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筆者接診了一位反復腹瀉的患者,經過病史詢問、查體和化驗檢查之后,初步診斷他得了“腸易激綜合征 ”。患者猶豫了一陣,怯怯地問道:“腸易激綜合征是腸癌嗎?” 我說:“不是。”于是患者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不是癌就好!那么,腸易激綜合征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呢?
腸易激綜合征(IBS),也有人稱之為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頑固性結腸炎等,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發病年齡多見于20~50歲,其中女性較男性多見,有家族聚集傾向,常與其他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發。
其按照大便的性狀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4種臨床類型,我國以腹瀉(特別是在進食剛開始,或結束時出現突發性腹瀉;夜間腹瀉很少,常有疼痛、腹脹和直腸緊迫感,也可出現大便失禁等情況)、便秘(伴有周期性便秘與較頻繁的正常大便交替,大便常有白色黏液,疼痛呈絞榨樣,陣發性發作,或持續性隱痛,排便后可緩解。進食常會促發癥狀,也可以出現腹脹、惡心、消化不良和燒心等癥狀)為主型多見。一般來說,符合下述標準者,即可作出臨床診斷(但也要注意與一些表現隱匿或癥狀不典型的其他疾病鑒別,對診斷有懷疑者可選擇進一步檢查):
(1)以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為主訴,伴有全身性神經癥狀(癥狀持續或反復超過3個月);
(2)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及發熱,可在相應部分有輕壓痛,部分患者可觸及臘腸樣腸管,直腸指檢可感到肛門痙攣、張力較高,可有觸痛;
(3)多次糞常規及培養(至少3次)均陰性,糞隱血試驗陰性;
(4)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陽性發現,或結腸有激惹征象;
(5)結腸鏡示部分患者運動亢進,無明顯黏膜異常,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
(6)血、尿常規正常,血沉正常;
(7)無痢疾、血吸蟲等寄生蟲病史,試驗性治療無效(注:指甲硝唑試驗治療和停用乳制品)等。
當然,患者更關心的是,確診之后該如何治療呢?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功能性腸病,在以多種治療方式綜合治療的同時,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以達到改善患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目的。其中,綜合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自我調治、飲食調整、補充益生菌、針灸治療等)以及藥物治療(解痙藥、止瀉藥、通便藥、抗抑郁藥等)。
非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精神狀態與腸道癥狀密切相關。首先,要以同情和負責的態度向患者解釋疾病的性質和注意事項,使其消除恐懼,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必要時可予以鎮靜、抗抑郁治療。對精神緊張、失眠較嚴重的患者,可采用催眠療法,每晚睡前口服安定5毫克,或用谷維素20~50毫克,每日3次,以調節植物神經功能。
自我調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定時吃飯,生活起居規律,戒煙禁酒,不喝濃茶,避免腹部受涼等。
飲食調整:應避免過分辛辣、甘(甜)、酸、冷(涼)、粗(糙)食物,少食產氣食物,如蠶豆、大豆、洋蔥、芹菜、椰子、甘蔗、核桃等。避免進食難消化的食物,如煎炸、熏腌、烹調過度的蔬菜等。飲牛奶(或奶制品)后出現腹痛、腹瀉的乳糖不耐受癥患者,可改喝酸奶或去乳糖奶。對于便秘型(腹瀉型不宜)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宜增加纖維素攝入,每日食物纖維素量可增至25~30克。可增加含果肉粒的果汁等,若療效不佳,再加入其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片、全麥面包(餅干)、綠葉蔬菜及多種水果(新鮮的或干果均可),如葡萄、無花果、獼猴桃等。纖維素食物的攝入應從少到多,逐步增加,攝入過量時,亦可出現脹氣、腹痛、便急等不良反應。
補充益生菌:腹瀉型與便秘型的腸易激綜合征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失調,大部分研究顯示,益生菌能改善其腹痛、腹脹、便秘等癥狀。常用的益生菌制劑有植物乳桿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和酵母菌等。市場上商品有麗珠腸樂、金雙歧、三聯活菌片、四聯活菌片和整腸生等。益生菌對有胃腸炎病史和抗菌藥物用藥史的患者效果更佳。
針灸療法:針刺穴位可根據不同證型,如脾腎陽虛型,可取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命門、涌泉等穴;若屬肝郁脾虛型,可取太沖、合谷、外關、陰陵泉、脾腧、大腸腧、三焦腧、十七椎等穴;若屬陽明熱結型,可取內庭、合谷、曲池、手三里、尺澤、中府、大椎、關元、氣海、八髎等穴。另外,同時配合電針、艾灸、督脈灸、神燈照射、拔火罐、中藥膏摩等綜合治療,可使療效“錦上添花”。
藥物治療
腹痛: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多有內臟敏感性增高,常出現腹痛。解痙劑在治療中常用,這類藥物能短期緩解腹痛和腹部不適。目前使用較普遍的有匹維溴銨(又名得舒特)、奧替溴銨等,或者離子通道調節劑馬來酸曲美布汀,這些藥物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腹瀉:利福昔明作為一種腸道抗生素,對多種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均具有良好的體外活性,許多證據表明短期使用對改善糞便硬度、腹脹、腹痛及整體癥狀確實有益。洛哌丁胺(又稱易蒙停)雖不能有效地緩解腹痛、腹脹和全身癥狀,但其是治療腹瀉的有效藥物。如患者伴有腸道菌群失調,還可給予益生菌制劑。輕癥者可選用蒙脫石散(又稱思密達)吸附劑。
便秘:聚乙二醇(又名福松)是臨床常用的比較老的藥物,通過提高腸腔內滲透壓,可增加腸液分泌和糞便次數,但不能緩解腹痛癥狀。另外,美國胃腸病學會制定的《腸易激綜合征藥物治療指南》推薦利那洛肽,它是一種促分泌劑,可增加腸液的分泌,軟化糞便,從而促使排便。由于便秘型患者腸道動力不足,結腸傳輸時間延長,故選用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可增強胃腸運動節律。
抑郁: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常伴有抑郁癥狀,使用抗抑郁藥物也可改善其腹痛、腹部不適、精神障礙、排便異常等癥狀。尤其是具有明顯精神癥狀的患者,適當予以鎮靜劑、抗抑郁藥、抗焦慮藥有一定幫助。三環類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能夠有效緩解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全身癥狀、減輕腹痛,即使對不伴有焦慮、抑郁的患者,同樣可有效地緩解腹痛癥狀,特別適用于腹瀉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