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鋒堅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9)
在礦產開采行業發展中,礦區探測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地質雷達技術發展迅速,操作方式便捷,并且探測效率較高,被廣泛應用于礦區探測中,可為礦產資源開采利用提供可靠依據。因此,亟需對地質雷達技術在礦區探測中的應用進行深入研究。
地質雷達是由主機、發射天線、接收天線、顯示器以及傳輸線所組成的。在地質雷達探測技術的實際應用中,由發射天線向地下發射寬頻帶高頻電磁波,在介質內部,在電磁波信號傳遞過程中,如果介質界面介電差比較大,則會發生反射、折射或者透射,如果在兩種介質中,介電常數的差異比較大,則其所反射的電磁波能量也比較大。當天線接收到反射電磁波后,即可將反射波傳遞至主機中,主機可對反射電磁波運動狀態進行詳細記錄,具體包括波形、幅度等,然后再利用信息化處理技術,即可形成探測掃描圖像,通過對圖像進行分析,即可了解礦區探測目標實際情況。
(1)在礦山邊坡探測中的應用。某些礦區邊坡長期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影響,局部出現孔隙或者空洞問題,邊坡結構穩定性比較差。在邊坡勘察中,可利用地質雷達技術,對空洞以及孔隙進行準確探測,為邊坡加固治理提供可靠依據。當地質雷達設備發出電磁波后,電磁波在空氣以及水的影響下,能夠對邊坡裂縫等隱患進行探測,體現出介質變化實際情況,通過對反射波振幅以及頻率進行分析,即可確定探測結果。
(2)在礦區地下管線探測中的應用。礦區地下管線的主要作用包括能源供應、信號傳輸等。在礦區新建項目施工中,如果沒有對施工現場進行詳細勘察而組織施工,則會造成地下管線被破壞,對此,需做好地下管線探測工作。地下管線介質與周圍物質介質差異比較大,可利用地質雷達探測技術,通過對反射電磁波脈沖進行分析,即可確定地下管線布設位置以及埋深。
(3)在礦區軟土地基探測中的應用。在礦區地質條件勘察中,軟土地基含水量大,承載能力差,并且壓縮性比較大,在受到應力因素影響后容易發生變形,另外,在成巖的影響下,軟土地基承載能力比較差。對此,可利用地質雷達技術對礦區軟土地質進行探測,在對軟土地層厚度進行探測時,會產生間斷的反射波,而軟土地層含水量比較大,因此,地質雷達反射視周期比較低。
(4)在礦區基巖面探測中的應用。在礦區地質勘察中,有些探測區域基巖面起伏比較大,通過利用地質雷達探測技術,能夠對基巖面起伏實際情況進行準確探測。
在某煤礦勘察范圍內,隱蔽災害發育比較多,包括小型陷落柱以及破碎帶,另外,煤層傾角變化復讀比較大,探測位置為煤層進風巷以及回風巷掘進工作面。在巷道掘進施工過程中,采用雷達探測技術對巷道進行超前探測,以準確識別探測前方50m范圍內是否有災害源,為巷道掘進安全控制奠定基礎。
在對掘進工作面進行超前探測時,分別采用50MHz以及200MHz天線,在具體的探測過程中,組織探測人員托舉雷達天線,緊貼掘進工作面,并沿測線連續滑動,做好打標定位處理,綜合考慮系統配置情況以及天線滑行速度設定空間采樣率,同時,主機需對各個測點反射波狀態進行詳細記錄,進而形成雷達剖面。需要注意,在雷達探測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雷達應保持穩定運行狀態,同時,兩天線之間的平行距離應保持不變。
在地質雷達探測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雷達設置參數會對數據采集質量以及探測結果精度產生較大影響,對此,應根據探測目標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系統參數。另外,在本次探測中,采用兩種頻率的雷達天線,要求根據不同天線的地質探測任務采用的采樣時窗。
在地質雷達探測工作完成后,即可收集雷達數據,并進行預處理以及后處理,避免隨機干擾的影響,提升雷達圖像分辨率,突出異常數據,進而為數據解釋奠定基礎。在地質雷達探測數據處理中,首先創建工程項目,去除干擾數據,然后根據雷達數據特征選擇濾波方式以及濾波參數,在經過多次調試后即可到達良好的處理效果。
在不同電性介質中,電磁波傳播特征以及反射波特征有所不同,在礦區巷道災害源超前探測中,主要的介電性差異包括巖土結構異常、破碎帶、陷落柱等。
(1)陷落柱探測。在本次地質雷達探測中,200MHz雷達探測陷落柱結果如圖1所示,回風巷道寬度為4m,通過對圖1進行分析可見,在掘進前方5.5m~7.0m以及9.0m~12.0m位置出現強反射區,在黑色虛線位置,反射波同向軸錯段,異常區域界面下陷,并且內部反射幅度差異比較大,該位置有巖石破碎,為陷落柱發育區域。
(2)破碎帶探測結果。200MHz雷達探測破碎帶結果如圖2所示,通過對圖2進行分析可見,從上部自掘進工作面左側至右側黑色虛線位置有反射異常區,條寬為50cm,為小型破碎帶。另外,在巷道掘進前方4m~7m,出現強反射區域,其相位與周邊介質所反射的圖像相同,因此,為巖體結構異常區。

圖1 200MHz雷達探測陷落柱結果

圖2 200MHz雷達探測破碎帶結果
通過利用50MHz雷達進行探測,結構異常區邊界不清晰,并且沒有反映出條帶狀破碎帶,主要原因在于,50MHz雷達的探測進度比較低,無法準確探測出級別比較小的破碎帶。另外,在巷道掘進前方32m~36m位置有條帶狀強反射,寬度為1m,為破碎帶。
通過對該巷道進行掘進施工,對地質雷達探測結果進行驗證分析,在探測面1.5m~4.0m位置有破碎帶,另外,在距探測面4m~8m位置,煤礦資源為塊狀,并且硬度較大,與200MHz地質雷達探測結果相同。除此以外,在距探測面30m~35m位置有破碎帶,與50MHz地質雷達探測結果大致相同,由此可見,200MHz地質雷達探測精度更高。
(3)煤巖交界面探測結果。根據50MHz雷達探測煤巖交界面結果,進風巷道工作面前方26m~32m有層面反射信號,并且反射信號比較強,層面連續,為煤層與巖石層交界。通過巷道掘進探測,在距離探測面25m~34m位置地層扭曲,并且有砂巖地層,與探測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結合實例,對地質雷達技術在礦區地質探測中的應用方式進行了詳細探究。在地質雷達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需根據礦區地質結構特征創建超前探測模型,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地質雷達參數,并對雷達反射回波特征圖譜進行科學合理的結石分析,進而充分發揮地質雷達超前預報功能,保障礦產資源開采的安全性。