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昌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八一一地質隊,安徽 滁州 239000)
五河縣大鞏山砂金礦礦區位于五河縣東南朱頂鎮-小溪集之間,該區交通發達,國道與縣、村級公路縱橫交錯,交通便利。
區域大地構造位于華北陸塊東南緣,東西向構造蚌埠隆起與北北東向構造郯廬斷裂帶皖東段在本區交叉復合,礦區位于蚌埠復背斜小溪集段軸部,郯廬斷裂帶皖東段北部東緣[1]。
本區屬華北地層區魯西分區,蚌埠地層小區,礦區內主要出露下元古界下五河群西堌堆組變質巖、白堊系新莊組砂礫巖及第四系上更新統殘破積層、砂礫巖沖積層[2]。
(1)下元古界下五河群西堌堆組為礦區內主要地層,礦區大部出露,巖性以變粒巖、淺粒巖、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為主,地層中常見石英脈、重晶石脈等出露。
(2)白堊系新莊組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巖性為紫紅色厚-巨厚層礫巖,砂礫巖夾淺黃色-黃褐色薄層巖屑砂巖、粗砂巖。
(3)第四系上更新統主要分布于礦區西部低洼處,主要為褐黃色,淺棕色、棕黃色亞粘土、粉砂質亞粘土、砂礫層夾風化基巖碎塊。
(4)第四系殘破及層,山坡上厚0.2m~1m,坡腳較厚1m~3m,主要由基巖碎塊、粘土、亞粘土組成。
礦區位于蚌埠復背斜小溪集段核部部位,核部地層受多期構造影響產狀較為復雜,整體來看礦區北部傾向北,南部傾向南,傾角55°~65°之間。礦區東部白堊系新莊組地層靠近郯廬斷裂傾向東,遠離斷層傾向南南東,傾角30°左右[2]。
礦區內主要構造為郯廬斷裂帶朱頂-石門山斷裂大鞏山林場段(F1)及東側五河-紅心鋪斷裂(F2)。其中F1斷裂走向近南北,斷裂東側為白堊系新莊組砂礫巖,西側為下五河群西堌堆組變質巖。斷層西側五河群西堌堆組強烈擠壓破碎、硅化、靡棱巖化和赤鐵礦化,可見長條形的構造透鏡體,常見擠壓片理和劈理,后期石英脈大量穿插。F2為隱伏斷裂斷層走向10°。
礦區內巖漿活動強烈,主要以脈巖的形式產出,燕山期以酸性中酸性脈巖為主,喜山期以中基性脈巖為主,礦區出露規模較大脈巖為石英二長斑巖、花崗閃長斑巖、蛇紋巖。
礦區內已知巖金礦床點多處,有五河縣蓮于海金礦點(1)、五河縣山馬莊金礦點(2)、五河縣硤石金礦點(3)、五河縣大鞏山金礦點(4)、五河朱頂重晶石多金屬礦(圖1),成礦類型以石英脈型和構造蝕變巖型為主,上述礦點為砂金礦提供了成礦物質。
黃金11異常區位于五河縣小溪集鎮東北27°方向3.5km的大鞏山林場一帶。呈橢圓形,面積約14.2km2。
該地共采重砂樣31個,其中異常區內取樣27個,有26個含金,見礦率96.3%,中南部見兩個高含量富礦地段。其中一個樣品含量1.1g/t,1個樣品大于0.6g/m3,達到黃金砂礦工業品位。另外24個樣品中砂金含量1顆~6顆不等。黃金呈樹枝狀、片狀、團粒狀,而以粒狀為主,金屬光澤,具延展性,粒徑一般小于2mm。伴生重晶石、白鎢礦、鋯石、金紅石、鈦鐵礦、黃鐵礦等。
異常區位于蚌埠復背斜小溪集段核部,出露下元古界西堌堆組片麻巖、變粒巖、淺粒巖、角閃巖(圖1)。區內脈巖發育,有花崗斑巖、石英二長斑巖、石英斑巖、閃長巖脈、石英脈、蛇紋巖脈等。異常區內斷裂發育,巖石破碎,定向構造及構造片理化發育。礦化普遍,礦化以黃鐵礦化、銅礦化、鉛礦化、重晶石化、褐鐵礦化為主。在異常內可見蓮于海重晶石異常(12)、硤石山重晶石異常(13)及小鞏山白鎢礦異常(14),且硤石山重晶石異常(13)與小鞏山白鎢礦異常與重晶石異常(14)部分重合,重合區內見大鞏山金礦床且為黃金重砂含礦率最高的地段。
