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伊犁與烏魯木齊等地水稻種植始末鉤沉

2020-11-04 07:42:40王啟明
歷史地理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新疆水稻

王啟明

(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62)

清廷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疆后,陸續在天山南北建立了以伊犁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及回疆參贊大臣為代表的軍府治理體系,并按“北重南輕”的布防原則,通常在天山南北駐扎滿漢等官兵3萬余名,北南比例大概為5∶1。(1)余太山主編: 《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頁。這些滿漢官兵的到來對口糧供給產生了需求,口糧不足則官兵們難以履行駐防戍邊之責。按照清朝《戶部則例》規定:“西路屯種駐扎官兵支給口糧,官員粳米,兵丁粟米,均日支八合三勺。如白面或炒面,均日以一斤抵給。官兵口食羊以二只抵作一月口糧,如給折價,每只折銀一兩二錢五分?!?2)〔清〕 于敏中等纂修: 《欽定戶部則例》卷一二二《雜支(新疆支款)·官兵口糧》,《故宮珍本叢刊》第286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頁。其中“官員粳米、兵丁粟米”的規定,在清代檔案中常被徑稱為“官粳役粟”(3)戶科題本: 乾隆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陜甘總督《題為奏銷庫車乾隆三十三年份供支駐扎官兵錢糧等各數目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6193-007。。清代新疆水稻生產主要供應當地駐扎及過往官員,有時也會兼及外藩朝貢使節設宴之需,如伊犁參贊大臣阿桂在伊犁試種水稻時指出:“耕種少許水稻后,不僅于大臣們之口糧米,抑或于外藩部眾設宴使用,皆有益觀瞻?!?4)《參贊大臣阿桂等奏報伊犁綠營兵丁試種葉爾羌所送稻種折》,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十一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55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263頁。正因此背景及需求,清朝治理新疆前期各地出現了諸多試種水稻之舉。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需要充沛水源滋潤的水稻種植與“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大漠、戈壁廣布的新疆干旱區似乎完全搭不上關系,但實際并非如此。新疆地區的高山融雪及良好的光照條件使得部分綠洲地帶完全適合水稻生產,這從正史等記載中便可看出: 《梁書》記載于闐國宜稻,《周書》《北史》載有焉耆國種植稻谷,《隋書》《新唐書》中有龜茲國土多稻麥,《宋史》中有龜茲產米,及至元代劉郁《西使記》有關孛羅城(博爾塔拉)所種麥稻之記載(5)魯靖康: 《清代新疆農業研究——基于水資源、產業、農區和人地關系的考察》,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42—44頁。,這些均表明水稻在新疆有著悠久的種植史。但這些水稻種植地點大多位于天山南路,至清代,水稻種植則全面擴大到天山北路地區。在清朝治理下,“伊犁平川之地,中間綿亙數百,土脈沃腴,引水灌溉,挪移墾種,旱澇無虞”(6)〔清〕 格琫額: 《伊江匯覽·屯政》,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編: 《清代新疆稀見史料匯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版,第69頁。,其優越的水土資源與“地氣和暖”(7)鐘興麒等校注: 《西域圖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頁。的環境為水稻種植創造了理想生產條件;東路烏魯木齊地區亦在軍隊與戶民開墾屯田、興修水利的情況下使得某些地區逐漸適于水稻生產。有關清代新疆水稻種植的研究,較早有齊清順在研究新疆玉米種植問題時注意到部分方志中含水稻等谷物的記載(8)齊清順: 《玉米在新疆的種植和推廣》,《新疆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稍后華立在探討清代新疆農業開發時注意到部分檔案中有烏魯木齊地區的水稻種植情況(9)華立: 《清代新疆農業開發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269頁。,之后祁若雄與張建軍亦作過簡要的介紹(10)祁若雄: 《伊犁種植水稻歷史情況之我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伊犁文史資料》(6—10輯合訂本,內部印刷),2009年,第367—369頁;張建軍: 《清代新疆主要糧食作物及其地域分布》,《農業考古》1999年第1期。,近來魯靖康在廣泛搜集傳統漢文官私資料的基礎上對新疆水稻種植的起始時代及清代新疆水稻種植的分布情況做了較大的學術推進(11)魯靖康: 《清代新疆農業研究——基于水資源、產業、農區和人地關系的考察》,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37—54頁。。但是,有關清代新疆各地水稻種植的原因及其始末(試種時間、稻種來源、種植形式、收獲分數等),以往研究幾乎未有涉及,究其緣故主要在于相關資料的不足,近來隨著《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影印出版,使以往資料有限的情況得到了較大改善。(12)需要說明的是,有關東路烏魯木齊水稻種植記載的軍機處滿漢朱批、錄副奏折及戶科題本等資料仍主要集中于乾隆時期,伊犁地區相關檔案資料則相對較為豐富,因而本文在探討東路烏魯木齊等地水稻種植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時代上的斷層。限于篇幅,本文將利用滿漢文檔案等資料著重就伊犁與烏魯木齊等地的水稻種植原因及其始末情況展開討論,不當之處,敬祈方家指正。

一、 北路伊犁地區水稻種植

準噶爾時期,伊犁作為重要的游牧之地已有相關種植農業活動記載,據《西域圖志》,準噶爾部五谷作物“有黍名哈喇塔蘭,有高粱名珠古里,有糜名哈喇塔拉,有大麥名阿爾拜,有小麥名察罕塔蘭,有小豆名布爾察克,青稞名同。間有稻米不甚粘,名圖魯爾噶”(13)鐘興麒等校注: 《西域圖志校注》卷四三《土產·準格爾部》,第550頁。,說明其地其時已有水稻種植,蒙古語名“圖魯爾噶”(tuturγ-a)。但這些水稻顯然是由天山南路遷至伊犁河谷的回疆維吾爾農民(塔蘭奇)種植,也是游牧經濟和飲食生活所需。這從乾隆平定伊犁后的《御制花門行》詩文中可以印證,如“準噶爾昔全盛日,役使若輩如奴佃。令棄故居來伊犁,課其引水種稻秈。服勞供賦不敢怠,詎知隱恨已有年”(14)鐘興麒等校注: 《西域圖志校注》卷一二《疆域五·天山北路二》,第210頁。。相比粳稻,秈稻確實“不甚粘”。

