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德
旅游勝地長江三峽舉世聞名。然而,從桐柏山奔騰東流的千里淮河的沿途也打了三個結,在安徽境內構成了獨特的淮河三峽景觀,讓游客嘆為觀止。
淮河水從桐柏山掉頭東去,在安徽淮南八公山下回環北折,繞群峰,騰激浪,驟然穿入險峻的硤山口——這就是淮河第一峽。
硤山口是淮河三峽中最狹窄的一峽,平均寬度為300米——400米,最狹窄的一處僅為100米。兩岸巖石林立相對峙,峭壁如削,硤石山被淮河一劈兩半自西向東橫穿而過。《水經注》稱:淮水過壽春北,右合淝水,又北經山硤中,謂之硤石。相傳硤石山原是一個整體,因為淮河水在被其堵塞泛濫成災,大禹治水時被他用神鞭劈開,于是就形成了東西兩座山。從此以后,淮河水暢通無阻,兩岸的百姓不再遭受洪澇之苦而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大禹的豐功偉績,人們在西硤石山口上建立了一座禹王廟。禹王廟前山如銅關,驚濤駭浪,被譽為八百里“長淮津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在此爭戰。南北朝時,東晉與秦軍大戰,這里是重要的軍事津要。硤石山古有四城,一是在東硤石;二是在西硤石西微平處,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遺址;三是在禹王山腰;四是在長山北麓,連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四座古城堡久廢。史料記載: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軍隊在這里大戰,史稱“淝水之戰”,東硤石山上的古城遺址就是當年東晉龍驤將軍胡彬的水軍壘寨留下來的。
在洶涌的淮河中央兀立一座小硤石山,山石如斧削,十分險峻。硤石頂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涼亭,名字叫“慰農亭”。亭子的兩側石柱子上刻著一副清光緒年間風臺知縣顏海手書對聯:
尋勝值公余,看淮河水安瀾,硤石拱秀;
系民懷在隱,愿顧春耕恒足,秋稼豐登。
游客乘小船登上淮河中央的硤石孤島上,波濤洶涌的淮河猶被游人踩在腳下。放眼遠望,腳下的淮河水乘風破浪由西南方向流來,在此掉頭向北從狹窄的西山對峙處奔流,激流洶涌澎湃,波濤猶如雷鳴,懾人心魄,水面上形成無數大小的漩渦,來往大小船只迎風破浪川流不息蔚為壯觀。這里就是古時壽陽(今安徽壽縣)八景之一的“硤石晚睛”。島上的古皂莢樹幾經戰火和雷電,依然枝繁葉茂生長在淮河中孤島上,這棵皂角樹距今已有1000余年樹齡,樹干三人合圍,老干虬枝,當地群眾稱之為“神樹”,它與“慰農亭”合并成為州來(鳳臺縣)八景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考古及旅游價值。1991年,淮河洪水大發,硤山口由于河窄滯洪,造成嚴重的內澇。當年冬天,由國家撥款,歷時三年,把原先連接在岸上的西硤石山劈開,形成西硤山口,拓寬河道300米。把硤石山依臨淮河所筑“慰農亭”和石壁保留了下來,硤石山就變成今天淮河中的一座孤島了。
游客從島上下來乘小船環繞一周,舉頭望去會驚喜地發現西硤石南端懸崖峭壁上摩崖石刻,高6.2尺,寬4.4尺,字如碗口一般,雖經千年風雨侵蝕和淮河水的沖刷仍可清晰分辨其中部分內容。據史料記載,摩崖石刻標題為《筑城記》,南宋度宗淳熙十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南下,南宋朝廷以白銀5萬兩命壽春措置邊防。壽陽都統夏松奉命筑硤石城,城筑成后,夏松撰寫《筑城記》刻于崖上。
陽春三月,島上桃花盛開,一派春意融融,小島、古樹和閑亭掩映在燦爛的桃花中相映成趣,倒映在淮河水面上,更使得硤石山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