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豪情叫巾幗不讓須眉,有一種崇高叫無私奉獻,有一種情懷叫幫扶濟困。
任琴仙,江西鉛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上饒鉛山商會常務副會長,這個1978年出生的女企業家,就是一個心系初心使命癡情不改,情牽殘疾人和貧困群眾脫貧無怨無悔,甘做脫貧攻堅事業的孺子牛、助殘扶殘熱心腸的巾幗建功標兵。多年來,她以青春為基,以奮斗為調,不遺余力在上饒市建百畝金銀花種植基地,帶領貧困戶勤勞脫貧;她成立了貧困殘疾人就業協會,讓貧困殘疾人在就業過程中感受到自強、自立、關心、關愛,確保參加協會的貧困戶年均增收9000余元;20年來,她致力于慈善事業不留名,至今捐贈金額47.3萬元。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女企業家的責任擔當,用真心、真情、真干譜寫出了一曲動人的奉獻之歌,先后被評為上饒市“三八”紅旗手、上饒市十佳女企業家……
6年創建了10個金銀花扶貧產業基地
從代理白酒到種植金銀花是一個很大的行業跨越,任琴仙這個舉動是有原因的。任琴仙的爺爺是個中醫,她自幼受爺爺熏陶,明白種植中草藥的前景和價值,而金銀花的用途很廣,市場需求很大。任琴仙不到12歲就因家貧步入了社會,為了學習中草藥種植知識,各種各樣的字典、詞典成了她的“隨身寶典”。當任琴仙成了中草藥種植的行家時,她也順利拿到了大專文憑。
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工作目標時,任琴仙怦然心動,多年的夢想終于有望實現!她毅然放棄如日中天的白酒銷售事業,回鉛山成立了“江西鉛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發金銀花產業扶貧項目,希望帶動家鄉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4年,任琴仙與鉛山縣湖坊鎮黨委、政府簽訂協議,在該鎮西山村承包山林田地500畝,種植白芨、金銀花、吳茱萸等中藥材苗木。
2016年,任琴仙在湖坊鎮吳家村龍里建立了130畝金銀花種植扶貧基地,采取公司+貧困戶+協會的方式建設。該基地通過產業扶貧資金入股、貧困戶勞力入股、土地入股。在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的同時,還帶動34名貧困戶、殘疾人就業,2018年,入股貧困戶實現人均年分紅565.7元。
為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勤勞脫貧,任琴仙劃撥了10畝地無償提供給貧困戶種植,幫助有金銀花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發展產業。所有成本由龍里百畝金銀花種植扶貧基地負擔,貧困戶投工投勞,實施日常管理,貧困戶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2019年12月,龍里百畝金銀花基地被評為上饒市巾幗農業示范基地。
2019年10月,任琴仙與湖坊鎮16戶19名城鎮困難群眾簽訂協議,承諾2020年—2022年給予他們每年不低于1000元分紅。2020年,任琴仙在西山村建立了120畝金銀花種植基地,在吳家龍里自然村擴種450畝金銀花,幫助發展村集體經濟5個。
名氣大了,慕名而來的就多了。目前,任琴仙已在江西省鉛山縣湖坊鎮、葛仙山鎮、鵝湖鎮、永平鎮、武夷山鎮、信州區秦峰鎮、廣信區鐵山鄉、煌固鎮、皂頭鎮、大地鄉等地建立了10個百畝金銀花種植基地1000余畝,惠及貧困戶近2000人。
任琴仙說:“人有夢想,就不覺得苦,不覺得累!”她有個夢想:早日讓金銀花飲品面市。如今,任琴仙團隊研發的金銀花飲品已研發成功,正在申辦相關手續。
創建殘疾人協會讓貧困戶年收入超9000元
“任總對我們殘疾人太好了!不僅成立了殘疾人協會,把我們殘疾人組織起來,還照顧我們在基地干活,一年我能賺到9000多元。任總就是我們的及時雨啊!”說起任琴仙,鉛山縣湖坊鎮西山村殘疾低保貧困戶康歪仔就有說不完的感激話。
任琴仙常說,雖然小時候家里窮,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她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在物質和精神上同樣富有。殘疾人是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關注。作為鉛山本土企業家,關愛殘疾人,幫助他們創業就業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解決更多貧困殘疾人就業問題,讓貧困殘疾人在就業過程中感受到自強、自立、關心、關愛,2019年5月,任琴仙在湖坊鎮成立了“湖坊鎮白芨陽光示范基地殘疾員工就業協會”。首批會員吸收了15名殘疾人,其中建檔立卡殘疾人5人。該協會以信息共享、困難共擔、友情互助為理念,旨在建立一個殘疾員工內部之間的互助組織,激發殘疾人干事熱情,增強殘疾人就業信心,最終實現早日脫貧致富、自力更生。協會制定了詳細的工作章程,細化了管理規定,希望盡可能的帶動更多的貧困殘疾人加入到協會來,解決更多的貧困殘疾人就業問題。