伊犁平定之后,原有人群散亡,使得當地水稻種植大受影響。平定后當地僅有少量駐軍,乾隆二十五年供給當地官兵口糧中也僅有黍米及粟米兩種小米,并無稻米。(15)錄副奏折: 乾隆二十五年,阿桂、衣柱、常亮《奏報伊犁屯田收獲糧米數事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0817-038。稍后清朝認識到“伊犁為天山南北兩路總匯”,且“地處北路極邊,環山帶河,袤延數千里,形勢最為扼要,邊陲鎖鑰,控馭事重”(16)〔清〕 松筠修,〔清〕 汪廷楷、〔清〕 祁韻士撰: 《西陲總統事略》卷五《疆域山川》,中國書店2010年版,第74頁。,遂于乾隆二十七年“設立將軍,一切管轄地方,調遣官兵”,均聽將軍總統調遣。(17)《清高宗實錄》卷六七三,《清實錄》第17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25頁。為加強當地防務,“故有滿洲蒙古八旗”之設,即以滿洲、錫伯、索倫、察哈爾及厄魯特為核心的八旗駐防體系逐漸在伊犁形成(18)〔清〕 松筠纂修: 《新疆識略》卷七《營務》,《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3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9頁;〔清〕 祁韻士: 《西陲要略》卷三《伊犁駐兵書始》,〔清〕 祁韻士著,李廣潔整理: 《萬里行程記(外五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176頁。,這些八旗駐防官兵及其家眷人數眾多,他們對稻米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水稻種植。

雖然《西陲總統事略》記載當地“戶屯”時,提及“乾隆二十八年起,至嘉慶十三年止,商民張尚義等二百名共墾種蔬地、稻田一萬六百六十八畝六分,每畝征租銀一錢,每歲共計征租銀一千六十六兩八錢六分”(19)〔清〕 松筠修,〔清〕 汪廷楷、〔清〕 祁韻士撰: 《西陲總統事略》卷七《戶屯》,第103頁。,但這明顯屬于商屯,并不能據此認為清軍平定伊犁后的水稻種植始于乾隆二十八年。其實,伊犁在此之前便有試種水稻之舉,茲將乾隆二十七年參贊大臣阿桂之滿文奏折漢譯如下:

奴才阿桂、伊勒圖、豐訥亨謹奏,為奏聞事。先前奴才阿桂為伊犁地方可以長久考慮,若能少一項,即可有益一項,從阿克蘇獲取稻種十石,交給回子等試種,又從阿克蘇、甘肅省送來少許菜籽、胡麻種子,交給兵卒、回子試種之處先前已經奏聞。隨后查看所種菜籽、胡麻收獲情形,皆在十二分以上。今年若多加耕種,以后在此處搗碾以備油料使用,即可停止內地之耗費。再查回子等所種水稻,原送種粒因當時辦理急切,空心很多,且因回子也不會種植,未獲成功。今伊犁駐兵已定,耕種少許水稻后,不僅于大臣們之口糧米,抑或于外藩部眾設宴使用,皆有益觀瞻。因在伊犁并無可以耕種者,奴才阿桂又寄信新柱等,從葉爾羌咨取稻種十石,責成通曉耕種之綠營兵試種,為此謹奏聞。三月十一日。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朱批: 好,知道了。(20)《參贊大臣阿桂等奏報伊犁綠營兵丁試種葉爾羌所送稻種折》,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十一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55冊,第262—263頁。

據上奏折不難看出,伊犁種植水稻意在解決長久駐軍帶來的口食問題,也可節省內地轉輸費用,因此在乾隆二十七年之前便從阿克蘇獲取稻種試種,但因當時辦理急切且當地群眾不諳種植并未成功。而阿克蘇在乾隆二十六年已試種水稻,且當年所獲十五石全部留作稻種(21)《阿克蘇辦事大臣海明奏阿克蘇試種水稻除留種子外余者均已入倉片》,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59冊,第72—73頁。,考慮此奏折所做時間為乾隆二十七年春天,伊犁第一次試種水稻應不早于乾隆二十六年,極有可能為乾隆二十六年。雖然第一次試種未獲成功,但因為官兵口糧以及外藩設宴所需,阿桂仍從葉爾羌獲取稻種十石,交給通曉耕種水稻之綠營兵于乾隆二十七年春天進行了第二次試種。有關第二次試種水稻是否成功及其收成情況,據乾隆三十一年署理陜甘總督舒赫德所造戶科題本顯示,乾隆二十八年舊管項下至少有“稻子二十石八斗五升九合六勺七抄八撮”,而新收屯田綠營兵丁并回子種獲雜糧內“稻子一百九十石五斗”(22)戶科題本: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署理陜甘總督舒赫德《題為核銷乾隆二十八年份供支駐伊犁辦事大臣屯防官兵養廉口糧軍械等項錢糧數目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5842-009,“收屯田綠營兵丁并回子種獲雜糧內,稻子一百九十石五斗、谷子一萬六千六百六十四石五斗、糜子九千六百六十一石、小麥一萬九千四百一十二石三斗六升、青稞四千四百六十三石二斗五升、大麥五千石”。,且稻谷被列于各色糧石第一位,更說明其珍稀性。相比春天所下十石稻種,其收成接近二十分,可謂豐收。雖然收獲稻谷總數大約只占當年收獲各色糧石的3.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當年共使用“稻子一百三十六石八升二勺四抄六撮九圭”,尚有結余“稻子七十五石二斗七升九合四勺三抄一撮一圭,以每石合碾米四斗五合,共合應碾粳米三十石四斗八升八合一勺六抄九撮五圭九粟”(23)戶科題本: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署理陜甘總督舒赫德《題為核銷乾隆二十八年份供支駐伊犁辦事大臣屯防官兵養廉口糧軍械等項錢糧數目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5842-009。,因此完全符合阿桂所奏“耕種少許水稻后,不僅于大臣們之口糧米,抑或于外藩部眾設宴使用,皆有益觀瞻”之初衷。而且不同于準噶爾時期的秈稻種植,此時綠營兵所種為粳稻。以后隨著收獲稻谷數額的增加,相應年份的使用總額也逐漸增加,如乾隆三十一年新收稻子四百一石三斗,使用稻子二百八十三石三升四合六勺,結余稻子四百六十三石九斗六合一勺。(24)戶科題本: 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陜甘總督明山《題請核銷伊犁乾隆三十一年供支駐扎官兵養廉俸餉等項銀兩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6088-007。如果再據乾隆五十二年供支屯田兵丁等籽種“稻子二十石”,且“每畝下籽種一斗二升五合”測算(25)戶科題本: 乾隆五十三年,佚名《題為遵旨察核乾隆五十二年供應伊犁駐防屯所官兵管收除在各項數目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7472-005。,可知當地稻田面積應為160畝,如按前文所述收成分數20分估算,當年稻谷收成也應在400石左右,其中供支當地駐防滿洲官兵“粳米合給稻谷一百四十三石九斗一升七合”,約占當年收成總數的36%。乾隆四十年格琫額所編《伊江匯覽》記述當地土產時指出“伊犁四境,一望平川,地裕水廣”,各類谷物中即有稻米、江米、糯米等種植(26)〔清〕 格琫額: 《伊江匯覽·屯政》,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編: 《清代新疆稀見史料匯輯》,第9頁。,正是對以上乾隆年間伊犁綠營屯田官兵(兵屯)等種植水稻的真實反映。

