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為數不多的女性藝術家中藝術成就最為顯著的當屬美國藝術家瑪麗·卡薩特。她從女性的視角洞察世界,其作品細膩穩定,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當時倍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她的作品題材大部分都是來自她身邊的真實生活,她擅長描繪女性和兒童,母親和孩子的系列作品成了她的代表作。同時,瑪麗·卡薩特作為印象派的忠實追隨者,為美國印象派的興起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本文通過研究她的生平經歷和求學之路,以及對重要作品的分析來更加深入地了解女藝術家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瑪麗·卡薩特 印象派 女性藝術家
一、瑪麗·卡薩特的背景介紹
瑪麗·卡薩特是19世紀最成功的女性藝術家。她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阿勒格尼城,從小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她的父親羅伯特在證券業工作,母親凱瑟琳·卡薩特出生于銀行家家庭,優越的家庭生活讓卡薩特從小就接受傳統的法蘭西式教育,掌握一口標準的法語。卡薩特七歲時又跟著父母遷居巴黎,隨后幾年卡薩特時常流連在巴黎各大有名的美術館和藝術畫廊,欣賞最優秀的藝術作品,并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到美國后卡薩特開始正式學習繪畫,立志要成為一名專業畫家。但在當時的美國,受男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認為女性就應該相夫教子,以家庭生活為中心,想要從事藝術事業是很艱難的。卡薩特的藝術夢想當然也受到了父親的阻撓,但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終還是打動了父親,在1861年進入賓西法尼亞美術學院學習。
經過四年的美院教育,卡薩特掌握了扎實的古典繪畫技法。但此時的卡薩特并不滿足專業美院的學習,1866年在卡薩特21歲的時候她重新回到法國,開始輾轉于巴黎各大藝術博物館,在此期間,她臨摹了大量的大師作品,像委拉斯貴茲、魯本斯、庫貝爾等,不斷學習大師的藝術技法,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同時,不斷發掘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終于在1872年,她的作品《在陽臺上》得到了巴黎沙龍的認可,之后她的作品時常在沙龍里展出。
二、瑪麗·卡薩特與印象派的淵源
1874年,法國興起的一場新興的藝術運動深深吸引了卡薩特,即以德加為代表的印象派繪畫展覽。卡薩特被印象派作品明亮的色彩、柔和的光線所吸引。她開始向德加學習并買了德加的作品掛在家里的墻上,研究印象派的繪畫風格。雖然卡薩特沉迷于印象派的光與色,但她并沒有拋棄自己的藝術風格,她的作品仍然具有她獨特的個性。有一次,卡薩特在沙龍展出作品時,德加看到后對隨同的朋友說:“這里有人的感覺和我一樣。”之后她和德加建立了長久的友情,并受邀參加印象派畫展,正式成為印象派的一員。
1879年,她第一次在印象派畫展上展出的作品《藍色沙發中的小女孩》,也成了她的代表作。據說這幅作品是在德加的指導下完成的,沙發下熟睡的小狗是德加畫的。卡薩特在德加那里學到了獨特的繪畫技法,德加對卡薩特的影響是巨大的。此時的卡薩特不再使用傳統繪畫中常用的幽暗背景,畫中的人物也開始拋棄華麗的服飾,不再使用過多的花邊裝飾,她也不再按照藝術沙龍的要求作畫。她開始觀察自己周圍的生活,在作品中描繪人物的自然形象和日常生活,她的畫面中開始展現更多的光和色,使畫面變得更加明亮。
直到1886年,卡薩特一直活躍在印象派的各種展覽中。在此期間,卡薩特都是以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為模特,完成了許多大尺寸的作品,有些是油畫,有些是色粉畫。她的作品清新、質樸、獨具風格,成為當時印象派藝術運動中一位獨具風格的女性藝術家。
三、瑪麗·卡薩特的母子題材
卡薩特雖然終身未婚、沒有孩子,但卻一生都在用極大的溫情和愛心展現母與子這個主題。1888年,卡薩特的兄弟加德納來拜訪她,隨行的人還有加德納的妻子和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這給卡薩特帶來了藝術的靈感,她開始創作關于年輕母親和孩子的作品。這是她關于這一創作主題最早的作品,也成為她的標志性主題。雖然卡薩特沒有婚育,但她以女性獨特的視角來洞察現實生活中的婦女和兒童的形象。卡薩特作品中的母親形象都是端莊安詳、健美明智的,具有獨立人格的現代女性形象。卡薩特的母子題材作品筆觸瀟灑、構圖嚴整、技法成熟,具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樸實之美。其中卡薩特母子題材中最為有名的代表作便是《洗浴》。
