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市科學技術局

作為江蘇省開放的最高平臺,江蘇自貿試驗區承擔了國家賦予的“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先行區、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戰略使命,經過一年的發展,江蘇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立足差異化發展,精彩各現。9月4日,“行走自貿區”網絡主題活動江蘇自貿區云座談會舉行,擁有國家級新區與自貿試驗區“雙區疊加”優勢的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通過改革激活、制度創新,區域“增長極”效應初步顯現。
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位于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范圍內。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林其坤介紹,一年來,南京片區新增注冊企業1.3萬多家,注冊資本828億元;引進外資企業66家,實際利用外資7.9億美元。
一項項制度創新使得南京片區作為改革“試驗田”的作用不斷彰顯。南京片區已推出百項改革創新舉措,形成了60多個體現首創要求的制度創新成果,其中7項改革經驗、7個創新案例于江蘇省復制推廣,1個創新案例入選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試點“最佳實踐案例”。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策源地是南京片區規劃的首要任務,通過不斷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全力激活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南京片區現已建立了4000多家科技企業數據庫,推動企業需求對接和產學研合作80多次。面向社會征集優質科技服務機構195家,為企業提供10余類服務項目,并與劍橋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建設了頂尖創新平臺。
林其坤表示:“南京片區在知識產權保護及創造和運用、創新創業活躍程度、人才流動便利度等方面表現突出,在國內自貿試驗區處于領先位置,充分體現出片區的創新特色。”可以說,創新是南京片區最鮮明的底色。
在知識產權領域,南京片區打造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新模式。由江蘇省知識產權局、南京市知識產權局、江蘇省信用再擔保集團有限公司和南京揚子國資集團多方聯動,共同打造“我的麥田”國內首個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知識產權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機制。平臺通過綜合大數據整理,從知識產權維度對企業進行綜合性評價,縮短了審核周期,最大限度降低了金融機構融資風險,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截至今年6月底,南京片區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申請企業數達3450家,1665家企業獲得貸款授信審批,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金額共53.7億元。
依托南京豐富的科教人才資源優勢,南京自貿片區加速吸引人才集聚。今年上半年新增大學生就業1.2萬人。林其坤介紹,江北新區還組織區內46家企事業單位,拿出了600余個年薪30萬元以上的海內外高端人才崗位和海外留學生崗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截至目前,共組織線上線下招聘69場(期),提供就業崗位4萬余個。
此外,南京片區通過“人才團隊持大股”和引入職業經理人運營等有效做法,調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開展科技人才“雙聘制”試點改革,鼓勵和允許新型研發機構的優秀人才分別與高校院所和新研企業簽訂聘用協議,同時從事科技創新實踐和科研教學工作,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并建成國內首個留學生創業園,獲批建設國家海外人才離岸雙創基地。
在深化人才管理改革方面,林其坤表示,南京片區設立了人才舉薦委員會,賦予企業人才自主認定權限;出臺外國人來華工作五項便利化舉措,放寬專業人才從業限制;對在片區工作的高端人才,最高給予個人經濟貢獻90%獎勵,對引進的境外高端緊缺人才,給予個稅稅負差額補貼。截至目前,片區集聚培育各類高層次人才1800余人,其中諾獎得主2人、中外院士56人、科技頂尖專家35名、創新型企業家7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