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lee

《極品飛車:熱力追蹤》
在“舊飯新炒”成為潮流的當下游戲業界,連《極品飛車》也加入發行“高清重置版”的行列。
10月5日,藝電宣布,發行于2010年的《極品飛車:熱力追蹤》,將推出畫質加強的重置版本。重置版定于11月登錄索尼PlayStation 4、微軟Xbox One、任天堂Nintendo Switch和個人計算機平臺。
2010版《熱力追蹤》贏得過30多個不同類型游戲獎項。
《極品飛車》可謂最長盛不衰的賽車游戲系列。自1994年面世以來,該系列一共推出了21部正統作品、兩部獨立掌機/手機作品和一部網游作品,總銷量超過1.5億份。
《熱力追蹤》是系列中的一款經典,但重置該游戲的動機,卻有點讓人琢磨不透。
假如說《極品飛車》是個“大IP”,《熱力追蹤》就是最受矚目的“分支IP”。
早在1998年,《極品飛車3:熱力追蹤》就引入了警車追逐賽車手的模式,玩家可選擇扮演任意一方。此后,警車追逐成為《極品飛車》系列的經典元素。2002年,藝電再推出《極品飛車:熱力追蹤2》。至此,全系列中已有兩款以“熱力追蹤”命名的作品。
2010年,“熱力追蹤”重出江湖。新作并沒有在舊作的基礎上繼續增加編號、命名為“熱力追蹤3”,而是直接再次命名為“熱力追蹤”。當時《極品飛車》已不再在PlayStation 2/Xbox的舊主機平臺上發行游戲,所以新版《熱力追蹤》不加編號,大概是想表達經典作品在新平臺上再創傳奇的意思。
來到2020年,藝電以紀念該版《熱力追蹤》發行十周年為名義,推出重置版。所謂“重置”,意味著該游戲的內容與十年前基本一致,核心玩法和場景不變,不過畫面更加清晰、建模更加細致。另外,重置版還收納了之前獨立于游戲本體發售的“可下載內容”。至此,《極品飛車》系列包括了4款以“熱力追蹤”為名的作品,進一步確定《熱力追蹤》的“頭號分支IP”的地位。

警車追逐成為《極品飛車》系列的經典元素
除了《熱力追蹤》之外,《極品飛車》還推出過《地下狂飆》(以地下改裝車為主題)、《最高通緝》(同樣以警民追逐為主題)、《變速》(以場地賽為主題)等分支IP。其中《最高通緝》與《熱力追蹤》類似,在同一個IP下推出過兩款命名一模一樣的游戲,時間分別是2005年和2012年。2005版《最高通緝》賣出了超過1600萬份,是《極品飛車》系列中銷量最高的一作。
而最佳口碑則恰恰落在2010版《熱力追蹤》。本作在PlayStation 3、Xbox 360和個人計算機三大當時主流游戲平臺上,均獲超過85分的綜合評分,贏得過30多個不同類型游戲獎項。叫好又叫座,《熱力追蹤》游戲銷量也處于一線水平,藝電在2010財年第三季度財報中表示,上架才3個月的本作已賣出超過500萬份。
《熱力追蹤》確實充滿閃光點。首先,畫面達到當時競速游戲頂尖水平,叢林、雪山、海濱、城市等多樣景觀尤其養眼。而車輛建模也十分精細,甚至連不參與比賽、只是由AI控制在道路上運行的普通車,都是獲車廠授權的大眾化民用車。這些設計令整個游戲世界變得更加真實生動。
還有一種翻新叫“重制”(Remake),也就是游戲完全回爐重做。
其次是警民追逐戰更加緊張。在追逐狀態下,主動碰撞以及成功使用攻擊裝備,可以損害其他車的“血條”。一旦對方“血條”歸零,基本退出頭名爭逐,甚至無法完成比賽。這樣在游戲過程中,就形成警車與飆車手、飆車手與飆車手之間的多變動態對抗。
比較重要的一點還在于,自從2005年的《極品飛車:最高通緝》之后,后續作品要么是以場地賽為主題,要么口碑不佳,總之系列標志性警民追逐不斷失色。而2010版《熱力追蹤》重新滿足了老玩家對“極品飛車”四個字的期待。
在《最高通緝》之后,2011年的《變速2:釋放》和2012版《最高通緝》都獲得不錯評價。然而自此之后,《極品飛車》的發展后繼乏力。尤其是進入PlayStation 4/Xbox One的下一代主機平臺后,《極品飛車》幾款新作不佳,無緣競爭獎項。
同一時期,《極品飛車》的發售節奏,由每年推出新作調整成每兩年推出新作。這與如今大型游戲開發周期越來越長有關。開發周期延長意味著成本增加,不過《極品飛車》的銷量卻在走下坡路。近期的幾款作品,包括2015年直接以“極品飛車”命名的重啟作、2017年的《極品飛車:復仇》、2019年的《極品飛車:熱度》,銷量均在300萬份上下徘徊。