《洗浴》這幅作品創作于1890年,它描繪的是一位母親正在給孩子洗澡的場景,作品色調與人物的情緒融為一體。卡薩特運用人物肢體語言、畫面的色彩、溫馨的生活情境,表現溫暖的母女之愛,從而烘托了母愛的主題。胖娃娃臉上圓潤可愛,掛著一絲膽怯,溫柔的母親牢牢保護住她,結實有力的左手,緊緊抱住孩子放在膝上,母親顯得非常沉穩,安全地保護著寶寶,讓她完全依賴母親,而母親非常認真地注視著在洗澡的寶寶的腳上,仿佛孩子就是母親的全世界。
從地板和背景我們可以看出浮世繪對卡薩特的影響,裝飾性的背景、簡潔的線條、深入淺出的刻畫,體現了人物之間看似平凡但具有溫馨的親子之愛。右下方的大水壺既起焦點作用,又填補了下面的空隙,使構圖產生平穩感。色彩表現可分為人物的一般粉紅及白色色域與地毯、背景和環境的紅色及綠色兩個部分。帶花的糊墻紙、著色的箱子、帶幾何圖形的地毯以及帶寬條子的衣服等環繞著小女孩,而美麗的圖案同孩子的膚色相對比。母親衣服的條紋也進一步加強了水壺的質感,水壺的反光似乎又使衣服得到了光源,簡樸的畫面卻有著豐富而和諧的色彩。這幅畫使用了垂直篇幅、輪廓線條、俯視透視。《洗澡》這幅作品是19世紀90年代卡薩特最好的一幅作品。同時也肯定了在母子題材中卡薩特成功藝術家的地位。
在隨后的一年里,卡薩特用區別于印象派的手法創作了《劃船的伙伴》,這是卡薩特在昂蒂布旅游時創作的。它描繪的是一家人在湖上劃船的景象,男主人背對觀眾正在劃槳,女主人坐在船頭,懷中抱著小孩兒,一家人悠閑自得、溫馨浪漫。這幅作品干凈利索,去除不必要的繁縟細節,運用接近于平涂的色彩來描繪場景,畫面的處理手法一看就是受到馬奈和浮世繪的影響。畫面還大量使用對比的手法使整個畫面顯得很明亮,有一種陽光明媚、河上泛舟的效果。卡薩特的作品《寶寶的撫觸》同樣是關于母子題材的作品,這件作品很好地展示了卡薩特扎實的基本功和卓越的表現力。這件作品使用較冷的色調,運用陰沉的背景來烘托嬰兒嬌嫩的肌膚。卡薩特在創作這件作品的時候已經年近半百,畫風變得蒼勁粗狂,悅目明亮,她的繪畫風格已經超脫印象派的限制,不停地創新,尋找新的形式,嘗試各種不同的表現。
四、結語
瑪麗·卡薩特作為一位具有獨特女性視角的藝術家,這不僅是因為她的創作主題大部分是關于女性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她的作品能夠傳達出女性視角中的世界。卡薩特將自己的藝術激情都投入到人物創作之中,尤其特別擅長創作反映母子關系的作品。她通過不斷挑戰自己并不斷努力發現生活中的細節,用畫筆訴說母性的溫柔和孩童的天真可愛,表現溫暖的親子之情,烘托母愛的主題,以畫為詩、借畫抒情。卡薩特之所以成為19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畫家,還在于她繪畫的決心,她為了自己心中繪畫的夢想,不顧父母的反對,堅定不移地投入到當時還是男性主導的繪畫藝術中去,即使前進的道路是艱難困苦的,她也絲毫沒有放棄,正如她所說的:“一個畫家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易行的亨通大道,另一條是難走的羊腸小道。”卡薩特顯然選擇了后者,她一生不嫁,一心撲在藝術事業上,才有了這樣的成就。
瑪麗·卡薩特不受世俗限制,意志堅強,一心撲在她最熱愛的藝術事業上。她深受法國藝術家德加的影響,從沒有動搖對印象派的信念,畢生拒絕與官方合作,具有高尚的道義精神。卡薩特通過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對內心世界的堅持使她的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散發出溫暖的光芒,為美國的藝術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弘昕,楊身源.西方畫論著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2][英]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范景仲,譯.天津:天津美術出版社,1998.
[3]薩特.薩特論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徐寒,主編.世界藝術百科全書——繪畫[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陳世寧.西方美術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張珂.走進美術[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曾曾,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水彩畫藝術)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