乾隆后期隨著伊犁駐防滿營人口的增加,乾隆一再指示“伊犁可耕之田甚廣,著令籌畫耕種”,希望開展“旗屯”,但“總因灌溉乏水,是以歷任將軍未及遵辦”,及至嘉慶七年(1802年)伊犁將軍松筠目睹伊犁“八旗生齒日繁實在情形”,尋找“近水可耕之田,于本年四月間奏明由惠遠、惠寧兩滿城酌派閑散三百六十名分地試種,雖為時稍遲,秋收通計尚獲十分有余。本年兩城秋麥業已播種一千余石,是旗人種地已有成效,自應廣行汲引以利屯墾而資養贍”,并收“邊地駐防兵農兼習”之效,而且數年后生計豐裕,“雖億萬年生齒繁富亦無庸于經費之外另議增餉”。(27)朱批奏折: 嘉慶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伊犁將軍松筠等《奏請賞借八旗牛只以資耕作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22-0040-044。至嘉慶九年,松筠繼而“加種稻田及各色雜糧,秋成后再為定立章程”,據奏“惠遠城旗屯今歲加種秈稻籽種六百石,共收一萬四千余石,核計收成實在二十三分以上”(28)③④⑤ 朱批奏折: 嘉慶九年十一月初十日,伊犁將軍松筠《奏為伊犁旗屯本年收獲情形并酌定章程分給八旗田畝永為世業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23-011-1129。,可見旗屯所種水稻與伊犁兵屯收成不相上下,如按前文所述兵屯稻田“每畝下籽種一斗二升五合”計算,旗屯稻田在4 800畝上下,種植面積頗為廣闊,而且“本年稻田得以豐收者,實由恩賞協領職銜之佐領特克慎布盡心妥辦,于遣犯中擇南省善耕水田之人鼓勵耕作,所致可期永為惠遠城八旗公共恒產”③??梢娨晾缙焱偷咎镩_局良好,其“秈稻一項即敷本年工本”④,但不同于兵屯粳稻種植及綠營兵試種,旗屯則為秈稻,并由通曉種植水稻遣犯教習閑散旗丁耕作。松筠進而參照錫伯營官躬耕自食解決生計之例,建議“自明年為始,于惠遠、惠寧兩滿城熟習耕種人內先行酌撥數百名,另派年長妥實領催馬甲委以催總,按旗約束,量其力作,多寡每名分地三四十畝,仍派妥員督率耕種,永為己產,是皆不費本之恒業,裨益良非淺鮮”,進而定議“至兩城余地甚廣,所有稻田每年照舊耕種,不過數年,一切工本概可歸還,彼時陸續所獲余利盡可贍給貧乏”⑤,伊犁旗屯稻田就此開展起來。

針對以上松筠“酌定分給八旗滿洲田畝永為世業章程”,軍機大臣等議復后,上諭批示“惟新疆重地,武備最為緊要,此項地畝只可轉交閑散余丁代為耕種,不當令官兵親身力作”。松筠在接收上諭的同時,仍奏陳“如耕作閑散不敷,仍可雇人佃種”,“至于耕種稻田傭雇回子一切工本,該協領等以所獲糧石變價辦理,其將來得有盈余,如何養贍貧乏設立公倉交糧之處,仍請照依奴才原奏,總視收成多寡,隨年酌辦,俟耕種數年之后,照錫伯立倉貯糧成法辦理”(29)朱批奏折: 嘉慶十年三月二十二日,伊犁將軍松筠《奏為欽遵圣訓前擬分給伊犁八旗滿洲為業田畝轉交閑散余丁代耕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23-011-1117。。所以旗屯稻田并非完全由閑散旗丁躬耕,至少部分稻田由回人耕作。但伊犁旗屯稻田收成一般均在二十分以上,如嘉慶十年“伊犁惠遠城滿營稻屯原下籽種四百石,收獲一萬四千余石,核計收成三十分以上”(30)錄副奏折: 嘉慶十年十二月初九日,伊犁將軍松筠《奏報伊犁惠遠兩城滿營稻屯收成分數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9754-035。,至嘉慶十二年“伊犁滿營稻屯原下籽種五百石,秋收一萬二千余石,收成分數核計在二十四分以上”(31)錄副奏折: 嘉慶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伊犁將軍松筠《奏報伊犁滿營稻屯收成分數情形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1870-110。,至嘉慶十四年“伊犁惠遠城滿營稻屯原下籽種四百五十石,收獲一萬零五百三十八石一斗,計收成二十三分以上”(32)朱批奏折附片: 嘉慶十四年,佚名《奏為本年伊犁惠遠城滿營收獲稻麥分數并歸清工本情形等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22-0041-029。等。

據前節所引諸文,大致可知伊犁旗屯稻田主要分布于伊犁兩滿營駐扎之惠遠城與惠寧城附近,而依據伊犁將軍松筠主持、廢員祁韻士編纂的《西陲總統事略》卷二《伊犁圖說》,在惠遠城東附近明確繪有旗屯稻田之分布,茲截圖如圖1所示:

