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飛 喬如兵

摘要:通過文獻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以公眾抗議形式、地方區位、新老媒體互動、互聯網動員為內容的研究框架。使用fsQCA方法,對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獲得了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的兩種組合,提出公眾抗議形式、互聯網動員的組合是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的主要原因。最后,針對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的組合,給出了拓寬網絡參與渠道、暢通和提高渠道效率的措施。
Abstract: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public protest forms, local loc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and Internet mobilization. Using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government chooses the concession tool. Two kinds of combin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choice of concession tool are obtain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protest forms and Internet mobiliz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government to choose the concession tool.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ncession tool selec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measures to broaden the network participation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channel efficiency are given.
關鍵詞:鄰避;退讓型工具;定性比較分析
Key words: NIMBY;concession tool;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C912.6;C91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9-0036-02
0? 引言
在鄰避項目中,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會導致鄰避項目停建,這對社會需求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而鄰避沖突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結果是眾多條件組合的結果。因此,眾多學者使用QCA方法對鄰避項目進行了研究。高新宇和秦華指出互聯網動員、中央媒體支持性報道、公眾的運動策略等對公眾抗爭成功具有重要影響,且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東部地區更容易導致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1]。萬筠指出新媒體聯動已經成為公眾抗爭能夠成功的必要條件[2]。此外,公眾抗議形式的強度也是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的催化劑。因此,本研究從公眾抗議形式、地方區位、新老媒體互動、互聯網動員的角度構建了研究框架,從公眾的角度對條件進行了賦值,并采用QCA方法對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的條件組合進行了探討。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方法
fsQCA作為QCA方法中的一種,在解釋復雜的社會現象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可避免將非二分變量強制二分,因此,本研究采用fsQCA展開研究。
1.2 案例選取
案例選取遵從相似性和多樣性原則[3],共搜集案例12個。案例信息來源于網絡新聞報道、報紙、期刊論文等。
1.3 變量校準
1.3.1 結果變量
鄰避結果根據政府治理可選擇的強制型工具、漸進型工具、退讓型工具[4],可將鄰避抗爭者期望結果對應劃分為三種。因此,當政府采取強制型工具時,對案例賦值為0;當政府采取漸進型工具時,對案例賦值為0.5;當政府采取退讓型工具時,對案例賦值為1。
1.3.2 前因條件
公眾抗議形式以鄰避運動中公眾采取的標志性抗爭形式度量。本研究借鑒黃建偉和劉軍對社會抗爭方式的分類進行賦值[5],當公眾采取反映、陳情、投訴的手段時,賦值為0;當公眾采取靜坐、游行、示威的手段時,賦值為0.5;當公眾采取圍堵交通、圍堵施工現場、圍堵政府大樓、罷工、罷市、罷課、暴力打砸的手段時,賦值為1。地方區位考察經濟發展水平對鄰避結果的影響[1]。東部地區的整體水平要優于其他地區,因此,對發生于東部地區的鄰避事件賦值為1,對發生于其他地區的鄰避事件賦值為0。新老媒體互動以中央媒體、新媒體是否共存于鄰避運動中進行度量。當新媒體、中央媒體共存于某一案例,該案例在該條件上的賦值為1;當新媒體、中央媒體僅其中一方存于某一案例,該案例在該條件上的賦值為0。此外,新媒體、中央媒體考察的是關于公眾抗爭的實時報道。互聯網動員以互聯網動員行為度量。當鄰避運動中,公眾利用移動社交媒體促成鄰避運動時,則賦值為1;若未借助移動社交媒體促成鄰避運動時,則賦值為0。
2? 定性比較分析
2.1 單條件必要性分析
