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維 王躍 張東東
摘要:抗聯文獻是抗聯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是傳播抗聯文化豐富內涵和精神價值的文化符號。良好的文化外宣翻譯有助一個國家或地區展示形象、促進了解、吸引投資。抗聯文化是黑龍江省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做好此方面文獻翻譯的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文章從提升龍江文化軟實力、提升社會發展動力和創設中國特色譯論三個層面,探討了抗聯文獻外宣翻譯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抗聯文獻;外宣翻譯;價值。
良好的文化外宣翻譯有助一個國家或地區展示形象、促進了解、吸引投資。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國家文化外宣對于展現國家形象、提升話語權和擴大文化影響力等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外宣翻譯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國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戰略舉措,如“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等;我省也啟動實施了諸項建設布局,如“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五大規劃”等。黑龍江省作為對外開放中的重要省份,正處于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這些戰略舉措和建設布局對于黑龍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僅需要推進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更需要加強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以此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和增強國際話語權。抗聯文化是黑龍江省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做好此方面文獻翻譯的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抗聯及抗聯文化
抗聯是東北抗日聯軍的簡稱,也被稱為東北抗聯,在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戰爭中,這支部隊開始時間最早、堅持時間最長、所處環境最為惡劣。在被日本法西斯嚴密封鎖、幾乎與祖國內地完全隔絕的極度艱苦條件下,東北人民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者長達14年之久,東北抗日聯軍與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展開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黑龍江省是抗聯活動的主要地區,抗聯史料豐富。據統計,在全省132個縣(市、區)中,有108個被確定為抗聯老區,并有馬占山、趙一曼、趙尚志、楊靖宇和楊子榮等大批英勇的抗聯英雄。
文化從詞源上看是“人文化成”一詞的縮寫,其出于《易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學者關于文化的定義爭議頗多,據統計現在世界上對文化的定義多達200多種,可將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視角。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進程中所創設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宜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抗聯文化屬廣義文化視角,是指抗聯實踐活動所產生的精神財富和物質產品的總和,比如抗聯精神、抗聯歷史遺跡、抗聯文學作品和抗聯歌舞等。抗聯文化的靈魂是在抗聯所體現的偉大精神,其內涵豐富而深邃。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此精神實質進行了凝練,相比較而言,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李倩(2015)的總結比較全面和深刻,她將抗聯精神總結為:“萬眾一心、勇赴困難的愛國主義精神;堅貞不屈、勇于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定信念、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探索戰略戰術的創新精神;休戚與共、團結御侮的國際主義精神。”抗聯文化及其豐富精神內涵就體現在各類顯性的物質載體之中,其中重要的載體之一就是抗聯文獻,其是記載抗聯歷史、傳播抗聯文化和弘揚抗聯精神價值的文化符號。
二、抗聯文獻及其翻譯現狀
東北抗聯文獻就是指記載抗聯史料和宣傳抗聯文化的資料、文章和書籍等書面文字材料。抗聯文獻根據其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反映和記載抗聯客觀歷史事實的資料,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原始資料,如戰地日記、報刊、會議記錄、國外(蘇聯、日本、朝鮮)軍隊史料檔案等。(2)中國政府關于東北抗聯的文件,包括電文、通知、決議等。(3)抗聯親歷者的記述資料。另一類是為宣傳東北抗聯文化、記錄抗聯史實,撰寫的文件、文章及歷史紀實書籍等,這類文獻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但是行文規范、邏輯性強、觀點清晰。比如《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東北抗日聯軍史料叢書》《東北抗日烈士傳》《東北抗日聯軍史》等。因抗聯文獻的外宣翻譯目的是向其國家人民講述抗聯故事、傳播抗聯文化和宣傳抗聯精神,那么外宣翻譯中原語文本應以第二類為主,即宣傳性的抗聯文獻。
有關抗聯文獻和翻譯標志性的研究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北抗聯國外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2015)、《東北抗聯檔案文獻資料整理、翻譯與研究》(2016);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年成立了“中國抗聯研究中心”,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抗聯文獻外譯中翻譯工作。
通過文獻研究發現,抗聯外宣翻譯研究有待進一步開發。一是抗聯文獻外宣翻譯的實踐空間巨大。目前對于抗聯文獻內譯較多,外譯較少,對內宣傳大,對外弘揚不夠,尤其缺乏抗聯文化的英文資料。二是抗聯文獻翻譯的理論研究相對單薄。翻譯已經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翻譯理論研究成果豐碩。然而,通過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檢索,很難找到針對抗聯文獻翻譯問題的研究成果和著述。因此,當前抗聯文獻翻譯的理論研究較為薄弱。
三、抗聯文獻外宣翻譯的時代價值
(一)有助提升龍江文化軟實力
2017年5月,省委書記張慶偉率新一屆省委常委及部分在哈省委委員參觀東北烈士紀念館和東北抗聯博物館,強調大力弘揚抗聯精神,對于處于爬坡過坎和振興發展中的黑龍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2018年4月19日,王文濤(時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到中央電視臺黑龍江記者站、人民日報黑龍江分社、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等重要的媒體機構指導工作時指出,黑龍江擁有豐富而優美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包括生態、冰雪、歷史和文化等諸多方面,應該積極講好龍江故事,一要做好對外宣傳,把龍江的資源、生態、開放、科技和發展潛力等方面的優勢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龍江、認識龍江和熱愛龍江。同時,也要對龍江人做好宣傳,提高群眾的參與度,通過互動了解群眾思想,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抗聯文化是黑龍江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特有的精神財富。要發揮抗聯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在國內弘揚的同時,發揮翻譯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探索科學的翻譯策略,更好地向世界講述抗聯故事,同世界其他民族共享這一精神財富,有效提升龍江文化軟實力。
(二)有助提升社會發展內在動力
一方面,抗聯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我省目前處于推進振興發展的關鍵期,需要優良的文化作為精神動力。另一方面,抗聯文化外譯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現龍江優秀品質。宣傳抗聯文化有助提升龍江文化軟實力。抗聯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黑龍江地區是抗聯活動的重要戰場,史料豐富。成功的抗聯文化外宣翻譯,可以讓世界各民族共享抗聯文化,能擴大龍江文化的國際影響,進而有助更好地樹立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
(三)為創設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體系提供支撐
抗聯文獻的翻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需要與其相適應的譯論予以有效的指導。該文獻從文本類型上看,屬于復合型文本,包括德國學者賴斯所歸納的三種文本,即信息型文本、表達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從翻譯方向看,是從母語翻譯到外語,為對外宣傳翻譯。由于中外語言和文化上存在巨大差異,且中國對外宣傳翻譯的數量龐大,此類翻譯呼喚有效的理論予以規范和統領。通過開展抗聯文獻外宣翻譯的實踐,可為創設具有我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體系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結語
黑龍江省是東北抗聯活動的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有豐富的史料和遺跡,對此地區的抗聯文獻整理與翻譯具有重要的價值。一方面,可助于弘揚抗聯精神、樹立國家形象和增強文化自覺;另一方面,也能為翻譯理論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經驗材料。然而,抗聯文獻的外譯是一項艱巨且動態的語言轉換工程,既需要科學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當代譯者應勇于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翻譯出優秀的作品,向全世界講述美麗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Katharina 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Possibilities and Lim-
it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2]李倩.抗聯精神昭示民族不屈之魂[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8-21.
[3]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孫致禮,周曄.高級漢英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5]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編輯∕李夢迪
作者簡介:姜力維(1982—),女,黑龍江肇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哲學、日漢筆譯。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學科規劃項目“詮釋學視閾下抗聯文化外譯研究”(2018B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