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區房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房地產概念,也蘊含著中國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它是市場經濟和教育資源供需不均衡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國人尚儒重教崇文的民族美德的折射。
市民熱衷購買學區房的原因
客觀地講,學區房熱、學區房貴等現象的出現與中國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有關,與中國經濟發展和教育資源的優化匹配尚不到位有關,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現象的出現也與中國人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思想觀念有關。學區房的出現不是房地產的原罪,甚至學區房就不應該成為人民詬病的對象。學區房出現的深層原因還是文化使然,歷史使然,人民向上向優的傳統理念使然。
市民熱衷于購買學區房,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不僅無可厚非,而且是一種社會美德。重視教育,尤其是重視基礎教育,不但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民族的期冀。所以,基于這種美德演繹而出現的學區房不應該人為地背上功利甚至悖德等名聲。
但是近年來,合情合理合法出現的學區房確實受到不少詬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學區房破壞了教育資源公平共享的教育生態。教育資源應該由全體國民平等共享,但在學校采取劃片招生的情況下,擁有學區房就可以獨占優質教育資源,這顯然有悖公平,導致教育生態被異化,學區房背負罵名就不難理解了。二是學區房綁架了父母對子女教育投入的社會生態。由于擁有學區房就可以上優質學校,讓孩子享有優質教育,因此學區房價格持續高企,部分父母為了孩子不惜借錢購買學區房,背負債務的同時,也助長了社會尤其是孩子們的攀比風,這是對原本良好的社會生態的扭曲,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使學區房背負罵名。三是學區房的出現讓教育主管部門承受了更多的政策和施政能力之壓力。學區房的出現對于教育主管部門而言始料未及,教育資源的匱乏不完全是教育部門的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但學區房的污水基本上全潑到教育部門的頭上,致使教育部門不僅需要自我檢討政策,積極補救,而且還要費盡心思,整合社會資源,補齊教育資源短板,實現教育資源公平共享。
多校劃片讓學區房降溫
學區房的問題早已引起政府重視,并采取多項措施治理,但效果不明顯。
今年,國家新的教育方針中明確指出各地要采取隨機派位、多校劃片的方式推進學生平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入學條件和機會。這個規定無疑給學區房投下一枚震撼彈,學區房降溫是必然的,學區房的光環也將逐漸黯淡,因為學區房特殊的入學功能被弱化了,學區房的光環將逐漸消失。這對于大多數家長而言,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未擁有學區房的家庭可以和擁有學區房的家庭一樣平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了。
即便是優質教育資源依然是僧多粥少,但至少未擁有學區房的家庭子女有機會了,有可能了。這是教育主管部門對此前存在漏洞的教育政策的修復和完善,是基于民需和民愿進行的調整和改革,也是社會的期待,反映了人民的心聲。
學區房還有搶購價值嗎
關鍵是如此一來,學區房還有搶購的價值嗎?對于部分并不富裕的家庭還背負債務高價購買的必要嗎?這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學區房高于非學區房數倍價格的合理性是否還存在;二是負債購買學區房的正效應和負效應對比究竟如何更劃算。
首先分析一下學區房的功能。在新教育方針和政策出臺之前,學區房主要功能是可以實現就近入學,就近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現在新的教育方針使就近入學的路子大大收窄,擁有學區房并不能明顯具有就近入學的優勢,因此學區房的這項核心功能被大大弱化,學區房的價值已經大大降低。
學區房的另一個功能是便利孩子上學和放學回家,可以減少家長接送,也可以讓孩子享有學校良好的教育和文化氛圍。這些功能依然存在,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學區房雖然會降溫,但依然是有溫度的好房,是溫暖的家,只是沒有了以前的那種熾熱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經濟條件并不富裕的家庭而言,不主張負債購買學區房。因為學區房的價格一般遠遠高于非學區房,負債購買學區房不僅可能降低家庭生活質量,而且可能因為債務而影響孩子接受其他的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沉重的經濟壓力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進而扭曲孩子的性格,并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綜合多方面因素,學區房降溫勢在必行,學區房雖然降溫了,但其相當于非學區房的地理和文化優勢依然存在。對于已經擁有學區房的家庭而言,珍惜學區房、用好學區房仍然是家庭良好氛圍形成和子女健康成長的有利條件。對于有條件購買學區房的家庭而言,選擇學區房仍然不失為一種購房的優選方案。而對于需要背負高額債務購買學區房的家庭而言,不建議搶購學區房,而盡可能為孩子未來的素質教育進行更多的投資。
宋向清
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等。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和產業政策、自然人品牌價值、商業史。主要著作有《均衡與價值》《國有企業均衡改革論》《自然人品牌價值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