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銘
摘要:文章結合實際情況,對“互聯網+”的特征展開了深入分析,并且對于“互聯網+”如何應用在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方面,提出了若干可行的建議。
關鍵字:互聯網+;農業;種植業
我國是人口大國,因此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總量,一直都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有效滿足人口對于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的需求,農業必須走精細化的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除此以外,農業本身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必須考慮在內。這其中不僅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用的水資源,還包括在種植過程中涉及到的農藥以及化肥等在自然環境中的代謝以及殘留。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農業的概念應運而生,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概念,將精細化生產的理念和技術引入到農業種植領域之中。這不僅僅是推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加是從農業的角度,幫助人類社會實現對于環境的友善。
但是就目前而言,農業的生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以追求產量作為單一的目標,因為產量是和農業收益密切相關的重要環節。對于相關的綠色技術,廣大農民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從最直接的關系角度來看,就是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能夠實現農業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解,但是卻并不能幫助農民直接提升收益。綠色技術自然也會降低農藥以及化肥用量,實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節約,但是這并不足以推動廣大農民投身到了解和學習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大潮之中,因為總體而言,降低的成本還是比較有限的。
綜上所述,目前有必要在農業種植技術推廣領域引入“互聯網+”相關技術,這不僅僅是幫助農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更加是讓互聯網切實與農業相融合,為大數據的分析提供更多支持數據,切實實現農業生產過程優化的客觀需要。必須承認,農業不用于工業,其本身表現的相對比較分散,因此技術滲透的深度,就直接關系到農業本身的發展。而在這個技術滲透的過程中,“互聯網+”的價值不容忽視。
“互聯網+”應用的本質在于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領域的深入融合。落實在農業種植技術領域中,就呈現出兩個重點維度的產業升級。其一即在于,通過“互聯網+”推動農民對于相關技術的接受深度;其二則在于,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農業種植技術本身的落實。二者之間存在細微差異,實際工作中必須加以重視。其中,前者的重點在于服務農民群體本身,以農民群體自身的接受作為最求的目標,而相關種植技術則作為技術客體出現。其旨在幫助農民從多樣化的渠道接觸新型技術,通過多接觸來實現了解和接受。而后者則事借互聯網的力量,實現對于農業種植技術的進一步推進發展。這種發展更多可能會呈現出應用層面的優化,例如通過互聯網實現海量信息反饋,使得農業種植技術及時發現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者在應用層面推進其深入等。
總體來說,“互聯網+”的實現,能夠幫助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包括諸如水資源、化肥等均在內。這不僅僅是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更加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具體而言,“互聯網+”就是要將諸如噴灌技術、農藥以及化肥等各類物資的合理用量等相關信息帶入農業生產環境中,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落實農業種植生產的安全保證。除此以外,“互聯網+”還是保證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它能夠讓農業的種植生產,以市場的實際需求信息作為參考,不至于出現市場供求的失衡。這對于農業種植生產而言尤為重要,因為農業種植本身生產周期就要服從于自然氣候以及農作物的生產周期,相對而言比較長,并且一旦播種,很難返工,這些因素都增加了農業種植工作的風險。有“互聯網+”的參與,就能夠及時將市場信息反饋給農民,幫助他們實現更為均衡的農業種植。包括諸如當季對應種子在區域內的購買總量等數據,都能夠成為農民展開工作的有力支持。
而在“互聯網+”支持背景之下展開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時候,還應當著力于如下幾個細節,才能有效實現優化:
1.以農民為本加強服務體驗的打造
歸根結底,“互聯網+”體系的還是首先要通過加強面向農民群體的宣傳,來達到推動綠色種植技術不斷深入的目標。因此以農民群體為本,就是以目標的實現為本,以方向為本。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正確的渠道,發布合理的內容,并且積極接受反饋,以完成整個宣傳工作。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工作,也說不上有難度,但是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常常會偏離原有的設想,而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具體而言,就是要密切把握正確渠道和合理內容兩個要素。所謂合理渠道,就是應當充分尊重現有受眾群體接收相關信息的渠道。如果現在的農民群體更多使用微信,那么依賴微博發送相關技術信息必然無法達到良好效果。但是同時也應當注意,受眾群體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多元化的組合,因此在展開信息渠道建設的時候。同樣應當注重組合媒體的構建。而對于第二個方面而言,則是要編輯合理的內容。例如農民群體中有一個部分可能文化程度并不高,那么為了實現有效的信息傳遞,編輯內容就應當考慮大眾化,平民化一些,不要為了文字的簡潔犧牲其可讀性。
2.積極接收反饋消息,為大數據的打造典型基礎
反饋是一個系統發展和進步的重要環節,卻常常會被忽視。只有形成了反饋,在整個系統中才形成了一個閉環,存在缺陷的細節才會及時被人們發現,發展也才會明確方向。對于“互聯網+”影響之下的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而言,反饋就意味著,要積極的通過網絡環境,來獲取農民這個受眾群體對于相關技術信息的接受情況以及相應觀點。從反饋環節獲取到的信息,主要用于對現有系統的運行狀況進行修正,因此不需要特別全面而科學的統計。在調查工作相對難以展開的時候,即便是抽樣調查,對于系統的發展也有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在反饋信息的獲取過程中,任何可得的細節信息都不應當忽略。例如,接收農業種植技術群體的身份信息,以及他們對于不同內容的態度和評論等,都應當進行采集。從中發現不足并且加以改進。除此以外,還應當關注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讓大數據通過“互聯網+”的框架,落實其在農業種植技術領域中的價值。其中也包括前文中提及的,在同一時期對于區域內相關種子以及農業用材料的銷售狀況進行統計,并且公布給對應的農民群體,幫助他們平衡市場供求,優化生產。
3.借助“互聯網+”打造農業示范基地
在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過程中,示范的價值不容忽視。示范不僅僅是幫助農民群體認清技術發展的方向和動態,更加是幫助他們發現既有問題和不足的重要途徑。但是應當注意,示范是將范本呈獻給一個廣泛群體的手法,而不一定是理想的范本。在示范的過程中,對于示范主體的選擇應當進行關注。除了設定的一些科技園中,由相關技術人員控制的種植范本以外,存在于廣大農村種植環境中的,比較具有代表特征的主體也可以作為范本。例如在某一個季節出現的病蟲害以及防治等,都可以納入其中,通過互聯網進行呈現。
三、結論
不可否認,“互聯網+”是推進綠色農業種子技術實現廣泛推廣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武器。只有將其與農業進行有效融合,才能發揮其應有價值,也才能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打造。
參考文獻:
[1]劉上明.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種植技術推廣[J].江西農業,2019(10):136.
[2]劉興國.“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8):96.
[3]陳思.百興公司“互聯網+”農業科技推廣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