湖坊鎮河西村建檔立卡低保貧困戶李春旺是個肢體殘疾人,背駝的很厲害,其妻子也是個肢體殘疾人,還患有間歇性精神病。李春旺夫妻都不能從事體力活,迫于生計,夫妻倆到處找事做,卻總被拒絕,連發20元一天的工資都沒人雇。加入“湖坊鎮白芨陽光示范基地殘疾員工就業協會”后,任琴仙讓李春旺夫妻在基地從事田間管理,公司免費提供中餐、點心,夫妻倆都領100元一天的工資。樂得李春旺夫妻整天樂呵呵的,恨不得把全部精力都撲在基地里。
湖坊鎮西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卓也是個肢體殘疾人,在任琴仙的西山金銀花種植基地工作。陳卓不甘于只做簡單的體力活,他虛心向技術人員學習,很快就掌握了金銀花修剪技術,中草藥栽培技術也很快上手,成了基地的技術人員,年收入超過20000元。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鉛山的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措手無策。原本就缺乏更多經濟來源的他們,不能務工就意味著養家糊口、脫貧致富遇到了瓶頸。“早就盼著基地開工了,這樣,我們既可以為基地出一份力,報答我們的恩人,還可賺錢補貼家用。”湖坊鎮的貧困戶、殘疾人都說。
全縣紛紛復工復產后,湖坊鎮產業扶貧基地也陸陸續續復工復產,協會的貧困殘疾人紛紛積極參與。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交叉感染風險,任琴仙嚴格按照《鉛山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方案》要求,做好員工的摸排管控,做好防疫物資的充分準備,做好生產生活和應急管理,并積極向大家宣傳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識,努力提高基地工人的個人防范意識和能力。同時,任琴仙組織該鎮殘疾人就業協會的殘疾人、貧困戶每天三人一組實施“輪崗”,為戰勝疫情、助殘疾人增收、鞏固脫貧成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任琴仙對湖坊鎮的殘疾人幫助很大,在殘疾人就業基地的殘疾人達到了46人,每人每年務工工資保底9000元。全鎮61名殘疾貧困戶每年享受800至1000元的分紅。”湖坊鎮分管扶貧的黨委副書記王璐介紹道。
20年默默為慈善公益捐資捐物47.3萬元
任琴仙出生于鉛山縣永平鎮報本坊,報本坊有朱熹、辛棄疾都很推崇的申世寧“孝文化”,任琴仙在這熏陶了6年。她的父母嘴邊常掛著“做人要誠信”“多做好事多積德”兩句話。12歲開始,這兩句話就陪伴她從鉛山到福建建陽,又從建陽回到鉛山和上饒;陪伴她從餐飲管理到白酒品牌代理,再到中藥材種植。
2010年,任琴仙正在上饒市做白云邊酒總代理,偶然聽銷售經理講起玉山縣臨湖鎮村民鄭立洋的情況:重病,怪病,到南昌也查不出病因;砸鍋賣鐵花光了所有積蓄;家中三個孩子,最小的才幾個月大。任琴仙馬上安排銷售經理陪同鄭立洋去上海檢查。
上海長征醫院得出結論——長期與劣質油漆打交道導致血液中毒。接下來的住院排毒,轉院到上饒市鐵路醫院進行后期治療。直到出院,醫藥費和住院費花了15萬余元。從躺在床上不能站立,到能行走能上山下地勞動……鄭立洋逢人就發自內心的感激道:“我的命是任姐撿回來的,任姐是我的大恩人!”其實,任琴仙比他還小幾個月呢。
鄭立洋出院后,任琴仙每年要去看望他一家,10年間從無間隔。孩子到了讀書年齡,她承包了孩子上學的所有費用;她為鄭立洋的妻子買來冰柜、爐子和蒸籠,幫助其妻經營早點、冷飲和冰棒。鄭立洋父親80歲時,任琴仙為他舉辦了個熱鬧的生日,沒收鄉鄰一分錢的賀禮。
當鄭立洋通過市電視臺“天天看點”欄目輾轉找到任琴仙,并一步一瘸將親手挖的竹筍背到任琴仙面前。“他是要向我證明他已能生活自理,不再需要擔心。”任琴仙是個堅強的人,但親眼見到鄭立洋確實能進行簡單的體力勞動時,她哭了,哭得稀里嘩啦,任琴仙知道當年的善念已經開花結果。
任琴仙做過的好事數不勝數。2014年端午,任琴仙發現鄰居家的越南兒媳即將分娩卻無錢住院,立馬驅車送孕婦到醫院,并墊付住院費2000元。醫生說如果不是及時來醫院,孩子和孕婦都很危險。現在,越南媳婦一見任琴仙,就用生硬的漢語熱情地招呼“恩人來了,恩人來了”。
任琴仙的汽車后備箱常年備有一箱箱的“天堂牌”雨傘,每當雨雪天氣碰上老弱病殘的行人,她總是停下車子,將雨傘分發給大家。任琴仙已經忘了是從何時開始,但上饒渡口批發部的老板卻清楚記得,多年來,任琴仙從他店里買傘已經不少于10箱,每箱50把。
2014年至2019年,任琴仙每年定期為廣信區董團鄉敬老院的老人添置衣物鞋帽,捐贈生活用品。為8位百歲老人奉上1200元紅包并每年給老人們添置生活用品。
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任琴仙為慈善公益捐資捐物47.3萬元。47.3萬元算不上很多,但是20年的堅持已經足夠將一次次小善匯聚成一條大河。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人間有勝境,但追求無止境。任琴仙表示,雖然小時候家里窮,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貧困戶在物質和精神上同時脫貧。只有努力過、付出過才不會后悔,作為一名女企業家,她愿意一生以平凡書寫崇高。
作者簡介:陳萬民,江西省鉛山縣扶貧辦公室。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