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豪,楊永峰,李 進,胥 明
(1.核工業二八0研究所,四川 廣漢 618300;2.四川省鑫鐵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東昆侖構造帶橫貫青海省中部,向東延伸至甘肅、陜西,與西秦嶺相連,被稱為“東昆侖中央造山帶”,是我國著名的成礦帶之一,素有“金腰帶”之稱[1]。近年來都蘭地區找礦成果顯著,區內已發現多處大-中型構造蝕變巖型金礦、構造熱液型多金屬礦,如:果洛龍洼金礦、阿斯哈金礦、瓦勒尕金礦及那更康切爾溝銀礦[2],充分證明了該地區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及巨大的找礦潛力。筆者根據前期的野外地質調查成果以及該地區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分析,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綜合開展研究區金礦找礦前景分析,指明進一步找礦方向,以期對該礦床及區域找礦勘查工作提供依據。
東昆侖造山帶構造上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屬中央造山帶西段、柴達木陸塊南緣歷經多期次邊緣造山作用形成的邊緣造山帶[3]。姜春發等根據區域地質特征將東昆侖造山帶劃分為三個亞帶[4],即東昆侖北帶(昆北褶皺斷裂帶)、東昆侖中帶(昆中雜巖中央隆起帶)和東昆侖南帶(昆南褶皺帶)。該金礦區地處昆中斷裂帶北側,屬東昆侖中帶(圖1)。該區域在加里東—燕山期經歷了多期構造活動疊加和改造,區域上規模宏大的花崗質巖帶和基底變質巖系形成于晚華力西-印支期,與昆侖洋殼向北不斷俯沖拼合引發底侵作用有關。由于該區域長期處于上升剝蝕隆升狀態,剝蝕深度大,早期與基底構造層有關的淺成礦床大多已遭受剝蝕,但晚華力西-印支期形成的中深成礦床可能尚存,是尋找構造蝕變巖型-熱液型金、銀礦的有利區域。

圖1 區域構造簡圖
區域內發育的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下段(Pt1ja),是區內主要的賦礦地層。巖性主要為灰色、淺灰色二云片巖、黑灰色含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長片麻巖、透鏡狀碎裂狀大理巖以及灰黑色不規則矽卡巖化片麻巖。區內發育北西西、北北東向兩組斷裂,北西西向斷裂具有切割深、延伸長、長期活動的深斷裂特征,控制了區域地質構造演化及地層、巖漿巖、礦產的形成和分布,廣泛發育的脆、韌性斷裂帶是金礦體的主要容礦構造。
2.1.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巖組下段(Pt1ja)[5],主要巖性為灰色、淺灰色二云片巖,黑灰色含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長片麻巖,透鏡狀碎裂狀大理巖,灰黑色不規則矽卡巖化片麻巖。
2.1.2 構造
礦區內主要發育的構造有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褶皺構造軸向主要呈近東西向,兩翼均為金水口群二云片巖,兩翼產狀較陡,傾角50°~70°,為直立緊閉褶皺,沿走向呈波狀傾伏,二云片巖中夾大理巖、石英脈受擠壓左右發生明顯的褶曲。研究區內斷裂構造主要發育有北西西和北北西向兩組。其中,北西西向構造蝕變破碎帶分別編號為Pf1、Pf2,其走向275°~290°,局部略有偏轉,為控礦構造,主要發育在金水口群地層的內部,斷裂經過之處形成明顯的破碎帶及負地形地貌;北北西向斷裂編號為F3,為后期構造,主要表現為將北西西向構造右行錯斷,從而造成北西西向構造蝕變帶不連續的特征。
2.1.3 巖漿巖
礦區出露的巖漿巖以加里東期—華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巖為主。華力西期侵入巖主要有灰白色、淺紅-肉紅色粗粒、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加里東期侵入巖主要有變質閃長巖。
研究區經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發現了HS09號異常,以Au、Ag、Cu元素為主,屬乙2類異常,該異常有一定的規模、濃集中心和分帶性,是尋找金礦的重點靶區。該異常以Ag為主,Au、Ag異常峰值高,強度大,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和二級濃度分帶,異常特征參數見表1。