圖1 伊犁旗屯稻田分布圖

據該圖,伊犁旗屯稻田均分布于伊犁河北岸,松筠亦曾明言“伊犁惠遠、惠寧兩滿城俱在伊犁河北,岓兩城相隔七十余里,其間向多缺水地土荒場……自奴才仰蒙皇上指示開設旗屯以來,于此一帶荒場地方種稻,則引河水”(33)朱批奏折: 嘉慶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伊犁將軍松筠《奏為遵復伊犁山場設立商頭抽分木料等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02-0144-003。,且“所有惠遠城滿營地畝近在城東十里至六七十里不等”(34)錄副奏折: 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伊犁將軍松筠《奏報駐防旗營各屯收成分數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1871-106。,為保證收成,松筠嘉慶七年開辦旗屯時開渠引水,“于秋間酌派委員于惠遠城東相度地勢,自伊犁河北岸浚大渠一道,逶迤數十余里,盡可引用河水。又于城之西北草湖中覓得泉水甚旺,設法另開渠道益資灌溉。新春修筑堤岸,廣開支渠,一俟工程完竣,春水暢流,計可澆灌地畝甚廣,即于渠畔檢擇好地分給惠遠城八旗耕種”(35)朱批奏折: 嘉慶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伊犁將軍松筠等《奏請賞借八旗牛只以資耕作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22-0040-044。。此“伊犁河北岸浚大渠一道”當即《西陲總統事略》旗屯水利記載之“通惠渠”,該書記載“惠遠城東旗屯稻田引用通惠渠、伊犁河水灌溉,為八旗公田”,而且“此項收獲米石用抵羊只口食,每年分散官兵,遵節羊只價銀酌給種地壯丁”(36)〔清〕 松筠修,〔清〕 汪廷楷、〔清〕 祁韻士撰: 《西陲總統事略》卷七《旗屯水利》,第109頁。。此外,尚有“惠遠城之阿齊烏蘇旗屯余水引入八旗稻屯”(37)〔清〕 松筠修,〔清〕 汪廷楷、〔清〕 祁韻士撰: 《西陲總統事略》卷七《兵屯水利》,第105頁。澆灌,至道光年間,伊犁將軍布彥泰在已發遣新疆林則徐的幫助下開?!鞍R烏蘇”大渠灌溉沿途十余萬地畝,造福后世。(38)相關文獻、檔案參見《開墾阿齊烏蘇地畝渠道全圖》《奏報查驗開墾阿齊烏蘇地畝》,馮明珠、林天人主編: 《筆畫千里——院藏古輿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08年版,第104—107頁;朱批奏折附片: 道光二十三年,布彥泰《奏為開墾阿齊烏蘇荒地林則徐承修龍口首段一律完竣實為人才難得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30-0278-029;賴洪波: 《伊犁史地文集》,香港銀河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256頁;華立: 《道光年間伊犁墾復阿齊烏蘇地畝事再考》,《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但布彥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修筑三顆樹等地渠工時奏稱:

查有惠遠城東附近之三顆樹地方舊稻地一段,向曾官為種植,后經停止,道光十二年復請派員動款耕種,議定收獲之糧搭放兵丁口食,即以省出口食羊價銀兩歸還動用之款,如有贏余,添補八旗養贍。無如每年收獲之糧,除歸還公款外,贏余無幾,輾轉抵扣,徒費周章,并無實濟,且須役使回子五六百名終歲供差,實形苦累,是以奕山于道光十九年改收此地招佃收租。數年以來,緣渠道逐漸淤塞,堤埂亦皆坍平,有地無水,佃戶多不愿承種,每年僅收錢一百余串。該處本屬膏腴,毗連荒地甚多,但得渠道深通,不難再加開拓,附城地方若不設法籌墾,任期荒蕪,殊覺可惜。(39)⑥ 錄副奏折: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七日,伊犁將軍布彥泰、伊犁參贊大臣壁昌《奏為修筑三棵[顆]樹等渠工完竣開墾地畝已有端緒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3392-087。

以上引文中舊稻地之三顆樹地方,對比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墾阿齊烏蘇地畝渠道全圖》(40)《開墾阿齊烏蘇地畝渠道全圖》《奏報查驗開墾阿齊烏蘇地畝》,馮明珠、林天人主編: 《筆畫千里——院藏古輿圖特展》,第104—107頁。及前引《西陲總統事略》中《伊犁圖說》,正是嘉慶年間松筠開墾之旗屯稻田所在地。如此,該處旗屯稻田似乎于嘉慶后期至道光前期停止種植水稻,至道光十二年重新種植,又因贏余無幾,且役使回人供差,即便道光十九年改為招佃收租,亦因渠道淤塞,灌溉無水,膏腴之地逐漸荒蕪。而引文中所述淤塞渠道當即嘉慶年間松筠所開“通惠渠”。為開發三顆樹膏腴之地,布彥泰從伊犁河北岸哈爾莫多地方開挖水渠,使河水從東向西流淌,并在水渠下游筑壩,渠口建立水閘,修成正渠三十余里,至新墾三顆樹地界,綿延四十余里,最終歸并于城北烏合里克渠內,泄入大溝。⑥其走向及經行地方,可從前述《開墾阿齊烏蘇地畝渠道全圖》中一窺全貌,而“可得地三萬余畝”之中必有為數不少的稻田。

但新疆歷經同治年間“兵燹以后,故址就湮”(41)〔清〕 王樹枏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 《新疆圖志》卷二八《實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543頁。,伊犁地區不僅水利工程被毀,伊犁將軍駐地惠遠城亦遭毀壞,加之伊犁河對惠遠城的侵刷,光緒年間清朝被迫遷伊犁將軍府于老惠遠城之北,《新疆圖志》記載“出城東門四十里,脊梁子道南均民屯之稻地”(42)〔清〕 王樹枏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 《新疆圖志》卷二八《實業一》,第548頁。,此稻田正是老惠遠城東稻田再次恢復生產的真實寫照,只是原有旗屯稻田已經演變為民屯稻田,使得水稻進一步流入普通民間社會。晚清新疆建省后,當地水稻種植再次復興,如清末《伊犁府鄉土志》記載當地物候時指出“府治靠山臨河,氣候較暖,于山北一帶地方,酌中定時,約于春三月百卉萌芽,農人播種二麥,夏四月種稻,六月收麥,八月獲稻”(43)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頁。,當地物產“宜小麥、大麥、稻谷、豌豆、高粱、包谷等類”(44)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193頁。,《綏定縣鄉土志》記載當地“植物則以稻麥為大宗”(45)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205頁。,可見當地自然條件有利于水稻生產。有關當地田賦,府屬綏定縣“稻田園地額課庫平銀二百二十八兩九錢二分五厘”,府屬寧遠縣“稻田園地額課庫平銀二百七十五兩八錢五分二厘”。(46)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191頁??梢娗迥┊數氐咎锊⑽凑魇諏嵨锒?,而改征銀錢,這樣所獲稻谷進一步流向民間社會。