單條件必要性的分析結果為:高強度公眾抗議形式的一致性為0.751497、覆蓋率為0.936567;~高強度公眾抗議形式的一致性為0.297405、覆蓋率為0.752525;東部地區的一致性為0.549900、覆蓋率為0.918333;~東部地區的一致性為0.450100、覆蓋率為0.751667;新老媒體互動的一致性為0.201597、覆蓋率為0.673333;~新老媒體互動的一致性為0.798403、覆蓋率為0.888889;互聯網動員的一致性為0.849301、覆蓋率為0.945556;~互聯網動員的一致性為0.150699、覆蓋率為0.503333。
根據以上的分析結果可知:任何單一的前因條件均非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的必要條件。
2.2 定性比較分析結果
在進行標準分析前,進行如下設置:頻數為1、raw consistency為0.8、PRI consistency設置為0.75以剔除同時子集,得到中間解。中間解的總體一致性為1、總體覆蓋率為0.751497。表明:2種組態的呈現以100%的程度歸屬于結果的子集;2種組態下的案例對于政府采取退讓型工具時的結果具有75.1497%的解釋度。中間解的呈現同Fiss的方法,結果見表1。
組態1:互聯網動員—高強度公眾抗議—無新老媒體互動型。該路徑標明,無論是東部地區或者是非東部地區,在沒有新老媒體互動的情況下,公眾可通過互聯網動員組織高強度的公眾抗議,從而使政府采取退讓型的政策工具,使結果向停建傾斜。該路徑能以64.9701%的程度解釋退讓型的政策工具所導致的結果,能以49.9002%的程度唯一解釋退讓型的政策工具所導致的結果。
組態2:互聯網動員—高強度公眾抗議型(非東部地區)。該路徑標明,無論新老媒體互動是否存在,非東部地區的公眾可通過互聯網動員組織高強度的公眾抗議,從而使政府采取退讓型的政策工具,使結果向停建傾斜。該路徑能以25.2495%的程度解釋退讓型的政策工具所導致的結果,能以10.1796%的程度唯一解釋退讓型的政策工具所導致的結果。
綜上所述,無論是東部地區或是非東部地區,無論經濟發展水平高低與否,新老媒體互動對政府采取退讓型工具的作用可能較小,而公眾抗議形式、互聯網動員的組合對政府采取退讓型工具的作用可能較大。
2.3 穩健性檢驗
因QCA方法對賦值比較敏感,因此需要對模糊賦值的結果變量和公眾抗議形式重新進行賦值以進行穩健性檢驗。此外,可對一致性進行調整做穩健性檢驗,以應對參數威脅。而穩健性以集合關系狀態和擬合參數差異進行判定[6,7]。
①結果變量調整。根據黃榮貴等的研究[8],將強制型工具、漸進型工具、退讓型工具所導致的結果賦值調整為0、0.6、1。調整后,組態1和組態2僅在覆蓋率和唯一覆蓋率上發生一定變化,組態1的覆蓋率和唯一覆蓋率從原來的0.649701、0.499002變為0.638235、0.490196;組態2的覆蓋率和唯一覆蓋率從原來的0.252495、0.101796變為0.248039、0.1。集合關系狀態未改變,組態的覆蓋率和唯一覆蓋率的變化無實質性意義,結果穩健。②公眾抗議形式調整。參考王英偉的研究[4],將公眾抗議形式的原有賦值0、0.5、1調整為0.33、0.67、1。調整后,組態1僅在覆蓋率上發生一定變化,組態1的覆蓋率從原來的0.649701變為0.665669;組態2僅在覆蓋率、唯一覆蓋率和一致性上發生一定變化,組態2的覆蓋率和唯一覆蓋率從原來的0.252495、0.101796變為0.284431、0.117764,組態2的一致性上從原來的1變為0.946844。集合關系狀態未改變,組態的覆蓋率、唯一覆蓋率和一致性的變化無實質性意義,結果穩健。③一致性調整。將一致性由0.8調整為0.85,調整后:組態1與組態2均未發生任何改變,結果穩健。④綜合①、②、③進行穩健性檢驗。調整后,組態1僅在覆蓋率和唯一覆蓋率上發生一定變化,組態1的覆蓋率和唯一覆蓋率從原來的0.649701、0.499002變為0.653922、0.490196;組態2僅在覆蓋率、唯一覆蓋率和一致性上發生一定變化,組態2的覆蓋率、唯一覆蓋率從原來的0.252495、0.101796變為0.288235、0.12451,組態2的一致性上從原來的1變為0.976744。集合關系狀態未改變,組態的覆蓋率、唯一覆蓋率和一致性的變化無實質性意義,結果穩健。
3? 結論與對策
3.1 結論
通過fsQCA可以得出:①公眾抗議形式和互聯網動員的組合可能是導致政府采取退讓型工具的原因。②任何單一的前因條件均未能構成政府采取退讓型工具的必要條件。
3.2 對策
針對政府選擇退讓型工具所導致的停建結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善:①建立健全網絡參與渠道,使公眾的互聯網動員轉向網上參政平臺。②暢通并提高各公眾參與渠道的效率,降低公眾抗議形式的強度,使公眾全程參與到鄰避項目建設中。在項目前期,保障公眾可知情與可參與;在項目建設、運營中,做到信息公示,賦予公眾一定的監督權和建議權,減輕公眾的疑慮。
參考文獻:
[1]高新宇,秦華.“中國式”鄰避運動結果的影響因素研究——對22個鄰避案例的多值集定性比較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04):65-73.
[2]萬筠,王佃利.中國鄰避沖突結果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40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9,16(01):66-76.
[3][比]伯努瓦·里豪克斯,[美]查爾斯C·拉金.QCA設計原理與應用[M].杜運周,李永發,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18-19.
[4]王英偉.權威應援、資源整合與外壓中和:鄰避抗爭治理中政策工具的選擇邏輯——基于(fsQCA)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20,17(02):27-39.
[5]黃建偉,劉軍.鄰避沖突中社會抗爭與政治回應的因果推理——基于京沈高鐵事件的力場分析和過程追蹤[J].行政論壇,2018,25(06):46-52.
[6]張明,杜運周.組織與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應用:定位、策略和方向[J].管理學報,2019(9):1312-1323.
[7]Schneider C Q,Wagemann C.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84-295,281.
[8]黃榮貴,鄭雯,桂勇.多渠道強干預、框架與抗爭結果——對40個拆遷抗爭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社會學研究,2015,30(05):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