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宿遷市宿豫區實驗高級中學,江蘇 宿遷 223000)
昆曲有六百年的古老歷史,它的起源、興盛到衰敗,直至今日,這些都依然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2001年,中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昆曲成為了全世界的共同財富,這表明中國昆曲的價值已經被全世界公眾所認可。在此背景下,保護、繼承、發展和弘揚昆曲不僅要解決昆曲所面臨的困境,還要把昆曲藝術推入公眾視野,讓昆曲走進學校與社會中,做到人人心中有昆曲。
因為昆曲的寶貴價值,政府一直肩負著保護昆曲藝術的重要責任。根據中知網以及查閱圖書館資料發現,大部分資料描述的是昆曲發展歷史,以及當今的繼承和發展,還有一部分資料是對昆曲藝術特色進行研究。吳新雷的《中國昆曲藝術》主要研究昆曲發展史,詳細敘述昆曲的起源、興盛。鄭雷的《昆曲》是《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叢書之一,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套專門介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叢書,主要描寫了昆曲的歷史,以及全盛時期的作品。
在昆曲的研究上,大多集中在昆劇史和昆曲傳承方面,劉明瀾在《論昆曲唱腔的藝術美》中闡述道:唱腔是最能體現出中國古典音樂線條的美,唱腔在昆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念白也很重要。袁文琴的《昆曲生腳念白》表明:在昆曲演唱中,念白比唱曲更加難。
李洪義在《淺談昆曲藝術資料的搶救與保護》談到:昆曲學生的來源已成為十分棘手的現實問題,可表明昆曲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柯凡在《昆曲在當代的繼承和發展》中提出:藝術應該代代相傳,之所以昆曲一直保持了藝術的新鮮和文化的傳統,是因為歷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程星在《非物質遺產視域下昆曲當代傳播研究》中也表明:昆曲只有代代傳承,昆曲才能保持藝術的新鮮,同時不斷創新,使得昆曲變得更加青春活力。
昆曲起源于元末蘇州昆山地區,在明代萬歷之前昆曲還只是流傳于世的“小集南唱”的清曲。明朝嘉靖年間,經過了音樂家魏良輔、張野塘等人的悉心改革,在原昆山腔的基礎上,匯集南北各種曲調的優點,同時借鑒了江南民歌和小調,融合出不同以往的新曲調,這就是昆曲。在改革昆山腔的過程中,民間音樂家張野塘全力幫助魏良輔將北方曲調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昆曲的唱腔風格因此變得婉轉細膩且悠遠,主要是因為他將三弦與簫、笛、拍板、琵琶等樂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上,之后這種聲腔被世人稱為“水磨腔”。這種新腔的曲子一經推出,立即征服了廣大聽眾,給魏良輔帶了極大的榮譽。
到了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昆曲日益走向艱難的境地。在昆曲初步發展形成的過程中,民間藝術家起了關鍵性作用。明代戲劇家梁辰魚創作了《浣紗記》的同一時間段,李開先的《寶劍記》和無名氏的《鳴鳳記》出世,這兩部作品與梁辰魚的作品影響同樣大。大約明代末期,偉大的劇作家湯顯祖誕生,他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至今湯顯祖的“臨川四夢”還廣為人知。康熙年間,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也相繼問世。隨著大量優秀作品的出現,許多地區出現了專門演出昆曲的民間職業戲班。明晚期時,昆曲進入宮廷,與此同時,昆曲在北方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昆曲在經過了三百年的興盛繁榮之后,在清代乾、嘉時期則開始走向衰落。湯顯祖、孔尚任等引領過時代思潮的知識精英消逝在歷史的地平線之后,他們的后繼者鮮有達到他們的藝術水準。在藝術上,細膩幽雅的昆曲開始遠離大眾欣賞,觀眾難以接受昆曲緩慢的節奏。接著對昆曲的前途命運產生巨大影響的“花雅之爭”開始激烈上演,結果是以京腔、秦腔、梆子腔、弋陽腔為代表的“花部”擊敗曾經一枝獨秀的“雅部”昆曲告終,昆曲漸漸消失在世人眼前。
從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昆曲文學創作一直不盡如人意,雖然他們從未停止,但多數人已經脫離了舞臺藝術實踐。到了民國時期,深受大眾歡迎的著名京劇演員推崇昆曲,對昆曲大加贊賞,為昆曲進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演出創造了條件。1915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在北京先后上演了昆曲折子戲《水斗》《斷橋》《思凡》等,立刻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昆曲的影響因此得以擴大,群眾開始重溫長期被忽視的昆曲,昆曲得以短暫復興。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的戲曲事業開始了新的篇章。