二、 東路烏魯木齊等地水稻種植

烏魯木齊等東路地區包括巴里坤、哈密、吐魯番及烏魯木齊周邊地區,地理上跨越天山南北,而種植農業物產,必循氣候?!段饔驁D志》記載巴里坤土宜“小麥、豌豆、青稞”(47)鐘興麒等校注: 《西域圖志校注》卷三二《屯政一·鎮西府》,第451頁。,清末《鎮西廳鄉土志》記載該地“惟以地寒土瘠,只宜青稞,余均不甚相宜,即豌豆、小麥要視夫天年何如耳”(48)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117頁。??梢姰數貜臒o水稻種植,但天山“南路地居山陽,氣候同于內地”(49)〔清〕 王樹枏等纂修,朱玉麒等整理: 《新疆圖志》卷五二《物候》,第912頁。,所以山南哈密、吐魯番則要比巴里坤溫暖許多,使得兩地具備生產稻谷的客觀自然條件。

1. 哈密

位于巴里坤天山南側的哈密,氣候要溫暖于巴里坤??滴跄觊g,在清朝與準噶爾的斗爭中,哈密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擒獻噶爾丹之子色布滕巴勒珠爾。次年清朝“遣官赴哈密編旗隊,設管旗章京、參領、佐領、驍騎校各員”(50)包文漢整理: 《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頁。,哈密就此正式納入清朝版圖。乾隆二十三年始設辦事大臣、幫辦大臣等官。(51)民國《哈密志》卷二四《職官一》,《中國方志叢書·西部地方》新疆省第1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99頁。作為入疆門戶,哈密被椿園譽為“關外第一要沖”(52)〔清〕 椿園: 《西域聞見錄》卷一《新疆紀略上》,味經堂嘉慶十九年刻本,第4頁。,且“西域各城歲需帑項,仍由哈密撥解”,因此常年有經行其地之官員,必然需要稻米供應。乾隆二十六年戶科題本顯示“哈密倉貯京斗粳米九石四斗六升二合”(53)戶科題本: 乾隆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大學士兼管戶部事務戶部尚書傅恒、李侍堯《題為遵核甘肅奏效哈密廳供支派往伊犁等處管卡官兵應需盤費鹽菜口糧車腳等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5404-002。,乾隆三十年哈密廳又新收“倉貯京斗粳米六十五石七斗九升四合一勺”,并全部支用(54)戶科題本: 乾隆三十二年六月初一日,陜甘總督吳達善《題請核銷哈密廳乾隆三十年供支駐扎官兵鹽菜口糧并運送銀兩等項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5918-007。。雖難以據此斷定倉儲粳米即屬本地種植所產,但乾隆三十三年,署陜甘總督明山奏報當年哈密蔡巴什湖額種地四千六十五畝,其中試種稻谷地六十五畝。(55)④ 錄副奏折: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暫署陜甘總督明山《奏報沁城蔡湖等處屯田收成分數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0822-001。按: 該奏折錄文本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奏折匯編——農業·環境》,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30頁;魯靖康較早注意到該條史料(魯靖康: 《清代新疆農業研究——基于水資源、產業、農區和人地關系的考察》,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48頁)。謹案,《西域圖志》記載蔡巴什湖“屯田四千六十五畝,乾隆二十七年置三千畝,三十三年增一千六十五畝”,該處土宜“小麥、谷、糜”三類作物(56)⑤ 鐘興麒等校注: 《西域圖志校注》卷三二《屯政一·哈密》,第450頁。,其地位于哈密城以東地方,清末又作“察湖”(57)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470頁。??傊?,當地至晚乾隆三十三年已試種水稻,但當年“蔡湖試種稻田六十五畝,因本年山水細微,不能常川澆灌,以致受旱無收,明歲應仍植麥谷,以收地利”④,可知哈密此次試種水稻未獲成功。因此,《西域圖志》記載當地土宜小麥、胡麻、菜籽、糜、青稞諸作物⑤,并無稻米。至嘉慶年間,《大清一統志》記載當地土產有“穄米”,即糜子,仍無水稻。(58)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五二一《哈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頁。道光后期,由鐘方所修之《哈密志》記載當地谷物有“稻、谷子、小麥、大麥、糜子、青稞”等(59)民國《哈密志》卷二三《食貨志六·物產》,《中國方志叢書·西部地方》新疆省第17號,第97頁。,可見該地在道光后期又開始種植水稻。但清末《哈密直隸廳鄉土志》記述哈密城周圍“東新、蔡湖、鐵爾板金各村莊,種植以小麥、豌豆、高粱居多,糜子、谷子有,亦無幾”(60)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153頁。,可見清末哈密不再種植水稻。

2. 吐魯番

哈密以西吐魯番盆地東緣有辟展城,雖為較小回城,但“城當孔道,東去哈密七百七十里,為南路沖要”,因此清朝在當地建筑城垣,并設辦事大臣等官。(61)〔清〕 椿園: 《西域聞見錄》卷二《新疆紀略下》,第1頁。當地亦有供應過往官員及駐扎本地官員口糧稻米之義務,如戶科題本顯示乾隆二十五年辟展倉貯京斗粳米二百八十二石八斗一升八合四勺。(62)戶科題本: 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甘肅巡撫常鈞《題請核銷乾隆二十五年辟展并所屬供支官兵俸賞及運送銀緞茶布兵丁衣帽等項用過銀兩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5491-009。至乾隆二十六年,辟展辦事大臣德爾格開始試種水稻,據奏:

駐扎各官以及過往大臣官員,向例支食粳米,內地辦運實屬靡費,奴才隨咨取稻谷籽種試種一十五畝,今共收獲稻谷七十四石,約計足敷駐扎并過往各官一年支食,但未免多費人工、水澤,奴才明年核其足敷食用,請令布墾,謹此一并奏聞。(63)《辟展辦事大臣德爾格奏報辟展軍屯試種菜子胡麻水稻收成分數情形片》,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53冊,第313頁。

