歷數次失敗,一直為女性和勞工權利打官司的律師多蘿西·凱恩對魯斯說:“黑人的平權官司都無法成功,要改變法律,先要改變思想,這個國家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性別平等。”然而,當魯斯看到20歲、自由無畏、敢駁斥說嬉皮話男性的女兒簡時,她忽然意識到,時代改變了。

電影《性別為本》劇照
從美國民權聯盟負責人梅爾·沃爾夫、一位男性律師的角度來看,時代也確實變了。隨著家用電器,幼兒園和廉價避孕套的普及,它們將女性從家務勞動和生養照顧子女的職責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多的女性踏入職場,對于男性來說,何樂而不為呢?“我希望做一個女性,占社會50%的女性,而不是黑人、社會主義者和宗教上的少數派。” 梅爾·沃爾夫說。
而魯斯和馬丁的對手,是司法部副司長(哈佛大學法律系系主任)和一位年輕男性律師。這位律師聰明地找到國防部長,利用計算機找出187宗涉及男女有別的案例。辯護方稱,如果男性的工資不高于女性,無法養家,離婚率會飆升,美國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將分崩離析。
他們的辯詞恰好佐證了傳統勢力、文化和人倫如何阻止社會激變。魯斯的辯論圍繞著“社會激變”開始,他們不是要求大法官制定新的法律,而是希望將“保姆減稅法”延伸到沒有結婚的男性看護人。她從作為女性被歧視的自身經歷出發,講述歷史上被拒的性別案件,再延續到查理·摩里茲的稅務案,通過一番情理結合的辯詞,說服大法官們開先河。
“我們并不要求大法官們改變國家,改變國家并不需要法院的許可。我們是在懇求你們保住這個國家改變的權利。我們的子女和他們的后代,正因為法律對他們能力的所謂既定假設,而被各種機遇拒之門外,他們將如何站出來否定這些假定?我們要將這些性別歧視的法律一條一條地修改。你們有權開創這個先例,讓我們就此開始這項宏偉的工程吧,你們有權勘正錯誤。”魯斯的這番陳詞,為她贏得了“查理·摩里茲訴國稅局主任案”。
該案與“里德訴里德案”成為美國首批公開宣稱性別歧視違憲的聯邦案件。此后,涌現出更多像“愛德華訴希利”等有關性別平等的案件。
由于在最高法院的赫赫戰績,魯斯也成為了當年性別權利案件的先鋒律師。在歷次性別案件中,我們都能看到魯斯作為自由派大法官的精彩辯護。“墮胎手術是一項風險低的手術,女性有權給自己的身體做選擇。”她在“羅訴韋德案”中陳述道。

9月25日,美國華盛頓,已故大法官金斯伯格的靈柩停放于國會大廳
頗為巧妙而聰明的是,這起作為先鋒的性別歧視案件是為男性維權,它開啟了所有其他性別權利的案件獲得勝訴的可能。魯斯將性別平等視為跟種族平等一樣的民權議題。魯斯和其他性別律師們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改變了美國社會。魯斯的聰明智慧還體現在,她跟一位典型保守派男性大法官(斯卡利亞)保持著終身友誼,這也是自由派的作風—我可以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魯斯事業上的成功,離不開丈夫馬丁的支持與幫助。1950年,17歲的魯斯遇到18歲的康奈爾大學法律系的同班同學馬丁,相愛并于本科畢業后結婚。
馬丁也是一名優秀的稅務律師,同時也是喬治城大學法學院一名受人愛戴的教授。1999年馬丁被疾病侵襲后康復,2010年,他因癌癥去世。馬丁在臨終前寫信給魯斯:你是我一生唯一所愛,看到你實現自我價值,攀登到法律最高端,我感到很欣慰。
魯斯說,遇到馬丁是她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他不被女性的聰明嚇倒。馬丁非常風趣外向—常常拿魯斯不會做飯當笑料,這中和了魯斯嚴肅認真、安靜溫柔的性格。兩人譜寫了一段愛情與婚姻傳奇。
在電影《性別為本》的片尾,走出法庭的魯斯對丈夫馬丁說,這個勝利是我們的。影片回歸家庭和愛情的主旋律。同樣,紀錄片《魯斯·巴德·金斯伯格》給了馬丁很多鏡頭。正如一位網友說的,馬丁于家庭中共同分擔撫育子女的任務,于公眾場合多次言語維護妻子。魯斯的成功離不開個人學霸式的努力、順應社會思潮的選擇,更離不開馬丁于內心對她的理解與尊重,于行動上對她事業的支持,于靈魂上的真誠守護。
魯斯和馬丁育有一兒一女。女兒簡1980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律系,后就職于魯斯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兒子詹姆斯是一名古典音樂人。孫女克拉拉也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律系。魯斯的影響,讓法律血統在這個家族里延續。
魯斯的職業生涯,是一部為性別平等法律作出巨大貢獻,不屈服于權力、堅持真理的激蕩史。對于青年來說,魯斯讓他們意識到女性是被美國憲法保護的。魯斯勇敢表達其激進的自由主義觀點,被戲稱為“臭名昭著的R.B.G.”—年逾八旬的魯斯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偶像,她出現在各類T恤、馬克杯和身體刺青上,還被戲稱為“神奇女俠”。她參演歌劇,客串關于自己的電影和紀錄片。
愿這位聰慧有策略、內斂安靜、努力而美麗、身材矮小卻內心強大的女性,在權力和愛中,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