《最終幻想7重制》與原作畫質對比明顯
《極品飛車》的發行商藝電,以主打“車、槍、球”游戲而聞名。“槍”指的是射擊游戲,代表系列有《戰地》;“球”指的是運動游戲,代表系列有《FIFA》;“車”指的是競速游戲,代表就是《極品飛車》。然而《戰地》和《FIFA》都是千萬級別銷量的作品,《極品飛車》如今卻明顯落后。
其實時至今日,《極品飛車》的風格在競速游戲市場上始終獨樹一幟。對于競速游戲,有所謂“擬真競速”和“娛樂競速”之分。擬真競速就是盡量追求還原真實駕駛感受和物理效果,“娛樂競速”則不太計較這些,重在給玩家爽快飆車的感受。
追求極致擬真,有《神力科莎》《R元素》《賽車計劃》等系列;追求平衡擬真和娛樂,有索尼發行的《GT賽車》和微軟發行的《極限競速》;追求娛樂和養眼風景,有微軟的《極限競速:地平線》。
只有《極品飛車》,長年累月地打響了“娛樂+風景+火爆”的名堂。
但放到整個游戲市場來看,《極品飛車》的優勢被大幅削減。自從“開放世界”游戲大規模流行之后,很多以現代都市為背景的主流游戲都雜糅了動作、射擊、駕駛等元素。《極品飛車》引以為豪的飛車追逐場面,在《俠盜獵車手》《看門狗》等作品中更加驚天動地—前者只有飛車碰撞、頂多撞毀一些可破壞物、炮制大型車禍或事故,后者還有槍戰、擊殺等等“到肉”的刺激內容。《極品飛車》所丟失的部分玩家,也許就是這些注重場面的受眾。
一旦把刺激場面排除,《極品飛車》在競速游戲中馬上變得蒼白。《神力科莎》《賽車計劃》《GT賽車》《極限競速》等本身就像大型名車博覽會,收錄過百款車型。其中一些作品還會配以車輛介紹,從而令游戲的汽車文化色彩非常濃郁。而《極品飛車》的車輛數長期不過百。其中同為2015年發售的作品,《極限極速6》可駕車輛多達450臺,而2015版《極品飛車》中只有51臺,相比之下堪稱“寒酸”。
近年《極品飛車》還有很多不合時宜的機制。2015版《極品飛車》要求全程聯網游戲,對網絡不便的玩家很不友好。2017年的《復仇》則因網游式“氪金”機制被詬病。玩家需要用完成一場比賽后獲得的卡牌,才能升級車輛。要將車輛升到頂級,要么不停地刷賽事,要么直接付費。不新鮮的內容加上貪婪的嘴臉,令玩家憤怒:《極品飛車》再這樣下去,終將成為明日黃花。
藝電開始意識到,金字招牌不容有失。目前最新作《熱度》,多少有點撥亂反正的味道:可離線游戲;可駕車輛數終于破百、達到127臺;無恥的抽卡升級機制也被撤下。玩家多少重新感受到當年打開游戲就能自由馳騁角逐的快感。
不過《熱度》也并未完全挽救系列品牌。死忠玩家將希望寄托在第22款正統作品之上。然而,他們沒等來新作的消息,卻等來了“重置版”。
將經典游戲進行翻新包裝,該玩法在業界并不新鮮。尤其是如今大型游戲開發成本高,發行升級版經典游戲成本低,銷量雖然很難達到現象級但勝在穩健。雖然有時玩家揶揄翻新是“炒冷飯”,但這種模式其實對開發商回籠資金有一定幫助。
翻新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稍微改良一下畫面,但游戲內容主體幾乎沒有調整、甚至連程序錯誤都不一定會修復。這種翻新一般叫 “重置”(Remastered),主要針對PlayStation 3/Xbox 360時期等年代相對不長的作品。代表作有《刺客信條:艾吉奧三部曲》《地鐵:歸來》等等。
還有一種翻新叫“重制”(Remake),也就是游戲完全回爐重做。這主要針對年份更古老的游戲。例如PlayStation 2/Xbox年代的游戲,無法通過單純更換貼圖來實現高清化;又如有些游戲的設計理念,與時下流行有較大差異。這類游戲的翻新,干脆采用重制方式。代表作有《生化危機重制》《最終幻想7重制》等等。
但包裝游戲有一定的原則。上述作品都是有一定故事性的游戲。近年來才開始玩游戲的新玩家,可以通過新包裝的作品,以符合目前標準的畫面效果,體驗昔日經典。
《熱力追蹤》重置就是在這方面令人疑惑。像《生化危機》和《刺客信條》等故事驅動型游戲,錯過老游戲就會影響對新游戲的理解,所以翻新老版游戲有助于吸引新玩家。而《極品飛車》的每款游戲彼此之間多數沒有關連,玩家只是享受在不同背景設定下飆車的感覺。所以,老作品在內容上并沒有什么“非玩不可”的特性。
而且,《極品飛車》老作品,無論對比更加新的本系列作品,還是對比當下的其他競速游戲,都不存在什么過人的內容。換言之,即使《熱力追蹤》曾經創造高口碑,但放在這個年代,卻不像一款有鮮明吸引力的競速游戲。
市場前景成疑,藝電推出重置版《熱力追蹤》的最大動機,可能是為真正的新作鋪墊。
《熱力追蹤》重置版由標準游戲室制作。該工作室在被藝電收購之前,已創立了娛樂型賽車游戲系列《火爆狂飆》,加入藝電更厚積薄發。《極品飛車》系列中口碑位于前列的《熱力追蹤》2010版、《變速2:釋放》和2012版《最高通緝》,都由這個工作室主理。但之后《極品飛車》交給幽靈游戲室負責,系列開始走下坡路。標準游戲室的角色也非常尷尬,淪落到給《戰地》《星戰前線》等大作打下手,自身再無代表作。
如今《極品飛車》系列逐漸黯淡,曾經在娛樂火爆型賽車領域獨樹一格的標準游戲室也郁郁不得志。也許,標準游戲室重新掌管《極品飛車》開發,可使兩大傳奇品牌一同再創榮光。
從分手到復合,也許需要一些過渡,《熱力追蹤》重置版大概就擔任著這個角色。標準工作室也許以自己打造的經典作為重新出發的起點,再研究如何在一個相比十年前翻天巨變的游戲業界,找到《極品飛車》回歸巔峰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