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冬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20)
地面高精度磁測作為一種常用的物探方法,不但可準確尋找鐵磁相關礦物,還可應用到其他金屬礦物的勘查之中。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磁測技術不斷更新優化,當前磁測精度已經達到1nT,且此種方式的效率較高、簡單方便、可靠性強,將其應用到金礦勘查中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磁測是指在地面觀察地下物質間的磁性差異引發的磁場變化,屬于物理勘查領域的探測手法。對于地下磁性物質來說,彼此之間的感應磁性與剩余磁性不盡相同,由此可產生異常磁場,與常規磁場疊加起來。通過使用相關探測儀器,可對地下物質的特性進行研究,由此尋找埋藏在地下的金礦。在相關規程中指出,地面磁測的總誤差精度不可超過5nT,可見將高精度磁測應用到金礦勘查中,可取得良好的勘查效果。
對于金礦來說,礦脈寬度較窄、磁性較低,采用常規方式效果甚微。根據金礦勘查特征,將地面磁測的方式引入其中,可使金礦勘查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一是設備檢驗,在野外磁測之前,應對儀器噪聲、高度與一致性等進行調試,將探頭調整到最佳高度;二是構建測試點,根據金礦特點設置磁測精度高,嚴格按照技術規程的內容進行測試。在探測區建立日變站、儀器校正點,與總基站之間構建聯系;三是選擇日變采樣時間,該儀器數據采集時間間隔較短,噪聲逐漸增加,磁測精度下降。技術人員分別對2s、10s、20s和30s間隔進行測試,最終選出最佳采樣間隔,使儀器噪聲得到有效抑制,探測精度得以提高;四是對設備日變、高度、正常場進行校正。在數據采集過程中,日變改正由相應的觀測和生產儀器來完成,利用RS232接口連接,使內部數據之差得以校正;在高斯球諧的基礎上,對高度與正常場進行分析,計算得出經緯、高度等方面的校正值,再對相關指標進行校正;五是合理選定比例尺與測網。大量磁測實踐表明,磁測的關鍵在于從低信噪信息中提取有效的弱磁異常,并選擇合理的比例尺與測網,對測試地段開展剖面實驗,明確信噪比,以此為依據確定測網密度;六是采集巖石樣本。在金礦區勘測過程中對巖石標本進行采集和分析,并利用高精度磁力儀,對磁化率數值進行測定。
當前金礦的磁測精度逐漸提升,根據原始數據繪制的圖紙較為粗糙,究其原因,主要由淺層磁性不均產生噪聲,強度范圍在幾nT與幾十nT之間,對礦區探測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并將弱異常進行掩埋。對此,需要技術人員對原數據進行預處理,否則將會影響金礦的探測效果。通常情況下,對資料中的干擾因素進行過濾,對有效信息進行提取,尤其是礦區內的高精度磁測。根據探測結果可知,采用插值切割法可獲得更好的效果,有助于快速準確的尋找弱異常圖;將提取的信息進行處理后,使有效與無效信息分離,便于更好的分析磁測資料,以向上延拓法為主,可對相關定量進行計算,準確描述地質問題[1]。
與其他物探方式相比,高精度磁測在金礦中的應用可快速準確的體現地質條件,反映該區域內的磁性特征。對此,本文以雜恰勒布金礦為例,對該技術在金礦勘查中的具體應用與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
雜恰勒布金礦區位于夏河縣城以南,行政區劃屬夏河縣拉卜楞鎮管轄。勘查區面積為3.41km2。礦區為典型的高原中高山地貌,海拔2800m~4000m,最高峰4179m,相對高差300m~1000m,地形切割較強烈。在地層方面,礦區地層處于中秦嶺地層分區,出露地層以三疊系為主,地層總體展布方向為近北西向,與區域構造線一致。在構造方面,區內主體褶皺為新堡-力士山復背斜,其軸部位于力士山-德合茂北一帶,軸線方向為北西,傾伏端位于力士山西側,兩側二疊系,三疊系地層呈NW向分布。地層強烈變形,次級尖棱褶皺,倒轉褶皺十分發育,層間板、劈理發育。區內斷裂構造普遍發育,以北西向斷裂為主,對區內的巖漿活動及礦點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為了對礦區內的巖石特點進行探究,在該區域范圍內較為系統的采集巖礦石標本,重點放在已知礦化帶、異常區與激電異常區中,在野外采集時明確實地采集點坐標,并對標本姓名與編號進行記錄。在礦區范圍內對磁性參數進行測定,利用SM30型磁化率儀器得出標本的磁化率,每個樣本從三個不同的方向進行檢測,取三次檢測的平均值。
2.2.1 巖石物性特點