據德爾格所奏,辟展地方也面臨支給駐扎官員及過往大臣口糧稻米之責,為避免從內地購買產生靡費,在當地試種水稻十五畝,若按前文所述伊犁兵屯稻田“每畝下籽種一斗二升五合”測算,應需稻種一石八斗七升五合,對比收獲稻谷七十四石,收成分數幾近四十分,數據有些偏高,但即便按照“每畝以斗起分,以畝收一石為十分”標準計算,其收成分數仍頗高,考慮當地氣候過于干燥,灌溉水源有限,每畝所需籽種要高于一斗二升五合。然在惜水如金的吐魯番盆地,正如德爾格所言,種植水稻“未免多費水澤”,因此只需種植足敷官員食用量的稻谷即可,不宜擴大,以免耗費過多人工和水源。其后乾隆年間所修《西域圖志》記載辟展地方土宜“小麥、青稞、粟谷”等(64)鐘興麒等校注: 《西域圖志校注》卷三三《屯政二·辟展》,第458頁。按: 引文中“粟谷”《西域圖志校注》原作“粟、谷”,有誤,不應點斷。,并無水稻。嘉慶《大清一統志》記錄當地土產亦無稻谷種植。(65)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五二二《吐魯番》,第317頁。至清末,《鄯善縣鄉土志》“物產”一門記載當地“土宜大小麥、高粱,不產稻谷”(66)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143頁。,可見辟展地方水稻種植僅在乾隆早期有過短暫出現,此后不再種植。

對于西部吐魯番,清朝于乾隆四十四年趁第二任吐魯番札薩克郡王蘇賚璊犯罪之機,時任烏魯木齊都統索諾木策凌奏請“裁改辟展辦事大臣作為領隊大臣,移駐吐魯番”,后經軍機大臣議準。(67)《清高宗實錄》卷一〇八〇,《清實錄》第22冊,第511頁。從此吐魯番盆地的政治中心便由東部辟展西遷至吐魯番,以后文獻中往往以吐魯番指稱包括東部辟展在內的整個吐魯番盆地。但西部吐魯番的稻谷種植則要早于乾隆四十四年,根據近年魯靖康對漢文資料的仔細爬梳,發現吐魯番地區早在乾隆二十二年即已種植稻米(68)魯靖康: 《清代新疆農業研究——基于水資源、產業、農區和人地關系的考察》,第47頁。,因當時吐魯番地方“直通伊犁,并與各處回城聲息相通,故遣兵屯田”,于當年五月“分種小米二千三百四十畝余,接種大米”,且令新附回人留種。(69)高健、李芳: 《清三通與續統考新疆資料輯錄》上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但清末吐魯番物產并無稻谷記載(70)馬大正、黃國政、蘇鳳蘭整理: 《新疆鄉土志稿》,第135頁。,如此,整個吐魯番盆地的水稻種植情況與哈密相似,其水稻種植時間頗為短暫,應與當地水源不足有關。

3. 烏魯木齊等地

由吐魯番向西北行,翻越天山,五百余里即可到達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麓地區。乾隆二十年清軍平定準噶爾的過程中,烏魯木齊地方“噶勒丹多爾濟率其屬迎降,地皆內屬”(71)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五二〇《烏魯木齊》,第279頁。按:“烏魯木齊”在《大清一統志》及清代早期文獻中常作“烏嚕木齊”。。其后,清朝移駐大量滿漢官兵駐扎,在“籌邊之策,將使兵食兼足,舍屯政無由”(72)鐘興麒等校注: 《西域圖志校注》卷三二《屯政一》,第449頁。的戰后屯墾政策指導下,清朝積極在天山北麓開展大規模軍屯的同時,又組織內地農民移駐該地開展戶屯,并輔之以部分遣屯,逐漸形成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麓農業開發區。(73)華立: 《清代新疆農業開發史》,第44—83頁。軍政建設方面,清朝乾隆二十四年便設有烏魯木齊辦事大臣,乾隆三十六年改設參贊大臣,至乾隆三十八年,隨著涼州、莊浪滿洲兵丁攜眷移駐烏魯木齊,當地“所屬地方寬闊,而距伊犁遙遠,兵民輻輳,應辦事件甚繁”,始“將參贊大臣一缺改為都統一員,于管轄兵丁、辦理諸事,尤為有益,而于體制亦屬相符”,但仍屬伊犁將軍節制,聽其調遣(74)《清高宗實錄》卷九三五,《清實錄》第20冊,第582—583頁。,東路烏魯木齊八旗駐防體系就此形成。(75)定宜莊: 《清代八旗駐防研究》,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頁;吳元豐: 《清代烏魯木齊滿營述論》,《滿文檔案與歷史探究》,遼寧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74—276頁。但大量官兵及家眷的到來,必然面臨稻谷等口糧需求,若從內地運輸,必然多所耗費。因此,早在乾隆三十一年,烏魯木齊辦事大臣溫福等便曾奏請試種水稻,茲將其滿文奏折漢譯如下:

奴才溫福、李景高、五福謹奏,為奏聞事。查,今烏魯木齊所屬各城從內地移來民人共有三千五百余戶。他們今年耕種田地情況,奴才等先前陸續皆奏聞過?,F今一切糧谷皆收獲完畢,交待道員hioi dzung jyi等查看收獲谷物分數,據報麥子、青稞、粟谷三樣共收獲九分。再此前烏魯木齊地方并無耕種水稻、棉花之人,今年同知國棟、巡檢ceng lii籌計于百姓生計有益,各自紛紛從內地請領水稻、棉花籽種,交給特納格爾等處溫暖地方知曉耕種屯駐民人試種,雖收獲不多,皆告成功。奴才詳查收獲,與內地水稻、棉花并無異樣。伏思烏魯木齊地方原本只種麥子、青稞、粟谷,不曾耕種水稻、棉花,今賴圣上之福,國棟等從內地所攜水稻、棉花之籽種,交給民人試種,即告成功。以后民人所獲種子各自多種收獲后,于新疆兵卒皆有大益。因此,奴才等與同知國棟等商議,今年民人所獲水稻、棉花之種,勿稍耗費,告知他們,仍令照舊奮勉耕種。此間再從內地多請籽種,交給可以耕種之地方居住民人,均勻分配,使多加耕種,用心豐收外,今年民人所獲谷物分數、試種水稻、棉花告成之處謹合并奏聞。十一月初一日。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朱批: 知道了。(76)《烏魯木齊辦事大臣溫福等奏烏魯木齊所屬各城民人收成分數及試種水稻棉花收獲情形折》,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81冊,第390—391頁。