表1 HS09水系地球化學異常參數統計表
(1)號綜合異常 :該異常為Au、Ag、Cu、Pb、Zn元素綜合異常,異常形態呈不規則橢圓狀,長軸方向近東西展布,面積0.239km2,Ag、Au元素異常最好,面積規模均最大,強度也高,且具較大較明顯的濃集中心。Ag元素異常平均值為0.32×10-9,峰值0.62×10-9,襯度2.67,規模為0.288;Au元素異常平均值為12.8×10-9,峰值為155×10-9,襯度3.2,規模為0.178。Ag、Au具有內中外三級濃度分帶,Cu、Pb、Zn元素異常與Ag、Au元素異常套合較好,各元素異常特征見表1。

表2 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參數特征表
(2)號綜合異常:該異常為Au、Ag、Cu、Pb、Zn元素綜合異常,異常形態總不規則橢圓狀,長軸方向近東西展布,面積0.183km2,Ag、Au元素異常最好,面積規模均最大,強度也高,且具較大較明顯的濃集中心。Ag元素異常平均值為0.29×10-9,峰值2.61×10-9,襯度2.42,規模為0.268;Au元素異常平均值為13.26×10-9,峰值為163×10-9,襯度3.31,規模為0.205。Ag、Au具有內中外三級濃度分帶,Cu、Pb、Zn元素異常與Ag、Au元素異常套合較好,各元素異常特征見表1。
(3)號綜合異常:該異常為Au、Ag、Cu、Pb、Zn元素綜合異常,異常形態總體呈不規則橢圓狀,長軸方向近東西展布,面積0.167km2,Ag、Au元素異常最好,面積規模均最大,強度也高,且具較大較明顯的濃集中心。Ag元素異常平均值為0.19×10-9,峰0.55×10-9,襯度1.58,規模為0.074;Au元素異常平均值為10.62×10-9,峰值為55.4×10-9,襯度2.65,規模為0.061。Ag、Au具有內中外三級濃度分帶,Cu、Pb、Zn元素異常與Ag、Au元素異常套合較好,各元素異常特征見表2。

圖2 礦區地球化學異常套合圖
在對地球化學異常進行查證的基礎上,礦區內共圈出2條金礦化帶,呈北西西向(NWW)展布,寬20m~30m,總體傾向為北東向(NE)。
Ⅰ號金礦化帶Pf1:走向275°~280°,寬20m,走向延伸約1km,受北北西向斷裂F3的影響,可分為東、西兩段,帶內主要由密集片理化帶、構造角礫巖、蝕變碎裂巖、石英脈組成;礦化帶蝕變類型主要為褐鐵礦化、硅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矽卡巖化等。根據地球化學分析結果共圈出1條金礦體,西礦段長80m,厚1.48m~3.0m,Au品位1.18×10-6~7.04×10-6,東礦段無工程控制。
Ⅱ號金礦化帶Pf2:走向280°~290°,寬30m,走向控制長度大于1.5km,受北北西向斷裂F3的影響,亦劃分為東、西兩段。西段與所圈出的①②③號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區重疊,帶內主要由構造角礫巖、碎裂巖、蜂窩狀石英脈組成;礦化帶蝕變類型主要為褐鐵礦化、碎裂巖化、硅化。根據地球化學分析結果共圈出1條金礦體,西段礦化厚度4.35m,控制長度800m,Au品位:0.17×10-6~0.23×10-6,主要含礦巖性為硅化石英脈、及碎裂巖;東段礦化厚度5.80m,控制長度700m,Au品位:0.5×10-6~ 11.0×10-6,Cu:0.36% ~0.946%。
(1)研究區位于東昆侖成礦帶與鄂拉山成礦帶的結合部位,斷裂構造為控礦構造,并且受昆中及昆南深大斷裂控制。深大斷裂為區內巖漿巖和礦液提供了必要的運移空間,旁側次級斷裂為成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賦礦、容礦構造。
(2)礦區圈定了5個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以Au元素為主的Ag、Cu、Pb、Zn綜合異常,平面上呈串珠狀展布,與地表圈定的礦化帶吻合程度較高,指示異常為礦致異常。
(3)前期僅對1號、3號異常開展了查證工作,未對2號、4及5號異常進行查證,并且4號、5號異常平面走向呈北西向,與Ⅰ、Ⅱ號金礦化帶基本一致,繼續工作有望發現新的金礦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