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規家訓是傳統社會開展家庭家族子女教育的一手素材,是涵養良好家風、接受厚重人文熏陶、規范立行處事的文化積淀。運城英賢名人迭出、家族傳承久遠,從張嘉貞、司馬光、姚天福到薛瑄,再從景耀月、關芷洲到董其武,形成了家風濃郁、家規豐富、教化深遠的家規家訓,河東家道文化在新時代仍如春風化雨般地滋養人心。
關鍵詞:家風家訓 精神風骨 傳統美德 價值內核
家規是條文化的叮囑,家訓是底線化的戒律,家教是形象化的倫常,家風是具象化的道德,優秀的家規、家訓、家風是民族行穩致遠的壓艙基石。為弘揚傳承優秀家規家訓的“河東元素”,“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家規家訓在運城”主題展覽于2018年7月25日至2018年9月25日在運城博物館展出。展覽充分挖掘和藝術地展示河東優秀傳統文化,旨在梳理傳統家規、強化教育教化、弘揚清風正氣。
一、好家風體現著共產黨人的精神風骨
“一時之語,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語,可以共之天下。”古人注重“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家”的中心環節是重視家庭教育,培養良好家風。家風家訓是家族代代傳承、升華而成的生活操守、情懷格調和道德教化;好家風既能承續傳統、兼顧當下,又可發人深省、移風易俗。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以身作則,厲行節約,鑄就了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良好家風。
家風是軌物范世的生動教材。核心引領家國情懷,“教子嚴、律己嚴、持家嚴”均體現了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良好家風。周恩來總理訂有10條家規,教育后人公私分明,不做特殊公民;朱德對子女的要求是“自食其力,作普通人民群眾的一員”;“做自立、誠實和正直的人”是劉少奇主席對子女的要求……由此不難看出,良好家風體現的是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特有風骨。
二、好家風凝結著河東先賢的人文傳承
優良的家風傳承,是文明薪火相傳、文化傳承不衰的原動力。運城古稱河東,在這片豐腴的人文厚土和深沉的文化巖層,自古圣賢輩出,他們治事傳家的點點滴滴可謂“德澤洽于四方,軌范昭于百世”。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運城,山河形勝,鐘靈毓秀。這里不僅誕生了春秋商人猗頓、三國名將關羽、初唐詩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學大家司馬光、戲曲名家關漢卿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人物,以及影響深遠的聞喜裴氏等名門望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精彩紛呈的河東家道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河東裴氏自古就是三晉望族,裴氏家訓更是運城家風文化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其中裴晉公裴度訓其子云:“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其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是想告誡兒子要潛心學問,做一個“讀書種子”,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衍生不息,以成大器,稱名立世。
俗語說“富不過三代”,又有“君子之澤,三世而斬”之語。然而臨猗唐代張家三代都出宰相,其家風傳承引人深省。張嘉貞,唐代猗氏縣人,開元年間曾任宰相,政治上頗有作為。他為官不喜聚斂財富,也不為子孫后代置辦家宅田產。張嘉貞在做宰相時,不購置田產,不擴建住宅,不為子孫預留豐厚資產。有人勸他多置田產,他說:我位居宰相,家里的日常開銷毫無問題,沒有受凍挨餓的憂慮;但是如果有一天被撤職了,即使有田千頃,家富萬金,也是保不住的。實際上,子孫有出息,那就不需要父母廣置田產;子孫如果不肖,那么就算廣置田產,也只不過是為這些不肖子孫作為花天酒地的費用。其子張延賞、孫張弘靖先后擔任宰相,世稱“三相張家”。司馬光,運城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其道德、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為了使純正的家風延續后世,他對子孫們的教育也是十分嚴格的。《司馬光·溫公家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盡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此先賢之格言,乃后人之龜鑒。”司馬光《訓儉示康》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的記載,說明其清廉自守的品格操守。另外,在子孫教育問題上,《訓子孫》《家范》中告誡后世子孫重要的是行為管束、思想引導、品德塑造,而不應當是財富。
