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思琪
學校:重慶市豐都縣水天坪學校
月亮是什么呢?也許每個人的回答都不會一樣,因為每人心中都有一輪屬于自己的明月。在李白眼里,它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濃濃鄉情;在王維筆下,它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雅;在蘇軾心中,它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知己親情。可我卻認為,月亮是《詩經》之中清麗嫵媚的佼人,也是爺爺手中慢撫輕搖的大蒲扇。
每每夏夜來臨,月下乘涼就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有時,月亮剛剛“出土”,還被卡在對面的竹林之中,憋得臉都煞白煞白的;有時恰巧吊在柚樹枝下,好似一個白白大大的柚子;也有時正冒出房頂,仿佛屋脊鑲著的巨大明鏡……而我最喜歡的,卻是小河邊上的那輪明月。
那時,白天所有的燥熱都已退去,沿河兩岸清涼舒爽。姍姍地,她來了,步子細碎,款款而行。岸邊的小草兒、小花兒或者小樹的葉子,身披點點露珠,在似水月華的映照下,如一粒粒珍珠閃爍。然后,她對著河面,如羞澀的少女般,梳妝打扮起來。皎潔的面龐隱隱透出清幽的俏麗,又似深情的明眸中透出淡淡的清愁。輕風掠面,河面點點漣漪泛起,她不禁隨風飄搖,翩翩起舞。那優美的舞姿,在粼粼波光中,層層疊疊地蕩漾開去。
月亮也是我兒時最忠誠的朋友,不是我跟著她,就是她跟隨我,形影不離,成了每晚念叨吟唱的重點對象:
“月亮走,我也走,
抓把糖果塞滿兜。”
唱兒歌的目的,其實是想用明晃晃的月亮,引出甜蜜蜜的糖果,可我并沒有,那滿兜的糖果,也只能在夢中去享用了。
月下還有一件和爺爺有關的大事。童話中的爺爺好像都是蓄著白胡子的,胡須一捋,神話故事就像滿是星星的河流,閃閃爍爍就流出來了。但我爺爺胡子短,也沒白,還常常扎得我的臉生疼。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搖大蒲扇了。
夏夜里,月光下,他就那么輕輕一搖,就搖來了草叢間的蟲鳴輕唱,搖來了竹林邊的溪水潺潺,搖來了一只只提著燈籠尋親訪友的螢火蟲。他的大蒲扇就那么一搖,嫦娥奔月的身影就在我們半明半暗的眼中生動起來,想著玉兔是否還有紅紅的胡蘿卜可吃,想著吳剛的斧頭是否已經鈍得不成樣子了……
哦,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月亮啊!
點評:作者用詩意的語言把爺爺對自己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月光下的小河,長滿神話故事的童年,爺爺搖著大蒲扇的身影,成了如水清涼的月華,慢慢浸透了一個個溫馨的夏夜之夢。我想,那令“我”魂牽夢縈的不是月亮,而是那一份童年的記憶,是一份無可替代的情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