謹案,溫福(wenfu)時任烏魯木齊辦事大臣;五福(ufu)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任烏魯木齊提督,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卸事(77)〔清〕 和瑛: 《三州輯略》卷二《官制門》,苗普生主編: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線裝書局2003年版,第253頁。;李景高(lii ging g‘ao)乾隆三十年三月在烏魯木齊副都統任內(78)《寄諭烏魯木齊副都統李景稿著于呈報逃人拿獲逃犯之官兵酌量賞賚》,乾隆三十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131-1-072,《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第5冊,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660頁。按: 寄信檔題名“李景稿”,應為“李景高”。,當年六月署理安西提督一職(79)錄副奏折: 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五日,陜甘總督楊應琚《奏為李景高暫署安西提督印務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0396-037。;國棟(g‘udung)乾隆三十年擔任烏魯木齊同知。(80)錄副奏折: 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二日,陜甘總督楊應琚《奏請以國棟調烏魯木齊同知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3-0114-039。烏魯木齊地區此前從無水稻種植,同知國棟等人從內地請領水稻后,交給特納格爾(阜康)(81)特納格爾改設阜康縣之過程,據《三州輯略》卷二《官制門》(苗普生主編: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235頁)載:“乾隆四十年,軍機大臣會同吏部議覆都統索諾木策凌條奏: 烏魯木齊迤東之特納格爾地方,舊有城池,現住戶民一千三百九十八戶,商賈輻輳,僅設州判一員,不足以資彈壓。應改設知縣一員,再裁內地巡檢一員,改為典吏移駐。裁莊浪縣知縣,移駐阜康?!泵裢蛻裘裼谇∪荒暝嚪N,雖收獲不多,但告成功。經溫福等查看,與內地無異,考慮此項稻谷不僅有益于百姓生計,且“于新疆兵卒皆有大益”,因此同期又從內地多請籽種,交給當地戶民擴大種植,期待豐收,以備日后使用。而稍后流放新疆的紀曉嵐記載戍地烏魯木齊附近“新稻翻匙香雪流,田家入市趁涼秋。北郊十里高臺戶,水滿陂塘歲歲收”,并自注“高臺戶所種稻米,頗類吳粳”(82)王希?。?《新疆文獻四種輯注考述》,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頁。??梢姰數厮疽呀涍M入市場流通,說明其產量可觀,并且所種水稻豐富了當地的自然地理景觀。但同期烏魯木齊地區水稻種植似乎僅限于戶屯,并未擴展至軍屯,因為同期溫福所奏“烏魯木齊所屬各屯兵丁耕種莊稼收成數目”折中只有小麥、青稞與粟谷,并無水稻。(83)《烏魯木齊都統溫福奏烏魯木齊所屬各屯兵丁耕種莊稼收成數目折(附清單1件)》,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81冊,第391—402頁。按: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將此條編為“烏魯木齊都統溫?!保缯乃觯∪四晔荚O烏魯木齊都統,顯然有誤,應為“辦事大臣溫?!?。至乾隆三十八年,首任烏魯木齊都統索諾木策凌奏庫爾喀喇烏蘇與精河二屯種地內也只有小麥、青稞與粟谷三色糧谷。(84)《烏魯木齊都統索諾木策凌奏聞烏魯木齊等處遣屯收成分數折(附清單2件)》,乾隆三十八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編: 《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117冊,第144—146頁。但乾隆四十七年,烏魯木齊都統明亮等明確“勸諭迪化州昌吉、綏來二縣一帶地方戶民試種稻谷”,內容如下:

再查烏魯木齊等處田地肥美,渠水暢流,歷年出產小麥、青稞、粟谷、葫麻各項均獲豐收,節經奏明在案。今查迪化州昌吉、綏來二縣一帶地方更有膏腴近水之處,經發來遣犯中素種稻谷之人,一切布種插秧事宜最為熟悉,曾經栽種稻禾,收成豐稔,試有成效。奴才遂飭令該地方官勸諭戶民一體加種,俾得廣種多收。俟將來秋成之時,酌看情形,果能核計收成分數與小麥、粟谷折算細糧數目相符,即可照額征收,以充倉貯,所有試種稻谷緣由,合并奏聞?!騭a。(85)朱批奏折附片: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二日,烏魯木齊都統明亮《奏為勸諭迪化州昌吉綏來二縣一帶地方戶民試種稻谷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4-01-22-0038-013。按: 文中◎符號指代皇帝朱批,sa為滿文動詞sambi(知道)之詞干,為“知道”之意,參見莊吉發: 《知道了——奏折朱批諭旨常見的詞匯》,《清史論集》第12冊,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版,第7—35頁。

據以上明亮所奏,迪化州昌吉、綏來二縣有膏腴近水田地,適宜種植水稻,業經通曉種植稻谷、插秧之遣犯試種,收成豐稔,可見試種卓有成效。因此,明亮責令地方官勸諭當地戶民廣種,如果將來秋收有成,即可照額征收。至于其收成到底如何已不得而知,但根據戶科題本顯示乾隆四十九年烏魯木齊所屬倉糧中實存粳米三十八石八斗七升九合一勺及稻谷二石(86)戶科題本: 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初五日,署理戶部尚書事務金簡《題為遵察烏魯木齊所屬乾隆四十九年倉糧奏銷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4-17571-008。,另嘉慶年間之《三州輯略》有“瑪納斯水田稻米最佳”之記載(87)〔清〕 和瑛: 《三州輯略》卷九《物產門》,苗普生主編: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532頁。,而瑪納斯正是乾隆四十四年改設綏來縣之前的地方稱謂(88)“瑪納斯商民日漸增聚,地方人命斗毆事務紛繁,每歲應交糧石,及查辦兵民交涉事件,僅設縣丞一員,不足以資彈壓,請將縣丞改為知縣?!笨蓞⒁姟睬濉?和瑛: 《三州輯略》卷二《官制門》,苗普生主編: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二編》第5冊,第234—235頁。,可見當地水稻種植收成不差,否則難以延續至嘉慶年間,并且在烏魯木齊所轄地面中如此出名,并被載錄于《三州輯略》一書。