姚天福(1229—1320),元代絳州人,世居稷山縣南陽里,元朝開國功臣,著名政治家。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以摧強扶弱、理冤肅化、興利除害著名,大德六年正月,病逝大都,享年73歲,歸葬于稷山南陽村祖塋,贈正奉大夫,追封平陽郡公(重錄),謚號忠肅。漢族出身的姚天福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重用,跟他的家庭熏陶和影響是分不開的。姚天福母親屢屢教育他要“公而忘私,竭盡忠心,秉公辦事,不負朝廷”。元世祖忽必烈感嘆說:“巴爾思母子雖生今世,其義烈之言當于古人中求之。”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奉天誥命,現存于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它是明憲宗成化元年追贈薛瑄為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文清公”的誥書。明代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明代誥命是由工部所屬的神帛制敕局,后稱南京織染局織造。誥命文書全用五色纻絲織成,其間有提花式編織錯間排列的白色云紋。左右兩端織有升降狀雙龍,雙龍間繡有“奉天誥命”小篆文書。落款時間為“成化元年三月初五”,其上壓蓋“制誥之寶”朱文大璽。這件文物反映了薛瑄教書育人、潔身自守、家國同構的文化擔當。
千百年來,河東先賢和合為念,家國同構,規制家范,自成流派。后人則恪守祖訓,修身自省,傳承家風,躬身踐行。從聞喜《裴氏家訓》、裴晉公裴度訓子的教誨到永濟柳玭《家戒》,從臨猗張嘉貞、其子張延賞、孫張弘靖“三姓張家”到汾陰(今萬榮縣)薛氏家族綿延長盛、人才輩出,從宗臣史家夏縣司馬光《訓儉示康》到鄉野名流芮城姚棲筠的孝悌傳家,從稷山巴爾思姚天福“公而忘私”到萬榮鐵漢公薛瑄“立德立功立言”,從明清的曹于汴、趙載、李毓秀、喬應甲到近(現)代的景耀月、關芷洲、傅作義、董其武、程子華、柴澤民……河東歷代先賢品格澤被后世,家風綿衍致遠。
三、好家風彰顯著社會風尚的時代內核
“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優良的家風文化早就成為“河東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優良家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在人們日常實踐躬行的過程之中。如今運城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轉化示范區,對河東家規家訓更加注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東家道文化煥發出時代活力。
修身律己正家風。家之興替,在于禮義,不在于富貴貧賤。以“勤”興家、以“儉”持家、以“廉”齊家,永不過時。如今運城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轉化示范區,對家規家訓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從不停歇,永遠在路上。作為新時代的生力軍,黨員干部要以治家為本,以好家風涵養好作風,引領向上、向善的社風民風。“耕讀傳家、崇文尚禮、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包容友善、勤奮進取”是河東傳統家規家訓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城市以及“雙爭”活動創建工作結出累累碩果。在道德模范選樹、文明家庭創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16年,運城市景靠喜、陳玉芳兩戶家庭榮獲首屆“全國文明家庭”。2017年,運城市孫銀聰老人被授予第六屆尊老愛親“全國道德模范”。截至2019年底,運城市有5人被授予全國道德模范(含提名獎),被授予第5屆至第7屆山西省道德模范(含提名獎)的有13人。
從歷史的長廊一路走來,含英咀華,領略了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家有家風,民有民風,黨有黨風,政有政風,起承轉合,唯有在傳統文化中汲取高營養、提升正能量,以規矩立家,以正氣育人,以良風興家,才能久遠維系血脈,走向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李章軍.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國家有力量 鍥而不舍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N].人民日報,2015-03-01(001).
[2]張平.最是家風能致遠[N].運城日報,2018-08-02(006).
(作者簡介:朱識斌,男,碩士研究生,山西運城博物館,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