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珂軒
學校: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中學
生活中,無論待人接物,還是行為處事,都離不開“包容”二字。包容是一種高尚的善意,是對人格的尊重,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學會包容,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包容,在于能寬恕他人,化解矛盾。追溯到千年前,顏回被市場上“三八二十三,你憑什么收我二十四文錢”的爭吵聲所吸引。買家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斷與賣家進行爭論。顏回便上前,坦誠提醒買家算錯。買家依舊喋喋不休:“走,我們去找孔子理論!如果我是對的,你把你的帽子給我,如果我錯了,我把我的頭顱給你!”孔子聽了,直接讓顏回將自己的帽子給了買家,并一番話點醒了顏回:“你錯,只是失去了一頂帽子,可他錯,失去的是一條人命啊!”待人處事,不能一味堅持自我,學會包容,寬容大度,拯救他人的同時也是造福于自我!
學會包容,關鍵在于能換位思考,能為他人著想。在公共場合,有一些人忙于急事,慌慌張張穿行于人流之中,撞上了迎面而來的過路人。但快速真誠的來一句:“對不起,你沒事兒吧?”帶來的不僅是雙方的理解與寬容,也體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而還有一些人,缺乏互相寬容與理解,一句不經意的玩笑,一個不小心的舉動,就對他人惡語相向。只有多一些寬容、忍讓,少一份冷漠、沖動,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會更加和諧、美好!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擁有著一種高境界的精神,它具有鮮明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影響了中華民族千年的儒家思想同樣蘊含了“包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與同時期幾乎地位等同的各種思想相比,為何儒家思想成為千年的主流,成為最重要的思想?一切都要歸功于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新儒學改造。他讓新儒學吸收兼并了道家、陰陽家、法家的思想,外儒內法,用其他思想所具有的優勢去彌補儒學之中所具有的缺陷。尤其是在經過法家思想的融合后,歷代君王的統治地位得到了明顯鞏固,其根基便越發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這就是敢于包容接納的儒家思想,成就了自我地位,傳承了中華文化。
自古以來,我們就不乏包容的典范。諸葛亮七擒孟獲卻又放之,讓其自治邊夷;唐太宗多次寬恕直諫的忠臣;藺相如見到自矜功伐的廉頗將軍時回避退讓;韓琦面對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伸手拉住。正是諸葛亮的包容,才有了蜀國的強大;正是因為唐太宗的包容,才有了宏偉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藺相如的包容,才有了將相和的美談;正是因為韓琦的包容,才使雙方矛盾化解,爭端消弭。

這就是包容,如那茫茫沙漠之中的一汪清泉,滋潤了人的心田,給予人們前進的力量。學會像孔子一樣去寬恕他人,學會遇事相互寬容理解,學習儒家思想的兼收并容。你若學會了包容,世界將由此變得更加美好!
點評: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事是完美的,努力做到極致,卻不必過于苛已苛人。包容是心態,更是姿態,是一種修養,還是一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