在本次勘測工作中,共計對164塊物性標本進行采集,磁性參數如下表1所示。根據磁性參數可知,該區域范圍內巖性變化較為簡單,磁化率的變化特點為:板巖相對較高,平均值為11×10-5SI,區內砂巖與石英閃長玢巖較低,平均值為3×10-5~6×10-5SI,巖性變化不夠顯著[2]。

表1 雜恰勒布金礦巖(礦)石標本磁性參數
2.2.2 剖面異常特點
在本礦區中共計設置6條磁測剖面,通過曲線圖體現出該區磁場數值情況,△T的范圍處于-10nT~10nT之間,這意味著該區域內地層巖性的磁性差異相對較小,無法以此為參考對地層界線進行劃分。在剖面Ⅱ-Ⅱ'在520點~640點、剖面Ⅲ在200點~280點、剖面Ⅳ在220點~280點、剖面Ⅴ在220點~280點間板巖與砂巖接觸帶上均體現出斷裂帶中反映出的正異常,剩余地段沒有明顯的體現,這意味著該區域范圍內磁異常在斷裂帶尋找中具有一定幫助作用。
2.3.1 儀器性能檢驗
按照物理勘查規范中的規定,在野外作業之前應對全部儀器的質量進行檢驗,在完成生產工作的同時,針對儀器性能與噪聲情況進行檢查。在本次研究中,采用GSM-19T型號的質子磁力儀,在正式開工之前,對儀器的噪聲情況進行測定,時間為下午17點~20點。在操作過程中,將儀器放置在礦區平穩場中,儀器之間的距離超過20m,以日變觀測的方式,秒級同步,每間隔5s進行一次觀測,每個儀器觀測數量為100,對觀測結果進行整理和統計,并利用一下公式對噪聲均方根數值進行計算,公式為:

式中,?Xi代表的是第i時觀測值與起始值Xo之差;n代表的是總觀測數;?Xi代表的是全部儀器在相同時間的觀測均值。
2.3.2 野外觀測方法
通過對比和探勘,將總基點設置在礦區周圍的平穩場中,參數為x=3884529,y=550164,h=3576,T0=53150nT。對T0值進行確定,日變觀測器在基點中24h連續日變觀測,在此過程中,選擇2h磁場平穩段對其均值進行計算,由此得出T0的數值;在野外觀測方面,利用型號為GSM-19T的質子磁力儀,以測量模式,探頭高度為1.7m,且全區一致;針對可疑點或者突變點,可開展2次~3次的重復觀測。在日變觀測方面,采用相同型號的質子磁力儀,調節為自動循環模式,采樣的間隔為20s,時間上涵蓋全部野外儀器的觀測時間。
2.3.3 磁性參數測定
為了對礦區范圍內巖石的物性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在區域內采集多種巖石標本,尤其是在礦致異常區、激電異常區、礦化帶等方面更應重點采集。在野外采集時明確實地采集點坐標,并對標本姓名與編號進行記錄。在礦區范圍內對磁性參數進行測定,利用SM30型磁化率儀器得出標本的磁化率,每個樣本從三個不同的方向進行檢測,取三次檢測的平均值。
2.3.4 質量檢查
根據設計書與物理勘查規范中的規定,在野外作業之前應對全部儀器的質量進行檢驗,在完成生產工作的同時,堅持一同三不同原則,對磁法、電法等多種測量方式進行質量檢查。在本礦中,布設點位對Ⅱ剖面線0點~600點設置61個點,并對點位設置情況進行質量檢查,對Ⅰ剖面0點~270點,Ⅱ剖面1000點~1190點,Ⅳ剖面10點~200點進行高精度磁測質檢,在Ⅲ剖面設置67個點位,利用激電測深的方式進行質量檢查。由于儀器的供電周期較短,該區域范圍內巖性極化率較小,極化率中除低質量數據之外,剩余各項指標均與規范要求相符,質量檢驗結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雜恰勒布金礦物探測量質量結果
在金礦勘查方面,根據勘查與研究結果顯示,巖漿巖與區域內產礦關系緊密。在勘查區范圍內,全部內生礦產均是巖體與周圍接觸帶附件所衍生。因此,在金礦勘查過程中,對巖性接觸帶進行劃分十分必要。在高精度磁測應用中,對礦區地面進行測量后,根據磁場總強度T,對日變與正常場、高程進行校正之后,通過基點差值對礦區測點磁異常進行計算,并對其進行濾波和化極后,繪制磁異常化極等值線圖。該金礦區域內的磁異常分帶較為顯著,整體由西向東遞減;在勘查區域內,利用磁測方式找礦時,還應利用該技術對當地蝕變斷裂破碎帶進行推測,結合當地礦化帶受斷裂構造的影響特點,對金礦進行找尋。最后,因勘查區為斷裂帶金礦分布帶,根據勘查結果可知,礦頭磁性特點相對不夠明顯,低值帶中磁性提升較為顯著。由此可確定金礦化帶,對磁測剖面線進行分析,借助低值磁場中局部異常的找礦標志,使金礦化帶最終被確定。
綜上所述,隨著礦產資源的日益匱乏,金礦勘查找礦工作受到廣泛關注。高精度磁測技術在金礦勘查中具有突出優勢,可幫助探測者發現更多隱伏的破損蝕變與控礦巖體,對強干擾異常進行過濾,為金礦尋找提供更多幫助,便于準確勘查金礦位置,促進我國礦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