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明鏡》周刊11月2日文章,原題:武漢的一個夜晚當德國因第二波疫情關閉酒吧、俱樂部和餐館時,新冠的前“震中”武漢已恢復運轉一段時間。10月的一個晚上,武漢的某家俱樂部大約客滿一半。斑斕燈光下,歌手在吟唱,舞臺前的觀眾們搖晃身軀,幾乎沒人戴口罩。酒吧區的客人們正喝啤酒或聊天。看起來一切正常,疫情曾在武漢暴發過嗎?在酒吧、餐館和博物館,在城市的江邊和夜市,社會和文化生活都已重新開始。
樂隊負責人楊宗勛(音)說:“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感覺到武漢正步入正軌。”而對負責當地“18號酒館”(如圖)營銷的王云鵬(音)來說,工作從未停止過。疫情期間,他們推出印有“武漢堅強”的啤酒。王說,武漢并沒過錯也不會留下污名,但疫情已成為武漢印記的一部分。
德國人蒂莫·巴爾茲已在武漢生活多年,“我們為自己感到驕傲,一起經歷了疫情”。他與妻兒在公寓內隔離生活數月。他說疫情期間,許多武漢人不愿冒險社交。直到沒了新感染報告、政府對1100萬人口進行檢測后,這座城市才放松下來,“我感覺現在人們變得更加友善。”
回家路上我們穿過夜市。烤魷魚和辣鴨脖的攤位開始收攤,有人在人行道上的桌邊睡著了……城市漸漸恢復寧靜。也許這是武漢學到的:昔日生活不會像按下按鈕就全部重現,也并非所有人都能以相同速度展開新生活。一些舊東西保留下來,一些新東西正在創建,另一些東西已改變。▲
(作者格奧爾格·法里昂,青木譯)
環球時報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