由演員、劇團和政府三大主體共同承擔起傳承發展昆曲的任務,政府在昆曲命運里起著領導的角色,昆曲因此改變了近代依賴民間藝人力量自發發展的局面。直到1956年《十五貫》的轟動演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昆曲才真正呈現在眾人視線中。新世紀之后,青春版《牡丹亭》的重洇血色,更讓昆曲重現了往日的輝煌,同時也積極推動昆曲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念白是中國傳統戲曲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它經常與戲曲中的歌唱相互聯系,并做陪襯,形成能表達戲曲人物內心情感的獨白。李漁于在《閑情偶寄》中說到:唱曲難而易,說白易而難。所以,昆曲念白比唱曲更加難。昆劇的唱腔之所以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是因為昆曲從吳中地區發展起來的。由于地方方言等因素,昆曲的唱腔在所有的戲劇中最有特色,昆劇的念白也是它的獨特之處。戲曲中的昆曲大多數使用定場詩詞、四六句,偶然也有以對偶句的形式出現,它的文學性更強,不容易理解,且在昆曲中多數使用文言語言,語言簡潔精煉。昆曲念白所表現的句子音高特征是“由輕到響,再由響而收”“音量兩頭細,中間大”的橄欖形狀,只有念白是以句子的形式表現出橄欖形狀的音高,并非單個字呈橄欖狀。昆曲的念白多數情況是沒有樂器伴奏,全靠演員自己掌握音量、音高、速度等。
六百多年來,昆曲的演唱風格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世界,使人們陶醉其間,忘乎所以。昆曲有著優美動人的演唱風格,它注重歌唱技巧中節奏、咬字吐音和聲音的控制。魏良輔等人改革昆山腔的主要成果是“水磨腔”,“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昆曲對每一個字要求也非常的嚴格,平、上、去、入要一一考量,每當唱一個字的時候,應該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就是吐字、過腔及收音。昆曲演唱的特點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中,它詳細表現在延緩節奏和放慢拍子,它通常在旋律中使用裝飾性花腔。除了一板三眼(4/4拍)、一板一眼(2/4拍)外,又出現了“贈板曲”。所謂的“贈板曲”是將4/4拍的速度放慢成8/4,之后聲調變得清柔委婉又悠遠。這增加了整個音樂布局的空間,又突出了唱腔的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取決于戲情和角色的需求。
在昆曲中,身段是一種舞蹈元素,而昆曲舞蹈作為戲曲表演的一部分,是戲曲創造動態美的一種手段。昆舞表演最大的特點是動作細膩,抒情性強,歌舞結合且巧妙而和諧,其舞蹈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為了配合唱詞的舞蹈,其舞蹈精湛,既表達了人物的性格心靈,又突出歌詞的含義;另一種是由手勢發展起來,著重在于寫意的舞蹈,在說話時必然伴有表情和肢體的語言,即使沒有念白與唱詞,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也會表達他們內心感受:一是日常生活行為的身段;二是描述內心活動、表現其情緒方式的身段;三是表達唱念詞句含義的輔助的身段;四是輔助性的手勢。在昆曲中,表現唱念詞句含義的身段,把唱詞句的意思用身段做一定程度的圖解,增強形象性,這在昆劇表演中比較常見,就像生活中說話時用手勢比劃增加理解程度是一個道理。
戲曲舞臺藝術指表演戲曲的舞臺或場地的美學范疇,現代有劇場舞臺,古代也有戲臺或茶樓戲園等,它包括與戲曲舞臺表演相關的各種藝術,如化妝和造型、劇組特效、穿關、腳色等。
現代舞臺上就像青春版的《牡丹亭》,其最大特征是將古典與現代創新相結合。全劇符合當代青年觀眾的視覺要求,同時又完好地呈現了昆曲藝術的古典氣質。《牡丹亭》的舞臺風格拋棄了平時的帷幕布景和實景設計,追求極其簡單的美麗,單面面向觀眾,采用漸明漸暗的燈光效果制造出空間感。為了配合復雜的舞蹈動作,昆曲的傳統服飾多采用寬大設計,而青春版的《牡丹亭》一改傳統的寬袍大袖的設計,修身的剪裁更符合青年男女灑脫靈動的身體特征。昆曲的沒落有多重原因,西方文化和當代消費的沖擊使得現代人無法靜下心來欣賞節奏緩慢的昆曲,所以昆曲舞臺美的創新更多是照顧到現代人的審美心理。
新昆曲《醉心花》更是打破了中國民間故事的傳統框架,將西方經典戲劇結構滲透其中,又遵循昆曲古典敘事套路,改編了莎士比亞經典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并引入西方管弦樂器伴奏,然而演唱形式和舞臺美術卻是完全的昆曲。《醉心花》以年輕演員為主要演員,為傳統戲劇吸收新鮮血液,并開拓了年輕觀眾市場。