大鞏山砂金礦主要分布在大鞏山沿線的殘坡積層(黃金1異常中)中及西部Ⅱ階階地湖泊沉積相砂礫層中。
黃金1異常區內殘坡積層,礦體一般厚0.2m~0.5m,最厚達數米,為當地及附近西堌堆組基巖風化殘留及小距離搬運形成,由于西堌堆組內金礦化較普遍,尤其是地層內的含金石英脈較普遍,形成大面積的殘坡積砂金礦化體,面積約14.42km2。
根據實地調查區內石英脈特別發育,主要分布在蓮于海之東和大鞏山林場西北大片地區。根據前人調查資料,有大小石英脈100多條,是本區主要的含礦載體。該區石英脈具有表面褐紅色,破碎強烈、呈蜂窩狀、流失孔狀,有明顯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的石英脈,圍巖具片理化綠色蝕變巖特征的含金較高,品位最富,最高金品位大于100g/t。此外在同郯廬斷裂平行的次級片理化構造蝕變帶內也發現金礦化。

圖1 砂金礦地質重砂綜合異常圖
區內屬低丘地形,第四系殘積層、殘坡積層及沖積層發育,根據1:20萬蚌埠幅礦調資料得知都含有一定量的黃金。殘積層分布在大鞏山林場-白石山沿山脊一線,面積約3.5km2,該層厚0.2m~0.5m,黃金含量一般數顆,最高17顆。殘坡積層分布在西堌堆-板橋王一帶,面積約9km2,該層厚約0.2m~1.5m,是本區砂金的主要含礦層。據前人資料得知該層含量一般較高,最高13.974g/m3。
西部的Ⅱ階階地砂金礦體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下部河床相巖性主要為礫砂,上部常相變為粘土砂或砂層,邊緣相變為砂層。礫砂層由砂、礫、碎石及粘土組成。礫為細礫-中礫,少量粗礫。磨圓度次棱角-次圓狀,成分變粒巖、石英、淺粒巖及花崗斑巖等,約占20%~30%。砂為細砂-粗砂,成分及變化同礫,約占40%~60%。碎石呈棱角狀,成分同礫,約占10%~15%。砂礫層厚度隨基巖起伏而變化更加明顯,階地前緣低凹處厚度較大,為2.4m~3m,階地中部、后緣基巖凸起處厚度0.8m~2.4m。上部河漫灘相巖性為褐黃色、棕黃色亞粘土,頂常有碎石覆蓋,含鐵錳質結核及鈣質結核,厚度一般2m~3m,面積約0.51km2。
磁性物質為磁鐵礦,占磁性礦物70%~95%,其余的皆為雜質。電磁性礦物為褐鐵礦、綠簾石、石榴子石等;重礦物為鋯石,占重礦物60%~70%,余者為磷灰石、自然金等。輕礦物為石英、長石及巖屑等。
自然金:呈金黃色、金屬光澤,硬度低,延展性好,形態呈樹枝狀、片狀、長條狀及細粒狀等,自然金粒徑一般0.1mm~0.6mm,最大粒為1.2mm,最小者不足0.1mm,粒級屬毛金-細粒金,粗粒金只能偶爾見到。其砂金品位變化大,個別達到工業品位。
坡積物中金含量主要為重砂篩選中見到的砂金,砂重25kg,內含金一般為幾顆-十幾顆,最高含量達1.1g/t,達到工業品位。西部Ⅱ級階地混合砂金品位在0.03g/m3~0.176g/m3之間,最高可達0.688g/m3,平均混合砂金品位0.193g/m3。
根據本礦的地質特征、礦物共生組合等,大鞏山砂金礦屬已知金礦化體風化破碎二次搬運沉積型礦體。
礦區西部第四系全新統洪積型砂礫巖層及東部河流砂礫巖層成礦地質背景與已知礦體地質背景相同,根據類比法推測上述區域中砂礫石層中具有砂金具有成礦前景。
大鞏山砂金礦分為殘破積型砂金和沉積砂礫石層兩種,沉積面積較大,西部洪積型砂礫石層及東部河流砂礫石層中具有一定成礦前景,可以做進一步工作增加砂金礦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