當新疆歷經同治光緒初年戰亂之后,伴隨以稻米為飲食傳統的大量湖南湘軍官兵留駐新疆(89)有關晚清湖南人在新疆的情況,可參見[日] 片岡一忠: 《清朝新疆統治研究》,雄山閣1999年版,第246—270頁。,為清末新疆水稻種植的恢復與擴大提供了外在動力。如光緒九年(1883年)關外各營旗因戰亂過后,社會經濟尚未徹底恢復,稻米收成有限,但年關將近,官兵祈盼食用稻米,欽差大臣劉錦棠在公文中指出“綏來各屬本年稻收不豐”(90)⑧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合編: 《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39冊兵科“光緒九年十一月初三日”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頁。,可見當時北疆農業生產尚未完全恢復。為此,劉錦棠不得不“飭哈密糧局即就赴吐提運高粱便車搭解大米五萬斤,交由譚統領具領,按營勻放,以為各營旗度歲之需”⑧。而作為晚清新疆政治中心的烏魯木齊更是當時湘人首要聚集之地,如迪化縣三個泉等地“為城北最遠之鄉,地勢平衍,泉脈疏暢,故饒稻谷,省治多資之,亦轄境富庶之區也”(91)〔清〕 王樹枏等纂,朱玉麒等整理: 《新疆圖志》卷七三《溝渠一》,第1343頁。,且該地“得烏魯木齊河流之灌注,辟地數千頃,皆良田。光緒十三年后,湘人之從征者,散無所歸,屯聚開墾,獲利無算,故其地執業者,盡屬湘人。省城谷米,半仰給焉”(92)〔清〕 王樹枏等纂,朱玉麒等整理: 《新疆圖志》卷二八《實業一》,第541頁。,可見稻米需求頗大。有時稻米需從外地補充,如光緒三十年六七月間,吐魯番同知連續兩次簽發“解票”,派人押送四百四十馱大米交付迪化縣衙門收訖。(93)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合編: 《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19冊戶科“光緒三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光緒三十年七月初六日”條,第106、140頁。同期,回部王公往返京城仍需供應稻米,如光緒三十年拜城輔國公司的可赴京進貢差峻,進入新疆后,沿途需供應“大米、面各一百斤”(94)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合編: 《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第46冊兵科“光緒三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條,第439頁。,顯然比建省之前供應量要高。至清末,“北路如庫爾喀喇烏蘇、綏來,均稱巨產,皆不甚黏,當即段氏《說文注》所謂稉之類也。種稻、播谷均在立夏后,視渠水之有無、節氣之早晚”(95)〔清〕 王樹枏等纂,朱玉麒等整理: 《新疆圖志》卷五二《物候》,第918—919頁。,其中庫爾喀喇烏蘇出產之“西湖稻米”較為出名(96)〔清〕 王樹枏等纂,朱玉麒等整理: 《新疆圖志》卷二八《實業一》,第541頁。,可見綏來等地自乾隆年間以來,雖經戰亂,但一直作為北疆重要的水稻產區而存在。

三、 結 語

綜上,北路伊犁地區最早于乾隆二十六年從阿克蘇獲取籽種交由伊犁回人試種,雖未獲成功,但次年由葉爾羌獲取籽種交由伊犁綠營試種即獲成功,其兵屯水稻種植首在解決當地駐扎官員口糧稻米以及外藩筵宴需求;至嘉慶九年,在將軍松筠的主持下,當地又開始加種旗屯稻田,旨在解決滋生八旗生計,至清末則轉為民屯稻田;此外,在乾嘉年間,尚有商民張尚義等墾種商屯稻田之處。東路烏魯木齊等地區水稻種植,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十二年吐魯番地區,稍后清朝又于乾隆二十六年、三十三年分別在辟展與哈密地方試種水稻,以上種植均在解決當地駐扎與過往官員口糧稻米需求,但因水源及氣候等因素,兩地水稻種植非常短暫。烏魯木齊所屬天山北麓地區水稻種植可以追述到乾隆三十一年,當年烏魯木齊同知等由內地獲取稻種交由特納格爾(阜康)等處戶民于氣候溫暖地方試種,雖收獲不多,但試種成功,其初始目的在于豐富當地百姓生計,以期最終可以供應兵卒;至乾隆四十七年,烏魯木齊都統明亮又勸諭昌吉與綏來兩縣戶民在膏腴近水之處,由遣犯教習試種稻谷,以期日后升科以充倉貯;至清末,隨著省會烏魯木齊等處湖南籍官員人口的大量增加及湖南兵卒的留居新疆,使得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的水稻種植再次興旺起來。據上可知清代新疆北路伊犁與東路烏魯木齊等地在水稻種植推行方面官府與民間并行,并以官府為主導;在教習水稻種植方面,則有綠營兵與內地遣犯;具體種植人員則有綠營兵、閑散旗人、內地民人與維吾爾百姓;在種植形式上,伊犁在清前期以兵屯和旗屯為主,兼及商屯,至清末則轉為民屯,而烏魯木齊則幾乎皆為民屯;在稻種類型上,主要以粳稻為主,兼及旗屯秈稻;在收成上,伊犁兵屯與旗屯收成多在二十分以上,甚至有些年份可以達到三十分以上,烏魯木齊等處則未見明確記載。以上水稻種植特點正是清代新疆自然經濟地理、族群分布格局及人文政治地理的真實反映,具體而言,相比清以前各朝新疆水稻種植,清朝將水稻種植廣泛擴展至天山北路及東路地區,徹底改變了以往新疆“南農北牧”的傳統經濟格局。不同于內地北方水稻生產的三種模式(傳統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與軍事屯田模式)(97)曾雄生: 《水稻在北方: 10世紀至19世紀南方稻作技術向北方的傳播與接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25頁。,清代天山北路與東路水稻種植以供應官兵口糧的政治需求為主,以開發地利、豐富邊疆人民生計的經濟目的為輔,并逐漸向后者過渡。這種模式顯然與清代西北邊疆社會治理制度(由軍府到行省)息息相關,可稱之為中國古代北方水稻生產種植的“邊疆模式”。

猜你喜歡
新疆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走進新疆
國畫家(2022年2期)2022-04-13 09:07:46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40
在新疆(四首)
四川文學(2021年4期)2021-07-22 07:11:54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新疆多怪
絲綢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社會活動:我們新疆好地方
兒童與健康(2011年4期)2011-04-12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成人在线综合|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在线国产91|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少妇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日韩午夜伦|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电影|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午夜综合网| 先锋资源久久|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网站| 精品国产网|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97久久精品人人|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视频大全|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91色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AV天堂|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污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极品在线| www亚洲天堂|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色婷婷成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韩国福利一区|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伊人天堂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