新中國成立前夕,昆曲瀕臨滅絕,但新中國的成立給昆曲帶來了新的生機。1949年,周總理邀請散落在北方的昆曲藝人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教;1956年,浙江昆劇團導演了昆曲《十五貫》,《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聲明,在中國引起了的巨大反響。隨后,北方昆曲劇院、湖南昆劇院、浙江蘇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上海青年京昆劇團等也相繼成立。這些昆劇院團為培養昆曲人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由此產現了一批音樂及昆曲表演藝術人才。2001年,中國昆曲被列入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2年11月,蘇州舉辦了“全國昆曲優秀中青年演員評比”,這次演出評獎了32位優秀的老藝人和21位優秀的青年昆曲演員,更加激發了后生之氣。
近年來,對昆曲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盡管昆曲面臨的困境有所緩解,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甚至嚴重影響了昆曲保護和振興的正常進程。
一是傳統劇目已經嚴重丟失。昆曲藝術在三百年的輝煌期間有無數的劇目,而現在只有近百個能真正演出。
二是編劇人才嚴重短缺。目前昆曲院團的編劇人才很少。
三是昆曲學生生源嚴重短缺。近年來,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學習和從事昆曲行業,為了解決這日益顯現的問題,各種昆劇院團都招募了大量昆曲學員。然而,戲曲學校的高學費是一筆很大的負擔,而且學習時間又長。
四是昆曲普及和觀眾培養任重道遠。我們在培養優秀昆曲人才的同時,要大力培養昆曲觀眾,大力開展昆曲的普及工作,走出劇院、深入學校,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昆曲藝術教育,爭取新一代的昆曲觀眾。
由于蘇州開展的“昆曲為在校學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幾乎每所中小學都有自己的“杜麗娘”和“柳夢梅”。十多年來,普及工程已覆蓋蘇州市100多所學校,為中小學生提供2000余場公益演出,傳統古戲逐漸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2019年5月,由昆山市教育局、昆山市文廣新局主辦,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承辦的昆曲走進校園活動,在昆山通海實驗中學舉行,給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昆曲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在本次活動中,優秀的昆曲演員為大家帶來了傳統的經典選段《乾元山》,李偉老師扮演的哪吒動作輕快敏捷,尤其是他的舞槍弄棒和單腳玩乾坤圈的本領更是贏得了喝彩。通過不斷地向校園送戲,蘇州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昆蟲”,他們不是被動的觀看和學習,而是真正懂得昆曲之美。2019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省昆曲藝術團走進校園小分隊來到了郴州市三完小,向大家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三完小兩百多名同學聆聽了講座。國家一級演員、非遺傳承人傅藝萍老師對昆曲人物形象進行了生動細致地講解,使同學們對昆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上海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吳雙老師,將昆曲魅力傳播到了盧灣中學,盧灣中學大禮堂教室座無虛席,所有六年級學生認真觀看了昆曲表演藝術家帶來的表演。學生們被昆曲優美動聽的唱腔和細膩柔和的動作所吸引,個個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精彩的部分不時拍手叫好。學生近距離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進一步地加深了對昆曲的了解,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昆曲走進校園,讓青少年走進昆曲,促使藝術美育與學校德育有機融合。
“昆曲走進校園”讓我們找到了一條傳承昆曲的路徑,讓戲曲成為教育的一部分,要根據不同劇種的不同情況,我們應該為昆曲找到最適合它的生存環境和推廣手段,挖掘更多適合孩子觀看、具有教育意義的劇目。
綜上所述,本文對昆曲的歷史發展、近代狀況、演唱特色、繼承發展以及在中小學課程中的學習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昆曲從六百多年前傳承至今,在完好地保留了其獨特藝術特色的同時,又繼承地加以創新,讓昆曲日趨完美,在被更多年輕人接受的同時,繼續弘揚發展。不論是從歷史發展,還是從藝術特色等方面,昆曲的魅力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也是由于其自身的魅力,讓社會、政府越來越關注昆曲的發展與傳承。隨著社會越來越快的發展,以及人們現階段對美好生活與事物的向往,傳統的民間文化在傳承發揚的同時,也受到了更多不同文化的影響,讓人們不再只駐足于我國傳統文化,更愿意接受多元文化。因此,作為中國音樂藝術中的燦爛明珠,希望昆曲文化能夠在更多喜愛與欣賞它的人中更好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